原创 汉代冠冕的演变史,从御寒工具到权势的象征,冠冕蕴含怎样意义?
迪丽瓦拉
2025-07-16 19:02:32
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帽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头部服饰,具备遮阳、御寒、美观等多种用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今天的帽子款式新颖、造型别致,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戴。

但是你知道吗,在中国古代社会,戴不戴帽子、怎么戴,却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帽”这个字,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在那之前,人们将戴在头上的服饰一律称为“元服”,因为在古汉语中,“元”是“头”的意思。

“元服”中最常见的当属“冠”和“冕”,贵族男子出席正式场合戴的礼帽叫做“冠”,天子皇帝戴的王冠叫做“冕”。作为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冠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象征。

一、“冠冕”的起源:“元服”、“冠笄”、“冕旒”

《通典·礼制》记载,原始社会的人们就会将动物的皮毛盖在头上,以遮阳保暖、抵挡风雪,甚至为了美观,还会选取鸟兽的角和羽毛插在上面,起到点缀的效果。汉代以前,帽子统称为“头衣”或“元服”。《仪礼》记载,人们往往会在重要节日、婚丧嫁娶等正式场合佩戴帽子,以增添喜庆隆重的气氛。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弃。比如《三国演义》中夏侯惇作战时,不慎被人用箭射中眼珠,他高喊“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竟然将眼珠子吞了下去。同样,直到清朝之前,古人不论男女通通蓄发,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头发长了不好打理,未成年男性会将其扎成髻,发髻形状如同兽角,故称“总角”。

“冠冕”制度相传为黄帝首创。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时,就要行“加冠”大礼,表示他已经成年,往后要对家庭和社会负起责任,其他人也会开始以成人的标准来对待他。仪式上,男子须双膝跪地,依次加授三种冠,分别是缁布冠、皮弁和爵弁。缁布冠意味着男子年满二十周岁;皮弁是说男子已经长大成人,往后要注意言谈举止;爵弁则是在告诫他务必恪守道德礼仪。加冠的过程非常繁琐,每一次都要穿着不同的礼服来配合,而且都要重新梳头、洗手,以示郑重。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三部分构成。“冠圈”是冠帽的主体部分,“冠梁”是一根细带从前到后系在上面,而缨则是两旁的丝绳,佩戴时于下巴处打结,可以防止脱落。与男子“加冠”相对应的,古代女子也有自己的成年礼,叫做“及笄”。“笄”是一种装饰头发的簪子,中国最早的“笄”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女子年满十五岁被视为成年,她们会用簪子将自己的头发挽起来,表示自己已经到了适婚年龄。两种礼节并称为“冠笄”。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冕”则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仪式中戴的冠。为了显示地位尊卑,人们在冠帽之上连一黑色长方形木板,称作“延”,前后又挂着许多串珍珠圆玉,叫做“旒”。汉朝之前,天子冕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汉朝之后,“冕旒”则成了天子的专享礼仪,故而慢慢成为皇帝的代称。

二、“冠冕”的文化意味:身份的标志,文明的象征

古代贵族与平民服饰上最显著的一大区别,就是看他是否佩戴“冠冕”,这一点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礼制思想,许多汉语词语更由此衍生而来。比如“冠盖”起初指达官贵人出行时的车盖,后直接代指贵族阶级;“冠者”指贵族中的成年人;“弱冠”指虽然参加过加冠礼,但年纪尚轻的年轻人,也就是二十出头左右。

(一)“君子死,冠不免”

古代中原地区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所以格外重视社交礼节。在他们眼中,边疆地区荒凉贫瘠,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是野蛮落后的“蛮夷戎狄”。为了与他们划清界限,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冠”礼变得越来越流行,逐渐成为了文明的象征。贵族男子只要行了冠礼,从此“冠”就成为了他日常穿戴的必备服饰,每逢重要场合必须戴冠,不戴则是失礼。

《左传》中记述了这样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说当年卫国爆发内乱,官员百姓纷纷逃难,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也在其中。忙乱之中,子路用来系冠的缨绳被人砍断。在如此性命攸关的时刻,子路居然停下脚步重新结缨。别人劝他快跑,他却振振有词地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话音未落,就被身后的乱兵乘机杀死了。这个故事虽然匪夷所思,但也足见古人对于戴冠之礼有多么重视。

除了女性和未成年儿童不戴冠以外,平民和罪犯也是不戴的,所以士人一旦于公共场合摘下冠冕,就相当于自降身份。《汉官仪》记载,庶民在头发上包裹布巾代替,叫做“帻”。因其颜色多为黑色或青色,故而产生了“黔(黑色)首百姓”“苍(青色)首匹夫”的说法,是一种对平民、奴隶和囚犯的蔑称。又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羽扇纶巾”形容三国周瑜的翩翩英姿,“纶”就是一种青色的丝巾。

(二)“乌纱帽”的由来

到了唐宋年间,冠冕的礼制等级开始混淆,不再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唐代开始,一种用纱制成的“幞头”官帽逐渐流行,成为文武百官的标准头饰。由于它通常为青黑色,老百姓就将其通俗地称作“乌纱帽”。

为了区分大小官员的官职高低,朝廷又在官帽上大做文章。《清会典》记载,清朝一品官员的顶子上会用红宝石点缀,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扇贝,七品以下则用各种花纹镂刻的素金。此外,顶子上还会搭配各式各样的孔雀翎毛,叫做“花翎”,其上眼的个数也与官阶挂钩,翎眼越多代表身份越尊贵。

三、“冠冕”在成语中的体现:冠冕堂皇、无冕之王、弹冠相庆

汉语成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积淀凝聚成的精华,至今仍保留在报刊书籍中广泛使用,其中不乏包含古代服饰名称的词语。追溯这些成语背后的典故,可以挖掘出古代服饰演变过程中蕴藏的伦理内涵。

(一)冠冕堂皇

“冠冕”,是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则是形容庄严气派的样子。形容一个人看起来庄重体面、光明正大,实际上表里不一,难登大雅之堂,具有明显的贬义。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公认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用夸张讽刺的笔触,勾勒出一副晚清官僚黑暗龌龊腐败堕落的百丑图。第56回就有这样一句:“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堂皇,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二)无冕之王

19世纪英国有一份名气很大的报刊叫做《泰晤士报》,被民众普遍视为社会舆论的权威,在新闻界的地位相当于我们的《人民日报》。因其在老百姓中间太受欢迎,英国内阁也不得不抛出橄榄枝,吸纳其主笔成为内阁成员,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英国民众因此称这家出版社为king without a crown,翻译成中文就是“无冕之王”。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在《三祝报章文学》中,也曾用“无冕之王”作为对新闻记者的美称。后来,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大,可以用来泛指那些没有权威的名义,但却举足轻重、作用很大的人。

(三)弹冠相庆

《汉书》记载,西汉宣帝年间,琅琊一带有两位书生,分别叫王吉和贡禹,两人德才兼备、志同道合,而且都对儒家经典造诣极深。后来皇帝听闻王吉贤才,便派人前去召见,拜其为荐大夫。不料,王吉在来朝途中染病去世。临终之际,他留下书信一封,向圣上推荐了贡禹。贡禹“弹冠”准备赴任,并称王吉是自己的知音。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代官场蝇营狗苟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旦某个阵营中有人做了大官,就会相互引荐、提拔,同伙就会取出束之高阁的冠帽,掸去其上的灰尘,准备重返官场,而“弹冠相庆”这个成语,则凝练地概括出贪官污吏们沾沾自喜的丑态,多用作贬义。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处充满刻板的礼仪教化和森严的等级划分,而作为头饰的“冠冕”,则是其中最鲜明的例子。从普通的御寒衣物,到地位、身份乃至文明的标志,“冠冕”蕴含的文化意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象征。

参考:

1、《左传》

2、《清会典》

3、《通典·礼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出...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受儒家文化熏陶,讲究的是“忠君爱国”思想,为官者当为百姓谋福祉,为社稷做贡献。 历朝...
原创 朱... 朱元璋的本家人丁其实算兴旺的,他有仨哥哥俩姐姐,然而,在乱世洪流下,离散二十多年,一切尘埃落定、荣贵...
原创 三... 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英雄辈出、人才济济,各方英雄竞相争霸。之所...
原创 浅...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秦... 六王毕,四海一,大秦统一天下的历史似乎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但那已经是2000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秦始皇...
原创 努... 努尔哈赤因毒疽病危,临终前不愿见任何一个儿子,只和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关起门来说话。几天后,努尔哈赤去...
三张照片背后的中非医疗情缘 本文转自【新华网客户端】; 埃及医生埃丝拉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她手机里珍藏着三张照片。 第一...
原创 老... 这是1932年,上海虹口,阵亡于中国境内的日本高级军官,林大八被击毙后,一张罕见的老照片,此时的他已...
原创 宋... 电视剧《梦华录》正在热播,其中提到一个机构“皇城司”,它是什么机构?为什么不出名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
原创 毛...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回忆红军长征的艰辛时,感慨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徐海东是好同志,他是于中国革...
原创 埃... 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有四个,其中古埃及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诞生了君主制...
原创 玄... 唐朝,是开放而强盛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在贞观时期,万国来朝,作为大唐君主的李世民,也被称之为“天可汗”...
原创 女... 引言 “私会”一词出自 清朝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一文中,在该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
原创 苏... 一百年前的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国家首都是莫斯科,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委员会,信奉共产主义...
他一个月歼敌七个团,八万歼敌十... 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胜利,但在这场胜利的背后,却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努力,他们...
原创 如... 古往今来,因为时势之变化,有太多的英雄人物悄然登场。他们是历史长河滔滔之中的美丽浪花,让人们敬佩和羡...
原创 秦... 公元前223年,秦国名将王翦在攻破楚国都城、俘获楚王负刍时,他并不会想到,仅仅十几年后,他的孙子王离...
原创 洛... 洛阳市孟津区平乐乡新庄东侧的田野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墓冢,编号为邙山陵墓群M802。相传,这里是西...
原创 唐...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原创 苏... 在美苏争霸时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史上最为严峻的时刻。因为这是两个拥有核武器最多的两个国家,而且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