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明朝的灭亡也不例外。
大旱、洪涝、蝗灾、瘟疫、饥荒、农民起义、清兵入侵......
赈灾打仗,都需要花钱,可即便是崇祯皇帝省吃俭用,国库也拿不出钱来救急。
明朝的钱都去哪里了?
朝堂上有一批结党营私的
东林党人
,勾结地主,将明朝的钱大都收入了自己的囊中。
东林党的势力庞大,到了可以把控朝政的地步,一边号称清流,一边贪污腐败,在清军入关时,这些“清流”又没骨气的直接跪着投降。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成立之初,志向高远
提到东林党,就必须要提及其
创始人顾宪成
。
顾宪成进士出身,自幼聪敏,是饱学之士,由于他生性正直,常常在朝堂上非议朝廷的错误决策,惹得万历皇帝很不高兴。
在万历二十二年,朝廷需要选择能担任内阁首辅一职的大臣,而顾宪成所推举的名单中七人,全都是万历所厌恶的人,因此被皇帝革职。
顾宪成在士大夫群体中颇有威望,在他被革职后,朝廷内外先后递交上来数百封为顾宪成说好话的书信,可是万历都没有理会。
没有了官职的顾宪成被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江苏无锡,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选择重建东林书院,并在这里讲学。
很快,顾宪成的身边又聚集了顾允成、刘元珍等7人,这就是“东林八君子”。
他们制定了《东林会约》,并且规定了每年开一到两次大会,每月开一次小会的规矩。
讲学的同时还议政,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很多读书人
,再加上顾宪成等八人的影响力,每次开会时东林书院都人数爆满,很快就装不下了。
在东林书院,大家可以检讨朝廷的错误政策,关心百姓和社会问题,批评官场腐败。
因此可以说,
在最开始成立时,东林党的目的是高尚的。
其实,东林党人要么是不得志的书生,要么是被排挤的朝廷官员,对黑暗的朝堂不满,才会聚到了一处。
在这里,他们好似找到了知己,整日谈天论地。
但是,由于东林党的名气增大,很快便引起了他们“对手”的注意。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为改变宦官专政,归政于六部,让言官可以畅所欲言,不拘一格用人才,减免百姓和工商业的赋税。
因此,东林党的敌人便是朝中的宦官集团以及依附宦官的那批官僚,比如齐党、楚党......
双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便抓住对方的弊端不断弹劾,互相攻击,这也就是明末党争。
明末党政,最主要的便是国本之争,也就是该立谁为太子。
当时,万历没有嫡子,王氏生下的朱常洛为长子,按照祖制来说,应该立为太子。
但是万历非常宠爱郑氏,在进封郑氏为贵妃后,又想要把她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
内阁大学士王锡爵等人,不愿意得罪皇帝,但是又想要遵循祖制,故说话模棱两可,态度暧昧。
顾宪成当初就是因为支持朱常洛,而让万历对其反感的,在他离开朝堂七年后,在东林党等人的坚持下,万历最终将朱常洛立为了太子。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在红丸案、移宫案、争京察事件中
,东林党人和反对东林党人这两股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之争。
魏忠贤垮台,权力失衡
原本东林党算是处于略有优势的地位,可是在
明熹宗
上台后,一切都变了。
明熹宗因为乳母客氏的关系,而宠信大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很有能力,逐渐的成为了东厂首领,为人奸诈,又权倾朝野。
东林党人原本就因为魏忠贤是阉人而看不起他,如今更是对其专权一事口诛笔伐,条条罗列魏忠贤的罪状。
当时的东林党人,有一种文人的清高,不屑于和宦官同流合污,且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而讨厌自愿净身为奴的宦官。
更何况魏忠贤还是为了偿还赌债而自阉,更被他们所瞧不起。
但是,不管东林党人如何声讨魏忠贤,明熹宗都置之不理,他不愿意管朝堂上的那些事,只想专心做木工。
魏忠贤被东林党人激怒后,便去打压东林党人,毕竟皇帝将大权都交到了他的手中,他想怎么对付东林党都可以。
最终,东林书院被拆毁,杨涟等东林党人被大肆屠杀,东林党的势力几乎消失,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和魏忠贤抗衡的力量。
可是魏忠贤的好日子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由于明熹宗在位七年而去世,且没有儿子,故而让弟弟朱由检来继承。
在明熹宗卧病在床,对朱由检托付江山时说道:
“吾弟当为尧舜。”
朱由检一听此言,非常惶恐,又听见哥哥接着说道:
“请善待张皇后和魏忠贤。”
朱由检更是慌得不行,请求立刻出宫。
可能朱由检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不仅没有像尧舜一样,让昏暗的朝堂重见光明,成为万世楷模,还不小心成为了亡国之君。
朱由检就是崇祯帝
,他在继位之前就对魏忠贤专权一事深恶痛绝。
在继位后,崇祯帝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魏忠贤的势力给铲除了。
崇祯帝先是假意亲近魏忠贤,以麻痹他,后来阉党内讧,加速了魏忠贤势力的瓦解。
在魏忠贤自尽后,崇祯帝原本想要励精图治,可是和他携手消灭魏忠贤的东林党,却东山再起,逐渐在朝堂掌控了话语权。
有人说,崇祯若是不杀魏忠贤,或许东林党就不会专权,大明江山还可以挺一段时间。
因为魏忠贤虽然贪婪,却也很有能力,他深知百姓疾苦,通过加征工商税和海税等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减免了农税。
换句话说,魏忠贤这是压榨商人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而东林党却是站在商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办事,让农民负担过重。
其实,明朝并不是离了魏忠贤才灭亡,魏忠贤的垮台,只是代表着内官和外官权力平衡被打破,文官过于强大,挟制了皇权,才造成了后来的诸多问题。
贪得无厌,自取灭亡
明朝本就积弊过重,虽然因为张居正新政,让万历皇帝时期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崇祯前面有几个奇葩皇帝,懒散度日,将权力交给内阁和司礼监,让明朝出现了党争。
明朝末年的党争十分残酷,党同伐异,死伤无数,害处很大。
一方面,大明朝这些人才将精力都集中在排除异己上,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怎能让大明繁荣昌盛呢?
另一方面,党争固化了双方的利益集团,结党就会营私,如何廉洁公正?
崇祯皇帝虽然勤奋,但是他也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多疑。
他翻脸无情,换杀了很多朝中重臣,让许多忠于他的人伤了心,比如原本深受崇祯倚重的
袁崇焕
,就被他下令凌迟处死了。
袁崇焕的去世,大大减少了清军攻进来的阻力,而他冤死的背后,明末党争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次崛起的东林党,和江南财团勾结在一起,把控朝政,停止征收工商税,大规模兼并土地,加重农业赋税。
为了自己的私欲,这些商人不断的瓜分国家的经济和权力,逐渐腐蚀了整个大明王朝。
官员的升迁和罢黜,都由东林党决定,这些“清流”每个人的家中,都藏有千万两白银。
天灾人祸,赋税加重,让农民揭竿而起,东林党却对此束手无策。
崇祯皇帝在面对李自成农民起义时,想要拿出100万两白银当做军费让吴三桂前来救援,都拿不出来,毕竟国库只有40万两。
最后,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崇祯吊死在煤山,东林党人并不关心崇祯皇帝的死活,毕竟钱在自己手里,皇帝谁当都一样。
可以说,东林党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在清兵来袭时,这些东林党人很快就投降了,变节的人很多,就连杨涟的儿子,都没骨气的出卖了同胞,也因此在后来被反清复明的人杀死了。
东林党人投降后,并没有受到优待,他们原本以为可以和清兵谈条件,重新掌控权力。
没想到,清兵只关心这些江南富商的钱财,不愿意讲道理,也不愿意听前朝这些迂腐的书生指手画脚,只想告诉东林党人,拳头才是硬道理。
于是,这些江南富商大多被清兵杀掉了,钱财也都收入了清朝的国库中。
而那些早早投降的官员,因为是汉人而不是满人,所以根本得不到重用,而且满人经常因为东林党人昔日的卑躬屈膝而嘲笑他们,毕竟谁都看不上没有骨气的人。
东林党的贪婪,摧毁了明朝,也毁灭了自己,若不是当年目光短浅,追逐利益,又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局面?
可叹当初建立东林党时,初衷便是为民谋利,让国家富强,可是身处政治漩涡,让原本自以为高洁清廉之士,抛却了读书人的傲骨,变成了虚伪之人。
东林党人满口的仁义道德,不过是虚假的面孔罢了,这一招对付喜欢用武力征服别人的清兵,简直是痴心妄想,最终作茧自缚,沦为了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