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三国中诸葛亮登台作法借东风,他靠什么借到东风?古人当真睿智》
本文为“娘娘说历史”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随着罗贯中先生所著的《三国演义》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三国题材影视剧的影响,绝大多数人已经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相当熟悉的了解。相信大家都会记得那场让曹操心生恐惧、仓皇失措的赤壁之战,正是这场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成为了军事史的佳话。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与周瑜的聪慧和谋略成为了胜负的关键。而那一场著名的“火烧赤壁”,其中东风的到来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常常看到诸葛亮站在台上做法,口中念念有词,随即东风便应时而至,许多人将这一幕看作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展现,也因此产生了疑问:古人真能如此准确地预测天气吗?其实,天气预测并不是诸葛亮或周瑜这类历史人物的专长。在远古时代,为了生存并躲避野兽的威胁,古人便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天气变化的预测方法。这种依赖经验积累的方式,确实可以作出大致的天气预测,但远远无法达到像电视剧中那样神奇不可思议的程度。
回想我们从小就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它的本质是一个历法。尽管如此,这个历法仍然是古人通过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尤其是对太阳和黄道之间相对位置的研究,从而推测出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种植活动,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这一套历法系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成型,并流传至今。
然而,二十四节气虽然可以进行粗略的天气预测,但要精准地掌握每一天的气象变化,仍然力不从心。那么,除了这套二十四节气的预测方式,古代是否还有更加精确的天气预测方法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答案便是“钦天监”——这个由秦汉时期设立的专门机构,专责监测气象变化。最初,钦天监的职能与二十四节气相似,并不能提供过于精准的天气预测。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气象学的逐步发展,天气预测已经变得更加科学和相对精准。
我们都知道,从明清时代起,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涌入中国。一方面,他们为中国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正是在这个时期,朝廷设立了多个“观象台”用于天文观测和气象预测。尽管这些观测手段依旧以事后分析为主,但已远远不能满足实时天气变化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的智慧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既然官方的预测方法有限,百姓们便开始依靠自己的经验来预知天气,以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保障农业的顺利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每当天气变化临近时,一些动物的行为会发生显著变化。比如“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便揭示了牛在雨前会出现特有的行为表现。
对陆地天气的预判已逐渐变得精准。那么,如何在广阔的海洋上进行天气预测呢?渔民们如何应对天气变化带来的威胁呢?因为海上的天气变化可以瞬息万变,直接影响渔船的安全。此时,渔民们便会抬头望天,利用一些海上气象规律进行判断。例如,“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吹寒”便是渔民们的经验总结。由于不同地方的迎风口有着各自独特的地理属性,气流的湿度和携带的物质也不同,经验丰富的渔民通过嗅觉就能大致预知天气的变化。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通过做法引来东风的情节,实际上是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和天气变化的规律。毕竟,在他出山之前,诸葛亮作为一名隐居的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自然观察经验,也足以做出这样的“精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