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是清朝末期的最后一位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状元。他在32岁时高中状元,随后不久,清朝便废除了科举这一历史悠久的选拔制度。从隋朝创立科举,到清末的终结,整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档案显示,有654位文状元和185位武状元记录在案。对于那些古代读书人来说,考中状元是无上的荣耀,而今天的高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了同样的声望。然而,在古代,状元的产生如同凤求凰,极为稀少。刘春霖身为最后一位状元,他的经历和事迹中流传着一些趣闻。
在1904年,即清光绪三十年七月,清朝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殿试。在这场盛大的考试中,主考大臣将十份试卷依次呈上慈禧太后,请她作最终的决断。第一份试卷来自广东的朱汝珍,但由于慈禧对广东籍的人抱有偏见——诸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是来自这个地区的“首逆”,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将朱的卷子扔到了一旁。接下来的试卷是刘春霖的,他的名字“春霖”给予了人们春风化雨的美好联想,而他的籍贯直隶(即如今的河北省)肃宁又象征着安宁和太平。慈禧太后正好在庆祝她的七十大寿,刘春霖的“吉祥”名字与籍贯让她倍感喜悦,因此这份试卷被优先考虑,最终刘春霖从原来的第二名上升到第一名,成为了状元,而朱汝珍则被调整为第二名。由于这场殿试是历史性的最后一回,刘春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最后的状元。
中状元之后,刘春霖被任命到翰林院工作,然而在清朝灭亡之前,他仅在云南履行过一次公务,除此之外并没有重大作为。辛亥革命后,刘春霖迁居北京。作为前朝的状元,他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和富贵人家前来求字索诗,因此过得相对优裕且闲适。在古代,成为状元的困难可想而知,不仅要求文才出众,字迹更需工整。刘春霖的殿试答卷字迹工整,宛若印刷,从而引起了后人的关注与分析。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刘春霖的殿试考卷的内容与风格。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一)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二)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三)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四)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五)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六)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七)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考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