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韩信的将印和兵符被轻易地交到了“老东家”手里,而且还被告知,自己的大军也已经被接管了。如果想要继续掌控军队,只能接受“赵国相”这个职位,与张耳一起守卫赵国的疆土,并重新招募赵地的士兵。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韩信和张耳等人瞬间没有反应过来,只知道连忙向自己松懈的防务表示歉意,意识到他们没有防住的,正是刘邦——汉王亲自出手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刘邦突然出现在韩信的军营里?他是如何在韩信还在梦中时悄悄夺走将印和兵符?为何要如此低调,几乎是偷偷摸摸的行动呢?
要了解这一切,首先要从刘邦的“落荒而逃”说起。与韩信在战场上游刃有余的策略不同,刘邦最擅长的其实是“逃”。那位曾因逃命而将自己两个孩子踹下马车的君主,正是刘邦。公元前204年4月,项羽带领西楚大军围困荥阳,楚军即将攻破,汉军濒临绝境。在众人的掩护下,刘邦再次逃脱了围困。
逃跑过程中,刘邦利用彭越与项羽的激烈战斗空隙,打算趁机收复成皋。然而,项羽发现形势不对,加大火力攻打彭越,迫使刘邦急忙带着忠实随从夏侯婴悄然乘车逃出北门。当时,刘邦的选择并非是完全无路可退,他本可以回到老家关中调兵遣将,再来寻找机会。然而,刘邦选择了另一个方向,悄悄北渡黄河,最终抵达了成皋北部的小修武。
但这小修武并非普通之地,而是韩信和张耳大军的驻扎地。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来到这里呢?他打算从后方偷袭?这显然不合常理。更令人疑惑的是,韩信和张耳明明是刘邦的下属,为何在刘邦即将遭遇项羽压力时,他们却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答案其实很简单: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亲信与君主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利的合作。韩信最初投靠项羽,但项羽对他并不感兴趣,后来通过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韩信来到了刘邦面前。尽管刘邦起初对韩信不屑一顾,认为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直到萧何的力荐,刘邦才勉强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这个时候,刘邦才对韩信的军事才能表示认可。
然而,韩信逐渐表现出他注重个人利益的一面。在韩信破赵后,他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表面看似是为他人谋福利,实则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只要立下功劳,封官受赏是理所应当的。这种言行让刘邦对他产生了警觉,因为刘邦深知,韩信这个人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过于自私,无法完全信任。
于是,刘邦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观察韩信是否会有反心,顺便给他一个下马威。刘邦假借汉王使者的身份进入韩信军营,悄悄进入韩信的卧室,将将印和兵符拿走。然后,他趁韩信和张耳还在熟睡时,召集将领们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重新安排职务。整个过程看似轻松而顺利,但其实是因为韩信的军营已经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刘邦才能顺利进入。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的行动并非完全依赖于“警戒松懈”,韩信的军营里有很多人认识刘邦,甚至有不少刘邦的亲信。比如,灌婴和曹参等将领,最初的兵力也是刘邦提供给韩信的。所以,刘邦能够顺利夺取兵符和将印,并不是偶然,而是早有预谋。这也让他能够轻松地展示给韩信一个潜台词:即使是你手中的军队,也可以在我一句话下重新归我所有,任何反抗都将是徒劳。
刘邦的这一行动让韩信感到极大的震惊,但他并没有按刘邦的预期收敛自己的野心。相反,韩信继续在与刘邦的心理博弈中深陷。例如,当刘邦派郦食其说服齐王归顺时,韩信不顾刘邦的命令,执意进军齐国,结果不仅导致郦食其被杀,也让齐国转而归顺楚国。
韩信的自私与贪婪最终使得他与刘邦之间的裂痕愈加深重。即便他身为开国功臣,但刘邦从未完全信任过他,直到公元前196年,韩信最终在长乐宫内被吕氏处死。刘邦的夺权行为,虽然在短期内显示了自己的权力,但也埋下了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韩信的覆灭。
参考资料:
《韩信与刘邦心理博弈探析》董建华
《刘邦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拿到了韩信的虎符?》刘大壮
《刘邦是如何夺走韩信的兵权的?》奇阶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