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的曹操曾说过一句经典台词:“世人皆错看我曹孟德,今日错,明日错,何日不错?”这句话不禁让人深思,究竟世人是否真看错了曹孟德呢?要评价曹操,既简单又复杂。无论是年长的老人,还是年幼的孩童,大多数人都能说出几件关于曹孟德的事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眼中的曹操,往往是艺术创作中的形象,而非历史中真实的曹操。
1
有些人善于言辞,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述曹操的故事,尤其是当这些故事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重合时,你会觉得,大家所讨论的曹操形象,只是在重复小说中的内容。并非说这些角色不真实,而是因为它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曹操死后,尽管他曾一度掌控曹魏政权,并努力控制舆论,但仍无法彻底消除对他的负面评价。历史,正如一根容易反弹的弹簧,越是受到压制,其反弹的力量就越大。而曹操,便是这样一个在历史的弹簧下,拥有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枭雄。
2
曹操的形象,更多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在这部史书中,曹操被描绘为足智多谋、忠肝义胆、步步高升的英雄人物。通过陈寿的笔触,曹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奸臣,反而是一个忠诚的臣子。东汉末年,皇室已逐渐衰微,群雄四起,争夺中原。此时,曹操在众多诸侯中,展现了独特的领导力,成为一片乱世中的绿洲。
曹操不仅没有反抗朝廷,还一直致力于支持皇权。当董卓入京,废除太子立献帝,曹操并未与其联合,而是采取了保持距离的策略,直到众多诸侯联合反抗董卓,他才决定出手。董卓倒台后,袁绍、袁术等政治集团浮出水面,但他们都未能突破曹操的防线。曹操凭借着自己在青州的兵力,成功平定黄巾起义,并且大败马超,接纳张鲁,控制了北方。这时,曹操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军事实力,几乎可以称帝,但他始终未曾想过篡位称帝,始终将自己视为“人臣”。
3
那么,陈寿为何能如此描绘曹操呢?难道是受到了某种外力的逼迫吗?事实并非如此,陈寿作为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三国志》具有与司马迁《史记》相媲美的纪实价值。如果说,陈寿在写作时受到了某些限制,那也只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陈寿生活在西晋时期,那个时候的政治氛围让史学家写作时必须谨慎。“正统”思想束缚着他,使得他不得不维护西晋的政权正统性。因此,曹魏的政权,作为西晋的继承者,必须被视为正统,才有助于西晋政权的合法性。陈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秉笔直书,真实地呈现了曹操忠诚于汉室、立志做“人臣”的一面,这已然是他的伟大之处。
4
然而,陈寿并未将曹操的负面事迹完全展现,而是选择了含糊带过或完全不写。这一空白被后来的史学家填补了。随着历史的推进,尤其是西晋末期的史学家们,已经不再遮掩曹操的负面形象。南朝的裴松之便是其中一位,他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深入挖掘了陈寿未曾记录的部分,并通过其他史书揭示了曹操的阴暗面。裴松之的注解中提到,曹操在东归途中,因怀疑吕伯奢之子会威胁自己,竟杀害了多位无辜之人。他的行为进一步塑造了曹操多疑、残暴的形象,也因此将其奸雄的一面呈现在了历史舞台上。
5
对曹操形象的负面描绘,最早出现在宋朝,且在元末明初达到顶峰。相反,唐朝时期,却是最推崇曹操正面形象的时代。北宋时,关于曹操的评价已经趋于均衡,正反各半。民间对曹操的评价,更多是负面的。据苏东坡所述,普通百姓在听到刘备失败时会为其感到悲伤,而听到曹操失败时,则常会大声叫好。到了南宋,曹操彻底沦为奸雄,几乎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过街老鼠。元末的《三国演义》更是将曹操推向了道德的深渊,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奸雄。
6
事实上,世人对曹操的评价大多集中在他的政治才能与品德道德方面。曹操作为政治家的出色表现无可否认,甚至连诸葛亮都曾对其有所肯定。然而,正是这一卓越的政治才能,使得曹操成为统治者们最为忌惮的人物。没有哪个统治者愿意将自己的政权拱手让人,因此,曹操的政治手腕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批评。尽管曹操的后代最终建立了曹魏政权,这也使得曹操被贴上了“图谋篡位”的标签。即使曹操本无篡位之心,他仍然被认为是深思熟虑、处心积虑的权谋者。
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忠君思想成为了统治者维持政权的手段。许多人看待曹操时,常把忠诚与谋反看得过于绝对,认为只要有谋反之心,便是不忠。然而,忽略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在宋朝之前,儒家忠君的观念并非如此绝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这是宋朝之前主流的儒家思想,意味着帝王之位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因此,即便曹操有过篡位之心,也并不应视为其罪过。
7
每一位历史人物,在被放大检视时,都会暴露出瑕疵。没有完美无缺的历史人物,也没有绝对无可指摘的“玉石”。我们读史时,应该保持客观。诚然,曹操在政治上堪称一代英杰,但在道德方面却难以称得上巨人。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呈现出两面性,正是源于他的道德缺失,然而,这并不应该抹杀他的政治成就。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到:“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对于曹操的政治才能,鲁迅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在谈到曹操杀孔融一事时,鲁迅也提出了质疑:“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说不忠不孝也无妨,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然而,历史若真能问他,恐怕曹操会把我们也一并杀了。
曹操的双重评价,是历史复杂性的体现。如何在忠君思想占据主导的时代生存,成为了许多人必须考虑的问题。权力的欲望、道德的约束、战功的成就,这些因素构成了对一个人物评价的全面标准。历史的显微镜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成为曹操般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