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锦衣卫,估计大家马上会想到下面这些词:如朕亲临、格杀勿论、陷害忠良、屈打成招等等,总之不是啥好东西。但是,历史上除了几个臭名昭著的锦衣卫指挥使,其余人,普普通通在锦衣卫当差的人,其实完全没有那么可怕。
普通的锦衣卫从业人员不仅没有生杀大权,工作内容平常琐碎,甚至有点奇葩。本期节目就聊聊除了特务部门,锦衣卫还要干点啥?
第一个,也是锦衣卫成立之初的本职工作,他们是皇帝的仪仗队。
锦衣卫的前身是仪鸾司,仪鸾司听名字就知道,是负责皇帝及宫里各位主子出行的部门。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改仪鸾司为锦衣卫,还设立“御椅司、扇手司、擎盖司、旛幢fān zhuàng司、斧钺yuè司、銮舆司、驯马司”等七司,皆正六品。总体来说,就是管理主子出行所需要的一切事物,高级打杂工。
这也能解释人家为什么叫“锦衣卫”?作为帝王出行的仪仗队,给皇帝充门面的,穿的自然得好点。飞鱼服、斗牛服,怎么亮眼怎么穿,这样才能配得上“锦衣”两个字。
后来,锦衣卫又多了一个部门,也让他们的工作内容变得有点萌萌哒,这就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增设的“驯象千户所”。影视剧中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的锦衣卫,还当过大象饲养员。
在古人心中,大象象征太平,因此在各个重要典礼上都有大象的身影。明朝重大祭祀场合,按规格要有三十头大象。拜谒太庙时要有十头大象在承天门外列队。大朝会百官入朝后,大象会用鼻子互相勾连,组成一道屏障。散朝后解除屏障,由饲养员带回去休息。
这么多地方都需要大象出场,还有动作表演,因此它们需要专人喂养,而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到了锦衣卫身上。据说一般的锦衣卫还没有这个殊荣,关系户抢破头才能得到一个给大象喂食洗澡收拾粪便的机会!
锦衣卫中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叫军匠,负责制造、修理军器。修葺房屋、修桥补路之类的活也能干。正德十一年,兵部说锦衣卫中军匠人数已经高达 41294人,大约占锦衣卫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这些军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本来就是工匠,被锦衣卫吸纳了。另一个是罪臣之后。看影视剧,好像罪臣之后尤其是男丁,都被流放了,其实不是。明朝很多犯罪官员甚至小偷小摸人员的家属,都被安排到锦衣卫学习各种工匠活。
学成之后,他们与工匠一起参与执行各种抗洪抢险任务。比如宣德二年,工部上书说因为连日大雨,自通州至山海桥梁路道驿站房宇多有损漏,请遣锦衣卫能干官员驰驿往督军卫、有司,量拨军民修治。
还有成化十七年,工部上书说上林苑的行殿、房屋、桥梁、墙垣多有损坏,请锦衣卫的能工巧匠与我们一起去修理。
所以,锦衣卫确实可以飞檐走壁上山下海,不过不是杀人越货,而是当起了木工、瓦工以及其它各种工匠,是个凭借技术吃饭的手艺人。而这也只是锦衣卫工作内容的一小部分,除了这些,他们还能破案呢。
不是制造冤假错案,他们是真的在办案,维护京城治安。
崇祯二年,锦衣卫东司房在年度总结报告中说,这一年他们共破案29起,其中命案10起,伪造印信5起,侵没官银3起,越狱3起,奸细2起,其它案件6起,共抓获131人。
听着是不是有点熟悉,好像现在派出所公安局的年度总结。所以说锦衣卫里面并不都是坏人,他们中有些人也在除暴安良,为天下无贼而努力。
还有,上面说,锦衣卫在破案过程中还抓了两名奸细。能抓到奸细,证明对奸细的做事方法比较熟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奸细研究的这么透彻,不仅方便抓捕奸细,也方便自己去其他国家当奸细。当然这个就不能叫奸细了,这叫为国做贡献。
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兵进攻朝鲜,朝鲜打不过,向明朝紧急求援。明朝早已不是朱元璋朱棣时期的大明王朝了,但面子不能丢,小弟被欺负了不能不管。于是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做出最高批示,派兵增援。
但是,第一场大仗,明军打输了。万历接到消息后再次派兵增援,这次打了个胜仗,然后双方就进入了相持阶段。就在谁也打不过谁互相耗着的时候,锦衣卫发挥了作用。
当时明朝组织了一支间谍小分队,由锦衣卫成员史世用带领。他们伪装成商人,混入商船中东渡日本,顺利来到了日本一个叫“内浦港”的地方。他们的目标是到“萨摩岛”,找一个叫“许仪后”的中国人。
说起来,许仪后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在江西的一个小村庄,科考屡试不第,改行学医,没想到声名鹊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医。之后他就常年在广州、南京等沿海地区行走,一次返回广东时遇到海盗,被挟持到日本的九洲萨摩国。
因为医术出众,许仪后深受萨摩藩主的喜爱。他被留在萨摩宫廷,后来娶妻生子,在日本安家了。虽然过得不错,但许仪后一直心向大明,痛恨海盗,希望能为祖国做点事情。
在日本生活十几年后,他找到机会向萨摩藩主进言,最终促成萨摩藩主诛杀海盗头子陈和吾、钱少峰等10多人,为大明东南沿海的百姓除了一害。
后来,丰臣秀吉打算先打朝鲜,再打大明,许仪后知道后心急如焚坐立不安,整天都在想怎么把这件事告诉明朝。他利用自己御医的身份到处奔走,打听到了很多内幕,又把这些内幕写成了上万字的《提报》。
什么都准备好了,但是他身在日本,送不出去。最后是他的徒弟挺身而出,怀揣《提报》搭上商船返回大明,这才把许仪后的心血送回来。此事之后,明朝政府知道了许仪后。这次派间谍前往日本,就让他们先去找许仪后商量对策。
间谍头领史世用牢牢记着这件事,来到日本后千辛万苦寻找许仪后。许仪后知道朝廷如此信任自己也很感动,连忙各种牵线搭桥,为史世用搜集情报。
其中有一次特别惊险,为了能接触到核心机密,史世用关系托关系后,认识了日本一位军事重臣“幸侃”。史世用和幸侃聊天,希望能得到一些军事机密。他的言谈举止都没有问题,但是幸侃看着他的身材,越看越不对劲。
史世用伪装成商人在日本各处打探,商人有钱,都吃得好,又没啥运动量,基本都是啤酒肚。但是史世用是锦衣卫,天天训练,身材超级好。并且幸侃还是武将出身,对各类士兵都很熟悉。如今看到史世用,这身材,这气质,马上就怀疑了。
史世用被吓到,还以为暴露了。关键时刻,还是许仪后反应快。他说史世用是强盗出身,年轻时打家劫舍啥都干,积累到一定财富才金盆洗手做生意的。幸侃一听,恩,合情合理,还是我喜欢的类型,关系一下就拉近了。
一段时间后,史世用终于搜集到了想要的军事资料,打算回国了,但是回国之路异常艰难。他们遇到了海上风暴,间谍小分队只剩史世用和一个随从,剩下全死了。
史世用和随从在日本一个小岛上野人一样生活了八个月,终于看到了琉球的船队,就先坐船到了琉球。可是从琉球回福建的路上,再次遇到风暴。幸好史世用命硬,最终平安回到福建,把辛苦写成的《倭情备览》交到朝廷手中。
明朝在这次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锦衣卫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爆发战争时,锦衣卫不仅能当间谍窃取情报,还可以直接出京参战。并且这个还不是个例,当有战乱发生时,锦衣卫一直有“从征”的义务。
朱棣靖难之役时,锦衣卫卫镇抚、河南中牟县人杨本参战。据说此人“常持三十斤铁棒临阵,北军披靡,无敢前,屡取胜”。但是可惜,想要打胜仗,只有自己勇猛,或者只有自己这支军队勇猛是远远不够的。他最终因为主帅拒不援助而被擒。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锦衣卫还有很多其他工作,比如参与救灾、监督重要考试。会试之前,如果有考生私下拜见主考官,私相授受,有金钱财物往来,一律严查。
考试开始时,检查考生衣物,带的东西。开考后各处巡视,防止有考生打小抄等等,这些都是锦衣卫的活,感觉是把教育部门和安保部门的工作都干了。
最后再说一个锦衣卫的工作内容,就是祭祀和看守皇陵。
明朝规定,两京、凤阳各个皇陵,每个派十名锦衣卫看守。发现有人砍伐树木、作践植被,严惩不贷。
遇到重大节日祭日,皇帝要亲自到皇陵祭奠,但是基本没有皇帝亲自前往,就派代表去。通常是朝臣、驸马和锦衣卫高官前往,其中锦衣卫还要派人把祭奠的用品都抬过去。
这么一盘点,发现锦衣卫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他们管理皇帝出行物品、充当仪仗队、饲养动物、修路补桥、破案抓人、充当间谍、奔赴各地救灾和平叛,连科考和皇陵祭奠的事情都得管。真是技多不压身。可能,打压忠良,制造冤假错案,只是他们工作内容的一小小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