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应该是大唐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彻底改写了4个人的命运。毫无疑问,历史的结局告诉我们,李世民取得了成功,以李渊为首的另外三个竞争对手成为了悲剧。
本来,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内容,毕竟各路电视剧对此段历史进行了各种演绎。但是有一点可能大家不知道,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其实有过很多的犹豫。例如李世民在发动政变之前想要算命,结果被人摔了工具。还有,李世民被众人绑架者要政变的时候,他却依旧停住了步伐,另外找人询问了李靖和李绩两人,看他两人对政变是什么态度?
应该说,这些历史记载,和电视剧中雷厉风行的李世民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到了最后时刻,李世民还要婆婆妈妈的去问李靖和李绩,这要是别人,恐怕早就事迹败露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很多电视剧里面,甚至在官方史书中,李世民似乎都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不管对手是谁,不管眼前有什么困难,他永远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干。
记得当时,李世民带着5000人马面对窦建德的10万大军,周围的人非常担心自己会一去不复返,但是李世民却和尉迟敬德表示,他们两人一个拿着弓箭,一个拿着长矛,就足以横扫天下。结果果然李世民以少胜多消灭了10万窦建德的军队,最终成为传奇。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彪悍而且果断的人物,等到武德九年这个关键时刻,他却显得有些犹豫不决,甚至还婆婆妈妈起来。
正如史书记载,齐王李元吉请得了皇帝的命令将带领大军去对抗北方的突厥,此时,老皇帝和李元吉还有太子三人合伙坑秦王,甚至老皇帝还允许李元吉抽调李世明的旧部,例如程咬金和尉迟敬德等人进入他的部队中。
按理来说此时的情况已经岌岌可危,要么等死要么就直接反抗,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了。
因此,李世民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他手底下的人全部聚集起来,尤其是长孙无忌更是不止一次劝说李世民,伸头和缩头都是一刀,该做决断了。但是李世民却依旧很犹豫,他在大家群情激愤的目光中,居然拿出了一个占卜的工具,想要看一看此行的吉凶。
看着主子居然如此犹豫,旁边的张公瑾直接一脚踹了过来,当场就把李世民手里的工具弄得粉碎。这位一直尊敬李世民的下属大喊,临大事之前还卜什么卦?难道不吉利就不干了吗?
一通大骂让李世民缓过神来,但是他却依旧还是没有发动政变,而是默默地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绝望的命令,那就是找几个人赶紧去询问一下李靖和李绩,告诉他们我们要政变了,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态度。
个人以为,在不了解李世民的真实目的的时候,张公瑾恐怕是想自杀的心都有了。但没奈何这一次李世民的态度十分坚决,众人都扭不过他,于是只能就等消息。时间就这样1分一秒的过去,如同死神的镰刀,正在一点一点的切割着众人的生命。
最终,消息还是回来了,这两位将军的态度很明确,辞之。对于这个回答,历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这两位将军拒绝参加玄武门之变,也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表明他们装作什么都看不见,让李世民自己折腾。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一种说法靠谱呢?
旧唐书有说法,那就是这两位将军支持李世民政变,而所谓的辞职,其实就是表示,放心大胆地干,我们全都是盲人。
个人以为旧唐书的说法更靠谱一些,所以李世民最终得到了这两位大将的同意,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一举获得成功。
如果从这一段记载来看,李世民之所以要在如此危急的关头,还去找两位大将聊看法,其目的就是想要让两位统兵大将站在自己这边,或者不干预政变,这样才能让李世民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么是不是这样呢?
从历史记载来看,当时唐朝的主要统兵大将还真就是这两个人,别看李世民一战灭掉了,北方两大王者,但北方就那么点地盘,可是比不上南方一大片区域的。然而,南方有着50万军队,以及比唐朝还要大的版图,却被李靖给灭了。所以,在军队中的威望,李世民和这位大唐第一战神是齐名的。
而且更为巧妙的是,李世民的军队已经被李元吉给拿走了,他暂时没有军队的调动权,如果李靖表示反对政变,那么李世民可就惨了。
就算李世民夺取了皇宫的控制权,但人家李静可以依旧发动清君侧的口号灭掉李世民,这是绝对不夸张的。
因此,不管李世民多么着急,他一定要取得这两位统兵大将的中立或者认可,否则的话给他10个胆子也不敢去政变。
除此以外,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太子党当年那么的嚣张,结果政变以后居然毫无还手之力,这也太无能了吧。
其实,并非是太子毫无还手之力,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太子的真实实力。根据历史记载太子党最强大的外援就是燕王罗艺,此人的手上可是有20万大军,而且还在防备着突厥人。
所以,就算李世民消灭了太子党,但人家如果带着军队勤王,甚至更夸张一点,直接把突厥人放进来,李世民该怎么办?因此,李靖是李世民政变的长城壁垒,既能挡住太子党的外援,也能挡住突厥人的入侵。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历史,会发现李世民即使当上皇帝以后,结果也遭到了阎王的反扑,甚至他还遭遇了人生中的最大的屈辱渭水之约,被突厥几十万大军围的屈辱求和。
其实这一切都是燕王搞的鬼,连李靖都没挡得住。试想一下,如果李世民没有拉拢李进,恰好又遇到了这种情况,那恐怕就不是屈辱求和那么简单了,而是直接被人给灭了,命都保不住了。所以,当年看似不合理的举动,其实也是秦王的深思熟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