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可谓是常事,却有一个无法略过的王朝——唐朝。
唐朝创造的盛世别开生面,声名远播至海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即使唐朝再过强盛,也抵不了风平浪静中暗里起的云涌。
唐朝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影响走向的政变,其中著名的就有
唐隆政变
。或许读者会有这样的疑惑:皇城必是全国最森严戒备的地方,发动政变自然不易,但凡稍有差池,发起政变的人必定人头落地。
那么,唐隆政变是如何成功的呢?且看李隆基的非凡招数。
天子脚下的安保
长安城,唐朝的京城,皇宫的所在地。它的安保必定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尤其是皇宫内部的安保更是提高了不止一个等级,从而确保皇亲国戚的安全。
皇城的安保究竟由哪些措施组成的呢?
一、长安都城的基础架构
长安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外郭城、皇城和宫城。外郭作为最外围的部分,与皇城和宫城相距千米以上,对二者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当外敌入侵时,外郭城可作为一道防线。
除此之外,皇城与宫城还有着独特的防御体系。
在宫城就可以俯瞰皇城,便于观察其内部动态。同时,宫城还挨着禁苑,而禁苑内有禁军严密把守,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从而掩护皇帝。
二、宵禁制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宵禁制度的实行是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当周围全部静下来后,非常有利于人们获得足够的休息时间,进而更好地完成第二天的工作。当然,采取宵禁制度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减少社会面的作乱。
有些贼子会趁着夜色作乱,实行了宵禁制后,若在规定的时候外出行,被抓住有可能一击毙命,因此宵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稳定。
三、皇城保镖“十六卫”
公元662年,唐高宗下令在中央设立十六卫。驻扎在皇城的南面,亦又称为南衙十六卫。
其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这十二卫可以遥领天子脚下的所有折冲府(唐朝最基层的军府)。
随着电视剧《唐朝诡事录》的热播,金吾卫一角也被更多的观众熟知。金吾卫的主要职能是巡察宫中及京城,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则具体负责京城左右六街铺的巡警工作,如果遇到可疑人员,他们绝对不会轻易放过。
其余四位为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监门卫主要掌管皇城城门的门禁工作,而千牛卫的工作则显得高级了许多,因为位于该职位可以近身保护皇帝。
《神探狄仁杰》中,一直跟随狄仁杰的李元芳便是千牛卫,而千牛卫的大将军正是南衙禁军的头领。
与“南”相对应的自然还有“北”。在皇城的北面还驻扎着一支庞大体系的禁军,为北衙禁军,主要由羽林军组成。羽林军是皇帝自建的保镖团队,一般不会轻易露面,只会在隐蔽的角落时刻注意皇帝的安危,只有在真正的危急时刻才会猛地杀出来。
不论是作为都城的长安城还是皇帝的落脚之地,只有周全的安保体系才能确保社会的正常运作、维护天子和他的家族安全。
既然皇城有各种安保的加持,那么唐隆政变又是怎样成功发动的呢?其实是李隆基抓住了关键因素。
风云只在片刻间
宫廷政变虽与夺权相关,但若没有正经的理由,恐怕也难以服众,必定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李隆基之所以要发动唐隆政变,是因为韦后太过嘚瑟,以至于对李氏家族的皇权起到了威胁作用。
公元705年2月20日,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借口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改拥立李显登位。
已是垂暮老者的武则天由于精力有限又心思渐宽,对于朝中的把握不似从前,遂面对今日逼宫的乱象无力改变,只能顺应众臣将帝位传给了李显。
李显能够顺利登位、坐稳朝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夫人韦后一族的鼎力相助,因此李显登位后对韦后百般纵容。
渐渐地,朝中韦后家族的势力变得愈发庞大,其他势力备受打压,许多不满的情绪此消彼长,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韦氏一族的手越伸越长,大量发展亲信收为己用,逐渐掌控了朝中大权。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暴毙的消息传开。
朝廷本该专注于料理皇帝后事,着眼于新皇帝的登基,可满朝百官却人心惶惶,充满忧虑。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众人对于李显的突然离世感到疑点重重。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是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暗地里下毒毒死了李显。
再加上16岁的李重茂登基后,韦后垂帘听政、想做二代女皇的意图十分明显,
不禁令人暗自揣测:莫非韦后是打算独揽朝政,将李氏天下改为韦氏天下吗?
李氏并非后继无人,怎能任凭韦氏一族霍乱?由于李隆基亲身经历过神龙之变,于是顶着“匡扶正义、替天行道”由头的李隆基有了发起政变的心。
发起政变不是小事,虽然此举是顺应正义之举,但稍有差池便会失败,到时候免不了牵连一众人人头落地。
李隆基不是莽夫,从他的行事来看,是有谋略的人无疑。
公元710年,李隆基从潞州回长安时,他就一直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麾下的有志勇士不在少数,同时还有很多看不惯韦后作为的一些官员也被他所用,甚至还将部分势力盘结在万骑营中。
万骑营是李世民在位时设立的。由于李世民爱好骑马射猎,就专门在羽林军中单独设立了一支保卫队,进一步的发展后,原本百骑的营已经发展至万骑。
作为皇帝心腹般的存在,李隆基抓住了万骑营将领的心,为他的政变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解了无兵的难处,更能够把守住重要的关口而不被人起疑。
李隆基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是与太平公主合谋。
虽然太平公主只是一介女流之辈,但她完全继承了武则天的魄力和头脑,对于实事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况且大唐的天下曾是母亲的天下,所以她背后的势力亦不可小觑。
李隆基的想法与太平公主不谋而合。二者同样对于韦后的行为深感痛恶,又同样认为推翻韦氏集团是十分必要的动作。唐隆政变离不开“智囊团”太平公主的参与。
对于发动政变一事,李隆基并未告知父亲李旦。毕竟此事非常冒险,若成功,那一切自然好说,但若失败,他也不想牵连亲人。
一切伏笔埋藏好后,在一个月飞风高的夜晚,政变拉开序幕。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申时,葛福顺毫无征兆地闯进羽林营,众人尚迷惑之际,韦璿、韦播、高嵩却已被葛福顺的刀砍得人头落地。与此同时,葛福顺先发制人地喊道:“韦后毒死先帝在先,是扰乱国之社稷的毒虫,因此必须铲除韦氏毒瘤才是正道,帮助逆党者定不会手下留情”。
由于羽林军平时就被韦后弄得怨声载道,因此讨伐韦后得到了一众将士的支持。第一炮打响后,李隆基立刻动身,避免风声走漏导致生变。
李隆基派葛福顺和李仙凫率领万骑军分别攻打玄德门和白兽门,而自己则亲自带队坐镇玄武门。待成功攻入宫中的信号发出后,他迅速领兵入宫。
此时韦后正在为唐中宗守灵,当她察觉到异样时,周围的人已全部都成了李隆基的人,可谓插翅难逃。不过她好歹也只是妇人,没见过这么大阵仗,于是本能地起身逃跑,结果一刀便被人砍下了头颅。
与韦后一同谋乱的安乐公主自然也不好啊哪里去。当她还在房内化妆时,突然被闯进的士兵斩杀,草草了结了她的一生。
唐隆政变成功后,被太平公主逼退位的李重茂将皇位让给了李旦,是为唐睿宗。
韦后的党羽通过一场大地震后受伤严重,辛苦多年建立的根基一朝作废,只在世上留下了韦后痴心妄想的梦。
不过唐隆政变的后遗症并没有消除。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日渐反目,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意,而朝中又皆是二者的党羽,本就不想当皇帝的李旦倍感坐如针毡,急于丢下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
李隆基登位后并不像他的父皇优柔寡断,不仅下令赐死了太平公主,还将李重茂也置于死地,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皇城,作为一切优势的集合体,它的存在充分体现了人与人的差距,同时也让世人看到了在一切的加持下,人究竟能膨胀到何种地步。
皇位,一切争夺的根源。它的诱惑力足以令世代人为之着迷,为之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