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说起来,一代奸雄曹操就是看走眼,放了司马懿一马,才导致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凭着高平陵政变诛杀了手握重兵的草包大将军曹爽以及三族。
据说牵连被杀的曹氏家族至少约5000人,导致司马家夺得大权,曹魏政权渐落司马家之手,换句话说司马家是踩着曹操子孙的鲜血登上皇位代魏为晋的。
但,曹操的子孙并非全部被杀光。像是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高平陵之变后,未被杀。晋朝建立后,只是降封燕公。
此外,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楚王曹彪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后两年参与了太尉王淩反司马氏的叛乱,事败后,曹彪被逼自杀。但是,他的儿子曹嘉在晋朝建立后,却成为了晋朝的东莞太守。
陈思王曹植幼子曹志,与司马炎算是发小。晋朝建立后,曹志只是降为鄄城县公,司马炎很赏识他,任命他为乐平太守,之后仕途一帆风顺。先后任章武太守、赵郡太守以及散骑常侍、国子博士。
换言之,曹操的有些子孙因为对司马氏的掌权没有太大威胁,并没有全部被杀,相反,曹操的有些后代还混得不错,别说要杀光司马氏,对司马氏搞不好还感恩戴德呢!
但你要说晋朝的司马氏逼迫曹魏皇帝禅位,篡夺了人家的江山,真的就有好报呢?
所谓天道好循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年司马懿如同曹操对他看走了眼,他也犯了一个同样的严重错误,那就是“高平陵政变,他竟一时疏忽漏掉了一个人。
说当时大司农桓范,为曹爽出谋划策,乃核心幕僚。但曹爽犹犹豫豫不肯采纳挟皇帝曹芳入许昌,导致桓范与曹爽皆被司马懿诛杀。
不过,尽管诛三族,桓范家跑了个人唤做桓楷,很可能是桓范的儿子或侄子,竟躲过了搜捕追杀,隐没民间开枝散叶。
直到快六十年后爆发“八王之乱”,桓氏也混着“衣冠南渡”,出了个人物唤做桓彝。交结名士,跻身江左八达,曾与晋明帝司马绍密谋平定王敦之乱。
最终,拥有精兵万余人的历阳太守苏峻叛乱,桓彝坚守一座小小的县城,面对诱降很有气节,慷慨言道:“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最终,壮烈殉国,国人无不泣泪感怀,桓氏家族也因此被朝廷所重用!
但桓彝万没想到,忠于晋朝的他,出了个逆子,这便是独揽东晋军政大权,学司马懿学的有模有样,晋朝皇帝都成了他手中傀儡的大军阀桓温。
你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司马懿没斩草除根,遗漏了桓楷,如同当然曹操心一软放过了司马懿,才最终导致,桓楷的子孙篡了司马江山 。
正是桓温废黜了晋废帝,开了个好头,如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曹操为曹丕打下江山一模一样。桓温死后,他儿子桓玄爱耐不住,也学曹丕或司马炎,逼迫当时的晋安帝禅位,桓玄称帝,国号“桓楚”。司马懿留下的血脉,先是被桓温杀了不少。
司马懿估计气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还没完,桓玄的才能不如曹丕也不如司马炎,一年后便被学习桓温挟持皇帝左右废立的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兵败西逃,最终被杀。
刘裕更狠,为了做皇帝,活活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扶植了傀儡末帝司马德文。没多久,便被迫禅位于宋王刘裕,废为零陵郡王。
注意,重点来了,想当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让,降曹奂为陈留王。到刘裕篡东晋时,陈留王可没断绝,乃是曹操的子孙曹虔嗣,带头联名请求宋王刘裕称帝,逼迫曾逼迫他的祖辈禅让的司马懿的后人司马德宗禅让。
从这一点来说,曹家也算是报仇了。
司马德文很快被杀,司马家族几乎都被刘裕全部杀光,一个不留,只剩下些特别远的远支可能还在。
这一点,刘裕比司马家要狠。
刘裕踏着司马家数万的冤魂最终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而晋朝,这家百年老店,彻底灭亡。
而很多人不晓得的是,刘裕当年也南渡而来。算起来,刘裕的祖上是汉高祖刘邦的兄弟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交是刘邦三个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哥哥的得力助手为汉家天下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这么一排辈分,刘裕也算是大汉朝刘氏一脉血亲。
若这么一捋,汉禅位曹魏,曹魏禅位司马家,司马家又被刘氏被迫禅位且几乎断绝血脉。划一划,竟然是一个圈,历史真吊诡!哎,这到底是谁报了谁的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