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燕国,战国时期它并不是个醒目的存在,战火中的它戏份甚微,唯一一次出彩的表现是乐毅伐齐,差一点就让齐国退网删号。然而,在嬴政准备为春秋战国画上句号时,燕国却掀起了一场轰动世界的大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这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是什么呢?就是荆轲刺秦!荆轲,明面上是主角,但整个计划的发起者是燕太子丹。太子丹之所以策划这次行动,最初是为了挽救燕国,通过刺秦来阻止秦国的扩张。令人意外的是,太子丹和秦王嬴政早在很早之前就相识,两人的关系甚至还不错。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曾经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两人竟然是青梅竹马的朋友。
这两位朋友在邯郸混饭吃,共度艰难时光,然而,生活的考验使得他们的友谊岌岌可危。嬴政被接回秦国咸阳,燕太子丹被父亲送到秦国当质子。这个转变让太子丹心生怨念,而嬴政对燕太子的遇害态度也并不友善。太子丹的日子变得难以忍受,他下定决心要对抗嬴政,将心思都放在了报复上。
整个策划过程几乎全靠太子丹的口舌之力。他找到了老师鞠武商量,但鞠武觉得太子丹一时半会劝不动,于是采取缓兵之计,劝说太子丹暂时等待。然而,太子丹并不安分,不久后竟然收留了樊於期,这让鞠武大为惊讶。樊於期是曾支持嬴政弟弟夺位的秦将军,他对嬴政怀有深仇大恨。太子丹收留樊於期导致了更多的麻烦,因为嬴政发出悬赏令四处搜捕樊於期,让整个计划雪上加霜。
太子丹不听劝告,继续追求复仇。他推荐了田光作为智囊,但田光认为自己年老体衰,无力谋划大事,于是推荐了荆轲。太子丹和荆轲商量后,荆轲表示需要保密,并告别老师田光。这段描写突显了当时人们对“信义”的高度重视,田光因不被信任而自刎,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
荆轲的出场,使整个计划更加具体。太子丹为他准备了武器和助手,其中武器是传说中的【徐夫人的匕首】,价值百金,助手则是十三岁的秦舞阳,一个杀人如麻的少年。这两者的选择显露出太子丹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决心。
然而,荆轲迟迟不肯出发,太子丹不满地催促。荆轲则坚持要等到一个远方的朋友到齐,这引起了太子丹的不满。最终,荆轲在未等到朋友的情况下被催促着提前出发。临别时,大家在易水之畔为荆轲送行,他豪情满怀,唱出了那名垂千古的绝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段描写突显了荆轲的英雄气概,也让人对这位英勇的刺客充满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