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相互辞让太子之位,最终造就两大盛世,这样的兄弟俩你见过吗?
迪丽瓦拉
2025-07-16 20:33:11
0

一说起皇室与皇位,大家脑海里大多都会浮现出如李世民兄弟那样为了皇位斗得你死我活的景象吧?

可是,今天古今要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两对兄弟俩,他们不像其他历史上的皇室兄弟,在皇位面前不惜同室操戈、手足相残,反而在皇位面前不争不抢,相互谦让,最后皆是弟弟登基即位,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而哥哥也享尽荣华富贵,得以善终。

这样的兄弟俩,你见过吗?

01汉明帝刘庄与东海王刘彊

公元25年年底,已经称帝的汉光武帝刘秀进入洛阳城,在此论功行赏,加封功勋大臣。随后,汉光武帝刘秀开始准备册封皇后与储君。此时摆在刘秀面前的选择有两个,第一个便就是立自己的原配妻子阴丽华为后,但是此时阴丽华膝下无子,储君之位还是悬而未决;第二个选择便就是立已经为自己产下长子刘彊的宠妃郭圣通为后,将郭圣通立为皇后,储君便就是皇长子刘彊。而且郭圣通出身于河北大族,此前真定王谋逆被杀,河北派人心浮动,如果立郭圣通为皇后,则可以安抚河北派,巩固尚未完成统一的东汉统治基础。

一边是自己的结发妻子阴丽华,一边是能够使得东汉统治更为稳固的郭圣通,平素重情重义的刘秀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善解人意的阴丽华看出了刘秀的为难之处,便以郭圣通以育有皇长子为由,坚决表示不会接受皇后之位,反而劝谏刘秀改立郭圣通为后。无奈之下,刘秀只能于公元26年六月为郭圣通准备了声势浩大的册封仪式,而尚在襁褓之中的皇长子刘彊也“子凭母贵”,被册封为太子。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十五年,在此期间内,东汉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河北、河西、陇右这些新归附的大族为核心的河西集团与以建立东汉、功勋卓著的南阳功臣集团,两大集团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因太子刘彊的母族郭氏本就是河北大族,所以河西集团一开始所依仗的便就是太子刘彊与皇后郭圣通的支持,并且凭借着他们母子的支持,一度压制住了南阳功臣集团。

可是,公元41年,因郭氏子弟骄横跋扈,皇后屡屡包庇,引起了刘秀的不满,遂于同年七月以郭圣通有“吕霍之风”为由,将其罢黜,改立阴丽华为后。此时阴丽华已经为刘秀生下了数位皇子,其中最为年长的便就是十四岁的皇子刘阳。

按照宗法制度,太子刘彊因母亲被废,已经成为了庶长子,而时任东海王的皇子刘阳则凭借着母亲被册立为后,成为了实际上的嫡长子,刘秀是需要改立太子的。

可是,对于刘秀而言,无论是刘彊还是刘阳,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刘彊是自己倾心培养了十余年的储君,父子之间的感情又怎会因皇后的变更而改变?于是,在废掉了郭圣通之后,刘秀并未表现出任何想要改立太子的想法。

不过自幼聪慧的刘彊自认为自己以庶长子的身份居于东宫,处于太子之位,是不符合礼法的,便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多次或亲自、或通过皇室宗亲之口,希望刘秀能够改立弟弟刘阳为太子。阴丽华得知消息后,也多次与东海王刘阳面见刘秀,请辞储君之位。

公元43年,刘彊再度请辞储君之位,刘秀考虑到河西集团已经势弱,南阳功臣集团日益做大,与河西集团息息相关的刘彊再高居太子之位,恐有不测。出于对自己这位长子的爱护,刘秀最终同意了刘彊的请求,下诏:“《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在刘彊改任东海王之后,刘秀又觉得对他有所亏欠,便以刘彊无过被废为由,不顾群臣阻止,将富庶天下的鲁国故地也一并封为了刘彊的封地,使得刘彊得以一人独享两国,位居诸王之首。

而在刘秀去世后,太子刘庄登基即位,是为汉明帝,在他的统治下,东汉进入了“明章之治”的盛世之中,而东海王刘彊也在汉明帝的保护下,得以善终。在刘彊死后,汉明帝悲痛不已,亲自为兄长刘彊安排了葬礼,敲定了谥号,又以超越亲王的礼节将其下葬……

02唐玄宗李隆基与让皇帝李宪

公元684年,刚刚即位不过数十日的唐中宗李显触怒母亲武则天,被废为庐陵王,其弟李旦登基即位,是为唐睿宗,立唐睿宗长子李成器为太子。唐睿宗即位之时,武则天大势已成,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李旦一家只是武则天手中的傀儡,被囚禁于宫中。

同年,开国名将李勣之孙、英国公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武后专权的起义。时任宰相的裴炎率一众心向李唐皇室的大臣趁此时机向武后进谏,请求还政于唐睿宗李旦,却被武后以谋逆之罪处死。不久,武后派兵镇压李敬业的起义,李敬业兵败被杀。

经此一事后,天下再无人敢反对武后,要求还政于睿宗。

公元690年,唐睿宗李旦下诏退位,武则天登基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李旦被降为皇嗣,而原本的皇太子李成器也因此被降为了皇孙。但是,李旦从皇位上退下来后,并没有得到解脱,反而因为仍居东宫,一切待遇如储君,被武氏宗亲不断攻击,处境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年仅十一岁的李成器仍旧处处维护着自己的四个弟弟,使得他们能在皇宫之中顺利成长,而也正是因为这段日子的患难与共,李成器五兄弟关系极好,全然不是李唐皇室中,兄弟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

公元693年,因被人诬告,李成器生母刘氏与李隆基生母窦氏皆被秘密处死,在李旦以及一众李唐故臣的保护之下,李成器与四个弟弟在同一天被封为藩王,前往封地就藩,逃离了皇宫这个漩涡之中。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通过唐隆政变得以重登大宝,第二次登基称帝。在登基继位之后,群臣请求唐睿宗李旦册封储君,以安天下。无论是从宗法制度,还是从情感来说,李旦皆偏向于册立自己的长子,曾经的太子李成器为储君。

但是,李成器却以三弟李隆基是唐隆政变的首功之臣,立下大功,当以此册立为储君。李隆基得知消息后,连忙上书请辞,请求父亲李旦册封自己颇为敬重的大哥李成器为储君。

一来二去之后,唐睿宗李旦还是听从了长子李成器的建议,不顾李隆基的请辞,将其册封为太子,又将李成器封为宋王、尚书左仆射、司徒、太师、都督等要职,位居诸王之首。

不久,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矛盾激化,太平公主想要利用李成器的特殊身份,罢黜掉李隆基。却不曾想,李成器选择闭门谢客,以此支持弟弟李隆基,使得太平公主在先天政变之中一败涂地。

在李隆基登基继位之后,重用姚崇、宋璟等一众贤臣,造就了开元盛世。在此期间,李成器因避李隆基生母窦氏封号名讳,改名李宪。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李宪生辰,李隆基必定亲自到李宪府上庆贺,李宪染病,更是时常带着一众御医前去探望,期间曾有不少朝臣以不符礼法为由上书劝谏,皆被唐玄宗李隆基无视。

公元742年年初,李宪在长安城病逝,享年六十三岁。李隆基得知消息后,辍朝大哭,亲自前往李宪府上祭奠,而后更是将兄长李宪追封为皇帝,亲上谥号为“让”,史称“让皇帝”,以君王之礼厚葬。不仅如此,在兄长李宪出殡当天,李隆基更是登上城楼目送兄长离去,还让自己的儿子们步行为李宪扶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英...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也发展了起来。随后英国用倾销商品赚来的大量利益,迅速...
原创 日... 古代日本的大和朝廷以中国大唐法律制度为蓝本,以公元世纪中叶的大化改新为起点,建立起以律令制为基础的古...
原创 诸... 公元264年3月,成都,夜。 魏将钟会府内火光滔天、刀剑四起,奴婢家丁四散逃命。此生死存亡之际,一花...
中国首次对外公布2590名美国... 中国首次对外公布2590名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相关信息包括英烈姓名、职务、牺牲时间。 9月3日...
原创 状... #历史开讲# 清朝末年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楷学颜,小楷学刘”。 “颜”是指书法大家颜真卿,那...
原创 永... 永登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系列之二十四:永登教育八宝川的故事 作者: 苗汀 在民国时期,民国教育是民国...
原创 西... 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唐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
沪明携手向未来,浦发银行以金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援福建工业基地建设和“小三线”建设,18家上海企业迁入三明,留下了一段沪明情深...
原创 浅... 文|文史充电站 编辑|文史充电站 前言:弗雷德里克五世,全名弗雷德里克·威廉,生于1723年,是普...
原创 七... 这是一张1953年6月5日,林铁签名的《河北省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任命张望溪为柏乡县政府副县长。通...
世界地质遗产地是如何评选的?第... 在韩国釜山近日举行的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国有三处地质遗产地入选第二批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
原创 正... 读宋史,感觉到一些非主流的小事绩小故事,让人物与事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这里我试试通过宋史和可靠的...
原创 老... 这是1953年,斯大林病逝后,一张罕见的遗容,照片中的他躺在棺椁中,身穿军装,神态十分安详,就像永远...
原创 荷... #历史开讲# 20世纪之前,荷兰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以白人的意志为主导,以基督教为核心价值观,排斥其...
原创 隋... 隋朝故事:宣华容华被烝失节,兰陵公主誓不改嫁 话说宣华夫人已经被烝失节,迟明起床,自思夜间情事,未...
原创 斯... 斯大林画像 “我想要告诉你,他毁了我的一生。” 这是斯维特兰娜面对美国记者采访时,对父亲斯大林的诚恳...
原创 将...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征善战并不是最大的本事。如果功成名就之后,还能做到功成身退,那才是真...
原创 蒋...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
原创 浅... 文|文史充电站 编辑|文史充电站 立陶宛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当时立陶宛地区由波罗...
原创 互... 提及东北亚历史,真的是非常复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东北亚政权的归属都是一本糊涂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