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6000字。
一篇文说透美国248年大战略。
有趣有料有干货,好文章需要耐心。
今日美国执行的大战略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修正特朗普时代的孤立主义,退群成瘾,然后又在拜登时代开始新一轮权利平衡。
这突兀又急切,短短六七年时间的大调头,其实是非常不符合美国历史规律的。
因为美国大战略,一直很稳定,不会如同今日这样朝令夕改,左右摇移。
为何这么说?让我们先看一段历史,再看现在故事就懂了。
美国历史不算长
从1607年第一个120人殖民团建立詹姆士镇算起,是415年。
从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建国算起,是248年。
可就是这248年历史的美国,却成了今日世界第一强国,说实话有点魔幻色彩。
魔幻之余,追根溯源,就有了本文。
大战略上的248年美国史
美国崛起进而成为世界强国,最关键的一战,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那场世界性群殴中,美国是最后一个参战的大国俱乐部成员,也是唯一一个本土没有遭遇破坏的大国,更是获得战争红利最多的大国。
这一切都是开花结果后的产物。
开花结果跟瓜熟蒂落,都是自然生长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思索这起点。
弄懂美式“孤立主义”源头
“孤立主义”是啥?
不明所以的人或许会望文生义认为
:不就是不跟外界来往,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吗?
这话说的有一点那味,但又不很准确。
历史上的美式孤立主义,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外交政策,被认为是束缚美国手脚的战略负资产。
但也是让美国安然渡过建国后150年的政策。
这个政策在美国的起点,是国父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中的一句话:
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
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这话很具体,但却没说透?为何没说透?
因为他丢了魂魄,没说出美式“孤立主义”真相。
那就是英式外交智慧的两大精华:光荣孤立和权力平衡。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英国的儿子,这让两国拥有天然的文化亲和。
这文化亲和在融合了法国启蒙思想之后,才构筑了美式多元文化的起点。
也因此,英国深刻的影响了美国。
这影响让美国学会了一整套对内治理方法的同时,也让美国学会了
“光荣孤立”和“权力平衡”。
这两大外交传统如何理解咧?
一言以蔽之
:算英国的欧陆争锋和世界霸权国策。
英国永远不争夺欧陆的主导权,也不会允许一个欧洲大国获得主导权,反而致力于在欧陆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霸权。
基于此,才有英国数百年在欧洲的纵横捭阖外交史出现,也造就了日不落帝国。
这外交史中,英国一直处于两个状态。
第一个状态:
如果欧陆风平浪静啥事也没,英国就“光荣孤立”成和平主义者,专注于做生意赚钱。
第二个状态:
如果欧陆风云迭起,有雄主伺机窥伺霸权,英国就去干涉,维持“权力平衡”。
于是,才有围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进攻太阳王时代和拿破仑时代的法国,进攻破坏维也纳体系的沙俄,打克里米亚战争等一系列因果出现。
数次战争后,英国在推翻欧洲潜在霸主后就会立马退回本土继续“光荣孤立”。
这貌似成了英国史独有的历史规律,也让英国引以为傲,于是就有了丘吉尔的自夸言论出现。
四百年来,英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反对欧洲国家中最强大、最具侵略性、最专横的大国,面对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威廉三世、马尔伯勒时期的路易十四、拿破仑,以及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假如我们站在最强大的一边,分享胜利的果实。
英国可能就会容易得多。然而,我们总是选择比较艰难的道路,站在不那么强大的大国一边,与它们为伍,从而战胜和挫败了欧洲大陆的军事霸主。
自夸过后,是一个看上去特别仗义的英国,但真相真如此吗?肯定不啊。
跟今日美国一样,英国也是一个伪装的现实主义者,让别人为理想买单,自己赚足现实利益。
今日那些为理想买单的欧洲人,不就是如此吗!
透过表面看背后,就懂历史上英国的算盘,也能套用今日美国算盘。
这真相就是,英国拥有在大航海时代之后,最具价值的三大战略优势!
首先:
英国的地缘优势,让强大起来的它,不必过于担心欧陆入侵者。
其次:
英国的地理优势,让它成了连接、扼控欧洲国家进入新大陆的要道,枢纽和财富汇聚地。
最后:
英国的海权优势,让英国只要维持强大的海军,就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百年战争后,英国彻底失去欧洲领土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这三大优势注定了英国的做派就是
:竭力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杜绝出现一个强大到能威胁英国海权的挑战者。
只要有能威胁英国的强国出现,英国就会用这三大战略优势,打压挑战势力。
英国的目的何在?答案是:在欧洲之外建立世界霸权
英国所谓的和平,本质上就是欧洲没有霸主,自己自动晋升为欧洲之外的霸主,然后不就成了世界霸主吗?
同理看今日的美国。
只要亚欧大陆没有绝对强国,拥有跟英国一样优势的美国,不就自动成了世界霸主吗?
因为在欧洲称雄全球的时代,控制欧洲就等于杜绝所有挑战者,同理看今日也一样,遏控亚欧大陆,谁能威胁美国?
所以,英国才有了口头上说反对霸权,最后一路走上世界第一的过去出现。
这一切,独立后的美国现学现用
1774年刚独立的美国,虽然痛斥英国霸权行径和对自己的欺压,但却在仅仅49年后的1823年,就用
门罗主义证明了自己是英国的徒弟。
“门罗主义”啥意思?
简言之就是排斥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殖民或涉足美洲,只要欧洲列强在美洲引发战争,美国将视其为敌对行为。
这可以看作是美式
殖民主义的许可证。
表达了美国建国之初的图谋。
先做西半球美洲大陆的霸主,再找机会更进一步,成为世界霸主。
这才是美式“孤立主义”诞生的历史因果
看上去美国是不介入欧洲事务,也不欢迎欧洲国家介入美国和美洲事务,但实质上是美国基于地缘、实力和欧洲博弈背景下,深思熟虑的产物。
现状上:美国还没有成为地跨两洋的大国,这让美国战略空间有限。
实力上:美国蜗居大西洋,自保都勉强,别说突击了。
博弈上:英国的存在,能让美国安心!
这三点,才有了建国后一百多年美国一直追随英国的因由!
英国,才是美国的保护伞
首先:接连两次独立战争,让美国知道,就算强大如英国这样的世界霸主,依旧无法完成对美国的全面征服,就算英国能摧毁美国,但付出的代价却足以让它的霸权瓦解,得不偿失,因为英国陆军不行。
其次:能征服美国的陆权强国或许有,但征服美国需要什么?海军啊。
能在陆地上称霸的国家,往往又搞不定英国的海上霸权,因为英国有保护美国的动力。
最后:英国为何会有保护美国的动力?
这动力不是因为同源同种,而是基于害怕,害怕一个陆权强国,在强势征服北美后,成为最大挑战者,颠覆英国霸权。
基于此,才有美国建国之初直到一战前的国策
:背靠英国,发展自己。
英国海军,成了美国的盾牌。
美国在这盾牌保护之下,只需要干一件事,在英国控制辐射不了的地方扩张。
这地方就是广袤的北美大陆!
然后,就有了西进运动,就有了美墨战争,就有了一路买买买,扩大地盘。
一路纵横驰骋,买买买之后,美国从蜗居大西洋的小国变成了地跨两洋的大国。
更关键的是,这个大国四边还没有强大的邻居。
上面的加拿大,同源同种,地广人稀,财富也不多,看上去大,却徒有其表。
下面的墨西哥,人口还行,战力却差,财富一般般,看上去大,却不堪一击。
这一通扩张之后,美国就成了一个大号版,加强版英国,一个看上去的大陆国家,实质上其实是一个巨型岛国。
成了巨型岛国之后,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加,阴错阳差的争夺开始了。
巨型岛屿国家让美国潜力无限,地跨两洋的格局,让美国战略空间广袤。
于是,美国开始了两手准备。
一手搞基建:修建了横跨美国东西的铁路、公路网络,后来又挖了巴拿马运河,这是强化美国力量的投送能力。
一手是扩张:致力于在太平洋扩张方向上,寻求战略支点。
内部建设,自不必说,国内搞容易吗!
但外部扩张上,美国的选择,却为自己埋伏下了一个坑。
这坑就是,在1853年用黑船舰队敲开了日本的国门,然后,给自己造了一个最难缠的敌人,以至于日本人今日都对带领舰队敲门的佩里感恩戴德,立了一个雕像不说,还说他是日本人的朋友,弄的佩里也很荣幸。
美国敲门之后,日本反应比清朝迅速多了,倒幕战争推翻了德川幕府,明治维新之后,从一个弱国,变成了一个潜力强国。
这千里强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学会了美国的炮舰外交。
居然在1893年派出了舰队威胁夏威夷王国,也在意图扩张,甚至还恐吓也在图谋夏威夷的美国人。
这做派,把美国人鼻子都气歪了,也让美国人惊醒,明白这个对手不好对付。
然后,就有了美国不管不顾,直接吞并夏威夷的因果出现。
因为美国清楚,日本的战略重点在清朝跟沙皇俄国,不在夏威夷,不击败清朝,他们就没前途,那是国运之战,更美国争夺夏威夷不过锦上添花而已。
日本的战略退让美国获得了夏威夷,但从后续的历史看,美国抓住了机会,而日本则犯下了致命错误。
这错误就是,让日本失去了南下的跳板,被美国扼住了扩张空间。
随后,就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国人引以为恨,却是日本最好的战略机遇期,日本也顺势占领了台湾。
当然,日本其实也是不甘心的,因为它在三国干涉之后,没有拿下辽东半岛。
那里有日本最需要的煤矿和铁矿,是日本摆脱战略资源困境的关键,不过台湾也让日本有了进一步扩张的空间。
这点看地图就懂了,拥有了台湾,就等于日本拥有了南下东南亚的跳板,那里空间可不小。
一看如此,美国人急了,又立马开始阻击日本。
于是就有了1898年东出太平洋的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击败了西班牙之后,拿下了关岛,夺取了菲律宾,又把日本南下的门给关上了。
这状况下,日本南下无门,唯一的出路只有继续北上啊,然后就有了1904年,在英国鼓噪之下爆发的日俄战争。
这一次,日本惨胜,但收获实事求是说并不算多,反而又被美国人摆了一道。
美国人以调停为名帮助俄国,顺势遏制了日本的扩张。
这一出貌似正义的调停甚至让美国总统泰迪罗斯福收获了一枚诺贝尔和平奖。
可俄国人会感恩美国吗?当然不会!
他们一看日本被美国欺负,再看当时的时局,转身就不顾仇怨的跟日本接连签署了四次日俄密约。
这就是老牌欧洲强国的外交智慧
俄国看出了美国的潜力和可怕的未来,防患于未来,拉拢盟友孤立排斥美国。
从这个角度看,二战时的美日冲突,从不是突兀出现的,其实在半个世纪前就埋下了伏笔。
那么这伏笔到最后的战争,为何又等了半个多世纪?答案是欧洲和德国!
欧洲的问题出现,跟美国它爹英国不行了息息相关。
英国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越来越难以应付。而且这德国不仅在欧洲咄咄逼人,还介入美州事务,在美国后花园搞联动。
这状况美国当然不能忍。
于是,德国成了美国的目标,先欧后亚成了美国的选择。
然后,就是一战时间,遵从中立的美国,先是赚钱无数,然后是亲自下场,最后收获了胜利。
但是这胜利之后,美国又跟老爹英国一样,在灭了有潜力独霸欧洲的德国之后,转身就又弄孤立主义去了。
弄孤立主义之前,还通过威尔逊的十四点与原则,埋下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火种。
做完这一切后,另一个让美国头疼的目标日本,美国也想办法收拾了。
一战中的日本战队协约国,借口对德宣战,夺走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不说,还趁机扩大了在远东的势力范围,甚至在俄国内战的时候积极派兵干涉,图谋远东西伯利亚。
于是,先欧后亚的美国借助大义之名,又给了日本两拳。
第一拳,在美国力主下,图谋远东甚至西伯利亚的日本人,不得不接受西伯利亚撤军。
第二拳:通过海军协议、签署《九国公约》、弄出了华盛顿体系,用集体安全协议,遏制对中国图谋最大的日本。
这两拳过后,日本气的吐血。
先欧后亚的美国人,先搅乱欧洲,后遏制日本,实现了控局亚太。
这做派,跟今日何其相似,简直翻版。
但随着欧洲政局的再度变幻,尤其是苏德两国重返大国牌局,时局又变了!
欧洲靠不住了,也影响了美国,日本就抓住机会,弄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一路扩张侵略中国。
这让苏、德两国看到了利用日本牵制美国的诱人前景。
远东时局,进入了日、美、英三国暗战时代,其中关键又是英国。是拉拢英国,还是顺势将英国赶下王座,不过时机选择问题。
然后,就有了二战故事的出现。
在时间选择上妙到颠毫的罗斯福总统,以左右赚钱的利息诉求为基准,在战争前期选择左右逢源有所作为,在战争中期选择偏向支持,经济政治打压轴心国,最后又在日本受不了压力之后最后下场,用海量生产力,顺理成章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胜利后的美国,冷战中依旧强势
这强势主要体现在集合美西方人才的科技优势,复兴欧洲之后的经济优势,还有势力范围影响下的资源优势上。
这其中胜败之决,也有关键点。
美国胜点是:它拥有汇聚世界人才为己用的科技优势。
当苏联选择五大三粗的晶体管。
当苏联连石油生产设备都依赖西方时。
基于军事制衡的互相毁灭,就注定了冷战不会成为热战,而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在苏联败点是:它放弃了当年能汇聚人才的信仰根基,国际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放弃,让曾经能用信仰之力将剑桥五杰吸引在自己麾下的苏联,失去了吸引力,也失去了外部人才渠道。
无论任何时代,人才才是立国之本。
科技比不过,科技落后又会让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差距越来越大之后,即便苏联拥有海量的资源储备依旧倒在拉这不对等竞争之中。
随后就是美国独霸全球和到处征战的时光,这时光从1991年持续到了2008年。
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给了美国当头棒喝,直接让美国的金融霸权出现了问题?
而这就是美国在光荣孤立和权利平衡之间摇摆的根源。
因为啊:美国在应对危机时,选择了用无限量化宽松,用印钞机方式去掩盖危机而不是去解决危机。这就让美国国债在2008年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
至于今日,已经达到31.4万亿美元,至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在9万亿美元高位徘徊。
这一切都意味着美国财政入不敷出,更让美国在动荡不安的局势后通胀失控。
失控了咋办?美联储开始加息缩表,顺带大收水的节奏。
这一来二去,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巨大动荡,让世界苦不堪言的同时,美国的状况也没有预料之中的缓解。
为何加息大法不奏效了?因为维持70多年的全球秩序,开始出现了松动。
松动的根源就是,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美国,开始在全球化时代吃亏,贸易逆差不断。吃亏之后,才有特朗普的上台,才有美式孤立主义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