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之死,很多都是死得蹊跷,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很神秘的样子,这更是加重了历史的悬念、历史的厚度,甚至一直笼罩在阴谋论的疑云里出不来。
秦始皇,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他第一次实际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辙,开创了封建大一统王朝时代。
秦始皇也志得意满地将自己封为始皇帝,幻想着随后是二世皇、三世皇到万世皇。然而,始皇帝做梦也没想到,秦朝只坚持了10多年就垮了。
他更没想到,自己很快就死了!一生豪气喜欢云游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作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巡游,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壮游,因为他就莫名其妙地死在了这一次浩浩荡荡的皇家豪华“自驾游”上。
关于他的死,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倾向于是死于疾病,而死于什么病,却众说纷纭,有说是癫痫、脑膜炎,甚至于支气管炎、软骨病、中暑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在躲过了“荆轲的匕首、张良的铁锥、高渐离的击筑”之后,壮烈地挂掉了。对于他的死,太史公甚至惜墨如金,“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寥寥几字就搪塞过去,看来也是对他的死颇感迷茫,对此中委曲不敢妄言,只能点到为止了。
对他的病死,很多历史典籍都已明确记载,似乎也没有多少疑义。不过从他暴死沙丘随从人员却秘不发丧,此后还发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诡异皇位更替事件,却也不得不让人怀疑此中有诈,让秦始皇死于非命的说法甚嚣尘上。
那么秦始皇之死有何蹊跷呢?
大家也知道,一生十分强悍的秦始皇,却是一个比较“怕死”的人,为这,他还曾命大忽悠徐福出海为其搜寻不死仙药。
自从被人伏击行刺之后,生命受到威胁的秦始皇就有点惶惶不可终日,总想寻找不死药来化消杀身之祸,尤其当时民间还流传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陨石铭文和“今年祖龙死”的仙家预言,让秦始皇更是有出外找长生不老药趋吉避凶的现实需要。
所以,在一位方士高人的建议下,即使已经很劳累,他也果断实施了这第五次的人生壮游,保命要紧啊。
始皇为了这次的巡游,决定了一个随行的名单。当时有左右两个丞相,一个叫冯去疾,一个叫李斯,他只能带一个丞相去,另外一个丞相要留守咸阳。最后始皇决定他要带李斯去,把冯去疾留在咸阳。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如果他带的不是李斯,而是冯去疾,说不定历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此次出行,除了李斯陪同前往,还有秦始皇最疼爱的小儿子胡亥。从历史来看,男人似乎最喜欢的都是比较小的儿子,例如春秋时吴王寿梦最喜欢小儿子季札,三国时袁绍最喜欢小儿子袁尚,刘表最喜欢小儿子刘琮,历朝历代也大都如此。
反正,秦始皇君臣一行就这样,一路风尘仆仆又兴高采烈地东奔西跑,时间过得飞快,天有不测风云,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后,忽然他就病倒了。
原本就十分忌讳死亡的秦始皇,此时病态恹恹、垂死挣扎的样子,更是怕自己突然死掉,所以群臣都避开一个死字,不敢提起。
本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荣华富贵的留恋,病倒了的秦始皇还是硬熬着,又艰难地跑到了一百四十里外的沙丘来养病,最后也死在那里,难道是一言成谶?
据说此时秦始皇意识还比较清醒,虽然病越来越重,至少他还能让随行的宠臣也就是中车府令赵高兼掌符玺事务,负责把写好的盖上御印的诏书送给长子扶苏,诏令扶苏“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说明当时他应该还活得好好的。
只是封好的诏书,不知何故赵高却把之束之高阁,并未让使者送达扶苏,最终秦始皇还是逃不掉命运的诅咒,七月二十日暴毙于当时十分荒凉的沙丘行宫(而当年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是饿死于沙丘宫),终年49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鲍鱼:咸鱼】,以乱其臭。
翻译过来就是:李斯赵高他们用盐把死了的秦始皇尸体给腌了起来,这样才完整保留了秦始皇的尸骨,才能完整的安葬在秦始皇陵墓中。不然,炎炎夏日,没有任何措施的话,在回京的时间里,秦始皇尸身很快会因为腐败而尸骨无存。
诡异的是,秦始皇死后,大家一切都按照皇帝没死前的规格办事,包括陪乘、上饭,奏事,一样都不能少,还装得特别像,且宦官们就在辒凉车中装模作样地降诏批签,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说是病死,却因当时指鹿为马的权臣赵高的令人费解的举动,让后世人有了秦始皇被谋杀的合理猜测理由。
从后来的政权交接形式和结果,作为最大受益者的赵高,确实有着杀死老板秦始皇的最大嫌疑或动机,是头号弑君嫌疑犯。
因为秦始皇死后,一行人好不容易回到咸阳,居然接任皇帝的不是秦始皇钦点的扶苏,而是与赵高关系密切的无德无能的秦二世胡亥。
后续本应接班的扶苏死了,与扶苏关系密切的蒙氏兄弟也死了,甚至于跟从秦始皇巡游的“知情者”李斯也惨遭腰斩,这一系列围绕皇权承继的惨烈死亡,尤其是李斯的横死,正是最典型的杀人灭口行径。
至此,一切对秦始皇死于非命的怀疑似乎都有合理的依据。
但是,北京大学保存着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篇叫《赵正书》,也记载了秦始皇临终前的情形。赵正即秦始皇。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也有写作“正”的。
《赵正书》记载的内容,跟《史记》有很大差异,首先它说秦始皇驾崩的地点,不在“沙丘宫”,而是在“柏人”(邯郸西边):
“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吾未尝病如此......’”
而秦始皇的这最后一次壮游,最初的肇因却是迷信,是要化解自己被人诅咒的生命危机。
《赵正书》记载,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有一次长谈,明确提到了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李斯和冯去疾建议,由于路途遥远,防止发生意外变故,请立胡亥为接班人: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这段记载丝毫没有提到赵高,更没有所谓“沙丘宫变”,立胡亥是经过秦始皇首肯的。由此可见,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后事,其实算不上暴亡。
秦始皇死后的真正遗诏到底是什么样,已经成为历史之谜。他选择强势皇子扶苏或者弱势皇子胡亥都是可能的,甚至从蒙毅的说法来看,秦始皇想立胡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简单来说,无论秦始皇想立扶苏还是胡亥,这事情其实已经不是临死的秦始皇自己的意志能控制的,让谁继承帝位的问题,将由宫廷系统(内廷)和朝臣系统(外廷)的利益集团们共同商定。而李斯和赵高,某种意义上则是这两个集团推到前台的利益代言人。
显而易见的,沙丘的阴谋不是赵高和李斯两个人的实力能搞出来的。李斯只是左丞相,地位还低于右丞相冯去疾;而赵高在秦始皇的内廷中地位也不如蒙毅。如果秦始皇真的打算立扶苏为太子,以蒙毅在秦始皇身边近乎头号亲信的地位,联合冯去疾等人发难的话,李斯赵高两个人恐怕得当场翻船。
许多人觉得扶苏太傻了,后来因为一个命令就直接自杀了,如果联合蒙恬起来对抗咸阳搏一把,会不会比这么窝囊的死了要强呢?
不会,扶苏蒙恬手里的边防军虽然强大,但是其补给体系全部是掌握在关中朝廷手里的,扶苏和蒙恬只能拥有这支军队的日常管理权,而不会有真正的所有权。
因此,军队里的中上层军官,以王离为代表,都是直接效忠于中央政府本身,而不会效忠扶苏蒙恬个人的。这就意味着,一旦扶苏蒙恬要利用这支军队对抗中央政府本身,大部分军官还是会选择效忠中央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在二十岁至三十八岁期间,秦始皇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统一天下上,长期的辛劳有积劳成疾的可能。统一天下后,他的精神支柱似乎也就随之崩塌,整个人被一种虚无感所笼罩。因此他在宫中待不住,就喜欢四处巡游,刻石纪功,寻仙问药。
但是古代的巡游,可不像我们今天旅游这么舒服,车马没有避震,舟车劳顿,都容易让人抵抗力下降。再看一下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路线图,可以发现他的出巡路线,经历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三大流域。
水系的不同,还极有可能造成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突然转换水系,本来喝的是长江水,又去喝了黄河水,那就容易水土不服!尤其盛夏时节,还最容易出现食物腐败,也就是病从口入,最终导致秦始皇身体出现崩坏,撑不住而病倒了。
因此,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下,秦始皇之死,演化出了万千可能,不一而足,让人无限猜想。秦始皇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说好千秋万载永存的大秦,没几年后便亡了。自己得意一时的阿房宫,也被楚人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只留下了一座光秃秃的孤坟,在原地述说大秦曾经的辉煌......
#宅在家里看历史#
下一篇:原创 蒙古灭西夏:一代天骄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