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影响人类进程的一次重大战役,德国法西斯经过了疯狂的扩张和侵略,一度打到了苏联的心脏——莫斯科,情况一度非常危急。
若是当时德军能够成功攻破苏军的防线,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的格局将会被彻底改写。
但事实就是虽然在初期遭受重创,被德军消灭了几百万人之多,但是苏联很快在逆境中重生,迅速集结部队进行反攻,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野心德国,突袭苏联
事情要从1941年6月说起,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想要将国土面积数倍于自己的苏联踩于脚下,于是便发动“闪电战”。
德军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公里的战线上突然发动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彼时苏联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因此对于战争的自顾不暇。
而且他们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想到德国会这么快向他们下手,猝不及防。而德国方面则截然相反,全国上下一心,一致对外,准备充分,士气高涨,很快就势如破竹的向苏联的心脏莫斯科推进。
1941年8月,德军一鼓作气的攻占了通往莫斯科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随后,德军大部队开始转向南方,向乌克兰首府基辅和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发起攻击,随后集中兵力向莫斯科发起攻击。
不过苏联从来就不是束手就擒之辈,他们虽然对于战争没有充分的准备,也在初期损失了大量的兵力,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也在之后实施了大规模的反攻,他们究竟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在短时间内组织起高效的进攻呢?
对于全人类来说,二战是一场不可磨灭的灾难。 数以万计的无辜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性命。德国对于苏联发动的突然袭击,也让苏联人遭到重创。
德国发动战争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但即使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他们依然固执的进行着自己的侵略行动
举国之力,全面反击
由于首都告急,苏军方面穷尽全国的力量,开始了向德军的疯狂反击。 作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在遭遇重创之后,斯大林迅速做出决定,动员全国适龄青年都来参军参战,这将大大提升军队的人员补充和作战积极性。
当时莫扎伊克斯防御线成为了一条重要的防守线路,是首都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也想尽一切办法采取措施保卫首都。
1941年10月,在全国征兵的命令下,很快就集结组建了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军队被重新编成了第五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当然,苏联当然不满足于这样的兵力部署,又任命朱可夫大将为司令员,统领全新编制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在上任之后,就着手组建全新的二级防线和后备储备军。
他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面对兵力缺少的问题,苏联方面再一次动员全国征兵。
很快,源源不断的兵力就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涌向战场。 面对千里迢迢奔袭而来的德国军队,苏联的士兵好像打不完一样,有了损失就能立马补充上去,这也给了德国人很大的压力。
在各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德国人很快就节节败退,将前期的优势拱手相让。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前期处于绝对劣势,甚至遭遇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凭借高度中央集权和强大的后备力量,苏联迅速从伤痛中恢复过来,并且依靠完善的征兵制度往战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员储备,这也成为苏军后来逆风翻盘的关键所在。
武器加持,扭转战局
虽然后备军人数充足,但是大量的有经验的士兵伤亡还是给苏军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些人都是无法复制的宝贵财富。到了战争中后期,很多时候派上场的都是毫无作战经验的平民,他们对于战争的残酷性缺乏应有的了解。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人员的伤亡,保证持续稳定的战力表现,苏联方面开足马力,利用他们强大的军工体系,为士兵设计出更多适合他们使用、且杀伤力更大的武器。
对于这些缺乏经验的士兵,给他们普遍装备了冲锋枪,这种枪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基本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手。除此之外,苏军给士兵配备的其他武器,都是这种威力巨大且使用便捷的种类,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苏军依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很快就成功扭转了战局。军备的优势让平民很快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严寒的气候也帮了大忙,德国人对此难以招架。且德军的装备在战争初期就损失严重,这也无法支持他们进行长时间的消耗战。
而且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遭遇危机时,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并能举全国之力进行反击,这种反击的力度和强度是其他非集权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这也就是苏联能够最终将德国耗死的原因。德国妄图能够用闪电战迅速解决苏联,但是却低估了苏联的实际情况。
小结:
不过苏联虽然是个庞然大物,但也并非完全无敌。
他们能够在莫斯科战役被德军消灭几百万人的情况下,依然成功反攻,依靠的是肉体和信念构筑的坚实防御。
也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苏联后来迅速成长,在冷战期间和美国长时间对峙。
不过,这种政府体制也有其缺陷,在失去了外部的威胁后,国家的内部矛盾很快就全面爆发出来,这也就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保持永远的繁荣昌盛,只有保证人民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稳定发展,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