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5000年历史的洗礼,改朝换代的事情屡见不鲜,秦始皇赵政的开天辟地、汉高祖刘邦的足智多谋、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等等,那么新皇帝在登基的时候会怎么处置前朝的王公贵族呢?
王朝更迭往往都会伴随着一场腥风血雨的杀戮,尤其是北魏灭亡还历经了多个阶段。这个朝代在灭亡前被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被北周所取代,在这之中大概有七位皇帝被杀害,两千王公贵族惨遭灭门,数千名风华女子惨遭凌辱。大概是历代的改朝换代当中血腥残酷的一笔。
北魏政权的开始
前秦在经历了淝水之战后灭亡,此后北方分裂成了后秦、后燕、后凉、西秦和北魏等几个政权,当时建立起北魏的是拓跋部原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西晋晚期的时候为了防止匈奴人建立的前赵会对西晋不利,于是就拼命的拉拢拓跋部。
晋王封拓跋部的大酋长猗卢为代公,并把山西代县勾注山以北一带地方交给他统治。数年之后,西晋王又封了猗卢为北边的代王。在代王琦卢死后,什翼犍继位,代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内乱,前秦皇帝苻坚当即进攻代国杀了什翼犍,代国灭亡。
在拓跋部当时有两个很聪明的小伙子,一个叫拓跋球,另一个叫拓跋琏,百姓把复兴国家的愿望交给了他们,于是他们每天习武,骑马射箭都堪称一绝。
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拓跋球乘机在牛川(今呼和浩特)登上王位,重新建立了代国。随后拓跋珪把国号改为了魏,历史书上称之为“北魏”。
北魏政权灭亡的罪魁祸首
公元前471年,魏孝文帝为了防止官兵贪污、欺压百姓、于是实行了俸禄制,也对一些贪官污吏制订了严格的法律。羊毛出在羊身上,俸禄制减少了官吏的腐政腐败,但也加重了人民的的赋税,出发点是好的,却加深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同时也激起了官僚们的反对。
魏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下令迁都洛阳,除了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之外也削弱了王公贵族的权利,因此遭到了不少王公贵族的反对,也与王公贵族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北魏的前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到了中原地区经常与汉人接触,于是便鼓励与汉族通婚,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民族的友好往来。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施行了一些汉化的措施,魏孝文帝也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另一方面魏孝文帝施行均田制,均田制是保证土地私有的基础上,把一些无人开垦的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包含着私有土地,能用来授权的荒地数量十分有限,随着官僚地主的合法把大量的土地占为己有,导致可授权的土地越来越少。
因此地主官僚阶级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北魏末年,地主官僚等,各个阶级纷争不断,不久后就被破坏,政府的控制力度逐渐减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由胡太后代为执政,胡太后为了能够长期控制政局,下毒杀死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并把刚出生的皇女当作傀儡皇帝,后来事情败露,改立元钊作为新的傀儡皇帝。
胡太后掌管朝政,推翻了当时权倾朝野将领于忠,江阳王元继的长子元乂在这之后便发动政变,在这场政变当中元乂刺杀了清河王元怿,并占领了朝政,胡太后最后又在元雍的支持下起兵,杀死了元乂,夺回了原来的政权。
同年,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借孝明帝的旨意,以夺回北魏皇帝政权为名起兵,随后进军洛阳,尔朱荣在河阴地区溺死了胡太后和傀儡皇帝元钊,起兵杀害了朝廷百官将近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邵、元子正等全部惨遭杀害,史称“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对北魏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迁都之后对六镇军户的待遇越来越差,不满的情绪也最终爆发,六镇军户先后起兵造反,北魏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接锅侠“隋朝”
大约公元前589年,北周静帝自愿让位与杨坚,于是北周灭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把都城定在了大兴,之后结束了陈后主的性命,拿下了陈朝,统一了中国。
北方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由于南北朝时期纷争不止,人们渴望和平,随着历史的发展,隋朝结束了较为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并使一个刚经历过战争,农业荒芜,经济落后的国家重新焕发活力。
新兴国家为了巩固统治,获得发展,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推行实施了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减少了家族世代为官的这种垄断现象。
其次设立了许多的社会制度,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方便了政府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还兴建了隋唐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两方经济的发展,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军事上完善了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少了农民生产压力,也促进了农业的极大发展,这一系列措施大大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社会也呈现了一片和谐宁静的景象。
隋朝的这种和谐宁静与北魏灭亡时的残酷壮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许多的杀戮,如李自成起兵、秦末陈涉首义及楚汉战争,只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才会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也会更明白战争时期百姓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