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本,很多人都会想到武士。
武士作为日本历史文化的一种产生,其影响非常深远,一直到现在都存在。
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也就是9世纪中期,武士作为一些地方大名为了保卫或者抢夺其他势力的一种专业武装人员而兴起。
到了10世纪,因为日本中央朝廷的无力,没有能够镇压地方大名的势力,而不得不借助于武士这种集团的能力,使得武士阶级正式登上了日本历史上的政治舞台,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日本特色的,具有特权政治权力的阶层。
再加上在日本的历史上,江户时期以前的日本长期处于极其贫穷的状态,一般的平民百姓必须抱团才能维持生活。
因此,借助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组成了家族。
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武士阶层,产生了家长制,由家长实施对族人的完全统治权,甚至还包括他们的生死决定大权。
1、自乱世而诞生的武士集团
要说武士的起源,应该是从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开始的。
由公家贵族所统治的500多年的文治时代,日本变得越来越穷,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动荡。
一些地方大名为争夺田地和势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争斗和战争,日本底层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为了保卫家园,一些拥有血缘关系、或者地缘关系的人,开始聚拢起来,并且通过武装自己的力量来抵御别人的侵略和抢夺。
一些因为侵略和抢夺而失去家园的人,为了寻求生存下去的力量,主动向大名或者武装集团投诚,成为他们侵略或者抢夺别人势力的工具。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武士集团的雏形出现了。
更重要的是,镰仓幕府就是以武士集团武装起来以后,所组建的政权。
随着镰仓幕府政权的发展,武士道的基础也出现了。
在当时混乱的日本社会里,武士的出现离不开争斗。
尤其是镰仓幕府时期,日本的很多地方大名都是以庄园制建立起来的势力。
据说当时的日本,大大小小的大名数量达到700多,以日本35.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来算,也就是平均每50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大名的势力。
在这里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武士的存在就变得十分具有实际意义了。
因此,镰仓幕府所倡导的武士之道,也是以忠诚和信义为主,以廉耻和名誉为辅,推动着武士阶级的发展。
规定了身为武士,不仅要有侍奉主君的忠义,让一个武士一生只能侍奉一个主君,与主君同生共死;还要用廉耻和名誉作为思想枷锁,控制着武士的行为准则。
但是,尽管如此,因为乱世而产生的武士集团,其本质依然是抢夺和侵略。
再加上镰仓幕府也是基于抢夺和侵略的前提下逐渐建立的势力,作为核心势力的武士阶级,更加崇尚这种以武力而夺取过来的作风,从来而产生出更加强烈的优越感。
之后,随着公家贵族对日本的政权统治地位的下降,以及由武士出身的武家贵族逐渐地在日本的政治舞台站稳脚步,武士阶级的重要性越发明显。
很多大名为了争夺势力,通过不断地扩大武士集团的人数来增强实力。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得原本就混乱的日本社会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日本底层的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艰难,从而使得加入武士集团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
2、经由德川幕府而完善的武士道
到了16世纪,以德川家康为首的东军战胜了敌对的西军,日本开始走向统一。
身为武士,德川家康深知武士阶级对政权的影响,为了控制武士阶级,不让其影响到德川幕府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政权,德川幕府对其进行了一番改造。
首先对日本实施锁国政策,封锁所有外来文化和贸易,将一切有可能干扰到幕府政权的因素都拒绝在日本的国门之外。
然后再引进中国的儒学,一方面是为了取代主张“人人平等”的天主教的地位,一方面利用儒学当中的“忠”的含义来指导和规范武士的行为。
表面上是为了让习惯于制造战乱的武士可以在和平时代找到生存方向,实际上是为了削弱武士阶级的争斗性。
同时,德川幕府一改武家贵族崇武的政治经营方式,大力推举以文治国。
不仅恢复了日本的科举考试,还大力兴建寺子屋,使日本人的识字率迅速上升。
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改动,正处于封建小农经济建设时期的日本,以迅速的经济发展速度,迎来了太平盛世。
对于饱受战争折磨的日本平民百姓来说,更加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所以,在江户时代,纵使武士阶级依然保持着特殊性,但是在德川幕府的改造下,已经从根本上产生了变化。
武士阶级的存在也变得越来越微妙。
在乱世,武士作为贵族之间争斗势力的工具,他们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武士的忠诚和勇猛都是建立在他们所效忠的贵族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而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因此,贵族之间的争斗其实就是武士存在的基础。
而在江户时代,随着德川幕府的政权逐渐巩固和统一,贵族之间的争斗也越来越少,武士的存在自然成为了与社会发展相悖的方向。
随着贵族之间的争斗越来越少,武士的存在反而变成了贵族的负担。
尤其是在德川幕府一统日本以后,武士的存在方向也变得越来越奇怪,甚至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因此,德川幕府对武士阶级的改造,与其说是为了削弱武士而采取的政治措施,不如说是为了让武士不被淘汰的保护政策。
3、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使武士阶级变成名存实亡的存在
武士作为一种诞生于乱世的社会特殊产物,自然也会因为和平时代的到来而消亡。
德川幕府正式走上日本的政治舞台中心以后,首先采取了锁国政策,使日本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位置,并且让普通认知低下的平民百姓,更加容易受控于德川幕府的统治。
再加上随着德川幕府所建立的“幕藩制”和“参觐交代制”的全面推行,使得德川幕府的势力越发壮大,在日本的统治地位也越发稳固,不轻易受到撼动。
因此,日本的武士不再需要为了战争而奔波劳碌,也不用为了争夺其他势力而进行争斗。
再加上,为了适应德川幕府所推行的文治理念,很多武士“弃武从文”,卸下了长年佩戴在腰际的佩刀,穿上了官服,成为了幕府的官员,继续为幕府效力。
这样一来,不仅能有效地转变了武士的社会地位,还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虽然那些穿着官服的武士会变得有名无实,但是也总比被社会淘汰要好。
要知道,在江户时代的日本,武士的人口比例是1:10,拥有300万人的日本,光是武士这一阶级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30多万,那么,剩下270万左右的人口,又改何去何从?
如果不能把武士阶级控制好的话,这庞大的军事集团是真的很可能倾覆日本好不容易盼来的和平年代的。
同时,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经济发展迅速,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没有战争和纷扰,武士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军功的武士可以得到德川幕府的奖赏,成为一方大名,同时,没有军功的武士则成为江户的町人,与平民百姓生活在一起。
再加上德川幕府为了监视武士,不让他们滥用特权而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影响,进一步限制了武士的社会地位,让很多武士只能磨去棱角,服从社会。
同时,和平年代的日本产生了很多层次的文化,不仅增加了武士对闲暇消遣的投入,还让一些武士产生了新的想法,不再禁锢于侵略与争夺的武力思想圈子里。
但是又不会扼杀武士的灵魂,让他们的武士道以其他形式继续发展下去。
虽然武士作为日本历史上由特殊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产物,但是作为日本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武士以武士道的形式一直保存了下来。
武士的本质其实是矛盾的,为了忠义,他们可以赴死,但是能让他们慷慨赴死的忠义却由其他人所主宰。
其外,武士阶级对于日本历史政治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矛盾的。
不屑于公家贵族的柔弱而诞生的武士,却又同时为了保卫柔弱的公家贵族而变得强大。
在混乱的日本社会上成为人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则在和平时代为了安定社会而不得不被迫转型,才能得以保存,而不是被历史的发展而淘汰的存在。
日本的武士,与其说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阶级,不如说是一个过程,是日本历史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参与者。
参考文献:
朱移德,试论日本武士阶级地位变迁及其兴衰[J],长江丛刊,201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