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00年中世界各大霸权国家如下:
葡萄牙(15世纪)
西班牙(16世纪)
荷兰(17世纪)
法国(18世纪)
英国(19世纪)
美国(20世纪)
他们从巅峰到交出霸权,一般都不会超过一百年。太远的就不去扯了,让我们看看英国和美国。
1922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达到巅峰,包含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新西兰、巴基斯坦、缅甸、马来亚等地区,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俄罗斯的面积,「日不落帝国」可是货真价实的,绝非吹牛皮。
1956年,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在秘密协调下入侵埃及,试图控制苏伊士运河并推翻埃及的国有化政策。但这场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英国最终失去了运河的控制权。「苏伊士运河事件」就成了英国霸权的衰落标志,它揭示了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衰退和无力感。
英国,从巅峰到退出舞台,也就短短34年时间。
美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强大的霸权,它的巅峰期是二战结束时,当时美国的GDP占全世界的53%。我是美国作家BillBryson的铁粉,他的书我基本都看过,其中有一本在中国没啥名气,叫TheLifeandTimesoftheThunderboltKid,里面记录了很多关于1950年代美国的细节。
照片上是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Czekalinski一家,围绕他们的是美国普通蓝领四口之家,一年所吃的2.5吨食物。其中包括:450磅面粉、72磅起酥油、56磅黄油、31只鸡、300磅牛肉、25磅鲤鱼、144磅火腿、39磅咖啡、690磅土豆、698夸脱牛奶、131打鸡蛋、180块面包,以及8.25加仑的冰淇淋,购买所有这些食品都基于每周25美元的预算。Czekalinski先生是杜邦公司的文员,每小时挣1.96美元,一天的收入就是15.68美元,当时,一个美国普通蓝领工作1.6天,就可以为全家带来一周的丰盛食物。
1951年,一个普通美国人吃掉的竟比一个普通欧洲人的多一倍。我记得我小时候,1980年代,想吃点肉都不容易。相比之下,可以想象当时美国之强盛,中美完全处于不同的世界。
1951年,几乎90%的美国家庭都有冰箱,大约3/4的家庭有洗衣机、电话、吸尘器、煤气炉或电炉——这些东西对当时世界上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时,美国控制着世界2/3的工业产能,美国人拥有世界上80%的电气产品,发电量占世界的40%多,石油产量占全球的60%,钢铁占66%。
从大宗工业产品的产能来说,1951年的美国比起2021年的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所拥有的财富,却比其他95%人口的总和还多
,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这些财富都是美国人自己创造的。例如,1954年,在美国销售的750万辆车中,99.93%都是美国人在美国生产的。当时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不需要其它国家。这句话虽然有点嚣张,但也是反映了实情。如此压倒性的数据,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美国从鼎盛的1950年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年。什么是美国的「苏伊士运河事件」?目前来说,还不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过去一个月之内,美国的挫败感和无力感,集中爆发。
业力引爆,面对倒戈潮
如果经常看推特上的印度人留言,你就会注意到一个高频词Karma,这个词来源于古梵文Karman,翻译成中文就是「业力」。印度教将「业力」确定为一个人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因果关系。
「业力」本来是中性的,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但在中文的语境中,业字逐渐负面化,在很多方言中「业」和「孽」发音相同,于是,「业」慢慢演变为「孽」,也就有了「造孽」一说。所谓「业力引爆」,就是「恶业」累积到一定程度,行为主体被现实反噬。
过去的一个月,就是美国「业力引爆,面对倒戈潮」的一个月。在这个月里,法国、德国、澳洲、沙特、伊朗、巴西、印尼,纷纷搞事,颇有一种天下苦美久矣的气氛。漂亮国环顾四周,紧跟身边的小兄弟还有几个?
3月10日沙特伊朗
3月10日,北京,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同意恢复自2016年中断的关系。双方就两个月内重开使馆事宜达成了一致。
沙特伊朗以前也谈过,但一直没谈拢,主要是话事人分量不够,比如科威特、阿曼这样的角色,有机会居中联络,却没能力监督协议的后续执行。谈了半天,等于谈个寂寞。
美国有能力监督,但却不能同时和两边搭上话,也当不了话事人。
既能和两边搭上话,又有监督能力的,只剩下一个东方大国。因为中国同时是沙伊双方的最大贸易伙伴,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结果一出,美国最尴尬,就这样被晾在一边了,心里有火说不出,只能用酸言酸语来泄愤。
碍于篇幅限制,伊朗就不多说了,从1987年开始,美国就全面制裁伊朗,至今已有36年,伊朗已经适应制裁。
值得一说的是,沙特王储默罕穆德·本·萨勒曼,西方媒体通常简称MBS。名字简称是西方媒体对于政客的最高待遇,在美国,拥有名字缩写的总统也屈指可数,肯尼迪JFK,罗斯福FDR。像拜登、川普这样的普通总统,只能用统一的缩写POTUS。
有缩写名字的政客不一定伟大,但至少很重要。一方面,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友,当年美元和石油挂钩,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主要就依赖沙特的配合。另一方面,MBS出生于1985年,今年才38岁,现任沙特阿拉伯王储兼首相,是沙特国王萨勒曼的第六子,此人统治沙特很可能还有三四十年,在中东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然而,拜登在竞选总统期间,为彰显他的价值观,曾暗示MBS是「屠夫」,还承诺要让沙特成为贱民国家(Pariahstate)。很多事情,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但说出来,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乔振华最大的特点就是脸皮厚,昨天刚骂完人家,今天就有脸登门求助。去年,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他不得不亲自飞到沙特,请求「屠夫王储」增产石油,结果呢,拜登前脚刚走,MBS后脚就减产,你说嚣张不嚣张?
2023年4月2日,沙特更是联合俄罗斯,及欧佩克+主要盟国宣布减产石油超过160万桶/日。这相当于往拜登脸上吐口水,一点面子都不给。
《华尔街日报》4月3日酸溜溜地说,与美国不睦之际,沙特强化对华关系,有知情人士透露,MBS曾告诉助手,他「不再对取悦美国感兴趣」。
4月9日法国
在回国的飞机上,马克龙表示: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不应该成为美国的小跟班。马克龙强调了他的欧洲「战略自主」理论,大概就是由法国领导,成为「世界第三极」。
马克龙这一表态,亲美的欧洲势力,怒了,美国开始有点懵,后来也跟着怼。
英国的《每日镜报》(DailyMirror)写道,「拜登在俄乌冲突后,成功地巩固了西方联盟,而马克龙现在对联盟播下了怀疑的种子,并在背后捅了美国一刀。」
针对马克龙的说法,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鲁比奥表示:「我们需要弄清楚,马克龙是代表自己说话,还是代表欧洲说话?」。
卢比奥还丢下一句话,要独立自主可没那么容易,上次法国派兵去非洲,还是借用美国的运输机。这不就是揭法国的伤疤么?论辱法,还是美国功力最强!
《通胀削减法案》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针对通货膨胀的,但拜登内阁却说,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气候法案。它将在未来十年里动用近4000亿美元资金,用于大幅削减碳排放。
看起来也没啥问题,但实际上,这个方案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义上保护环境,人畜无害,而实际上,真正的目的是给美国企业发补贴。可能有人要说了,美国补贴自己的企业,也没毛病啊!
但问题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会吸引欧洲企业「弃欧投美」。根据欧委会的初步估计,该法案将会吸走欧洲250亿欧元的投资,在汽车、电池、太阳能等行业,决定赴美投资建厂的欧洲企业会成倍增加。
俄乌冲突发生在欧洲,欧洲要直面与俄国脱钩的一切成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天然气价格飙升,这一方面导致了欧洲本地能企业成本的高企,另一方面,美国的页岩气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吃点眼前亏,欧洲也就忍了,但万万没想到,美国还要在背后捅一刀,吸走欧洲的公司,这摆明了就是挖欧洲的墙脚。
原本以为,盟友之间一切好商量,德法对老大哥说,欧盟是「伙伴」,理应获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万万没想到,拜登两手一摊,爱莫能助,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国会的那些共和党议员们。
德法也不是傻子,这不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总之就是吃定欧洲。
德国
北溪被炸,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要么是美国干的,要么是美国唆使手下的小弟们干的。
俄罗斯在联合国提交提案,对去年9月欧洲「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开展调查,蹊跷的是,在全场没有国家「反对」的状况下,该提案并未获得通过。
俄罗斯、中国和巴西「赞成」,其余12个安理会成员国投下「弃权」,没有1票反对。但根据安理会运作规则,一项提案需要至少获得9票赞成,且俄罗斯、中国、法国、美国及英国等5个常任理事国都不得否决才能通过。于是,因为弃权票太多,提案胎死腹中。
德国也只能看在老大哥的面子上,忍气吞声。虽然不说话,但不代表没意见。这种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迟早要爆发。
眼看着马克龙从中国带走这么多订单,朔尔茨可能也会有样学样!
澳大利亚
2016年4月,澳洲决定从法国采购12舰将使用常规动力,原合约356亿美元,后重新估价高达656亿美元,每艘造价55亿美元。
如果你觉得这价格太贵,那就草率了!
后来,在英美老大哥们的怂恿下下,三兄弟成立AUKUS,目的就是替美国对抗中国,澳洲撕毁了与法国的合同,并赔偿法方5.5亿欧元。然后,用2450亿美元采购13艘美国的核潜艇。
每艘近190亿美元!!一千多亿人民币,你没看错!怪不得有人说,澳洲就好像美国的看门狗,还主动自己买狗粮。
而美国海军自己采购「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单价是35亿美元,因此澳大利亚的采购价将是美国海军自己的5.5倍,还得不到核心技术,你说澳大利亚是不是“冤大头”?
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显然和前任思路不同,这种冤大头的事情,他看了就恼火。但合同毕竟是自己的前任签的,也只能摸摸鼻子,含泪执行,不能和老大哥直接翻脸。
最近一段时间,澳洲媒体集体反思这笔交易。
前小布什内阁的副防长比尔.格林沃特(BillGreenwalt)告诉《澳大利亚人报》,澳洲「押注」美国可以在「未来五六年内」解决工业瓶颈问题,实际上,风险很大。大型采购项目的历史显示,它们最终的成本要高得多,而且通常不能按时交付。他指出,近年来,美国平均每年只能生产1.2艘新艇,落后于五角大楼2艘的目标。自己都供应不上,更顾不上出口了。
按照合同,整个项目,2055年完成,耗时整整32年。但最终什么时候能完成,谁也不知道。
一方面,交货的时候,大概率价格不止190亿美元/艘。另一方面,交货时间可能延后,很可能面对,刚交货就要被淘汰的窘境。
总而言之,整个合同,最大的冤种就是澳洲老百姓。
最近,澳洲方面又放出消息称,澳大利亚总理说没有接到访华邀请。这个说法非常微妙,显然就是在抱怨,你怎么还没邀请我呢?怎么还没邀请呢?
这可是VOA的消息,美国老大哥看了,应该五味杂陈。
巴西
3月30日援引法新社等多家外媒报道,巴西政府周三表示,巴西已与中国达成协议,摆脱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比例,一年涨了一倍,这还是这几周去美元潮之前的数据…美国内部,共和党的卢比奥,FoxNews的塔克·卡尔森,都痛心疾首。他们认为,没收俄罗斯的资产,抄家一时爽,但后患无穷,一方面,坑了欧洲的小兄弟,最惨的就是瑞士,几百年的中立口碑,就这么砸了,瑞信跌成瑞幸,资金纷纷逃离。
另一方面,引起全世界的警惕,如果美国把对付俄国的手段用在自己身上,会怎么样?既然迟早有这么一天,还不如大伙早点另起炉灶。
印尼
3月28日,东盟所有财长在印度尼西亚开会。首要议程是讨论减少金融交易对美元的依赖,并转向以当地货币结算。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敦促,尽量使用当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并逐步停止使用外国支付系统,如Visa和万事达。他认为,印度尼西亚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地缘危机干扰,理由就是,美国、欧盟及其盟友因乌克兰冲突对俄罗斯金融业实施制裁。
写在最后
24年前,美国著名地缘学者布热津斯基出版《大棋局》一书,他说“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结成这种‘反霸’联盟的原因不是理念,而是相互补充的(对美国的)不满。”
如今,美国与中俄伊三国关系均陷入不同程度的紧张,且中俄伊相互之间的关系取得一些新进展。布氏当年的初衷是,劝美国不要树敌过多,结果呢,没人听。曾经的危言耸听,如今一语成谶。一方面,要同时对抗两大国,另一方面,小兄弟们开始不听话——这就是漂亮国最近一个月的新局面。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词说得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天道轮回,老天放过谁?国家也和人一样,有盛衰起伏的内在规律,谁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