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家王朝,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明朝被称为天子守国门的铁血王朝,自建国开始对外战争一直就没有断过,女真,蒙古,倭寇,除了北方及沿海地区的敌对势力外,身处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让明朝很是头疼,
虽然没有重创明朝成为大明的宿敌,但是其却有着小强一般的精神,虽然屡次被击溃,击败,但是缓过神后依旧进行反击,使得明朝苦不堪言,这个民族与明朝相互攻击了长达百年,这便是西南悍族都掌蛮,他与大明之间到底存在什么矛盾?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
一、都掌蛮历史,一部战争史
都掌蛮最早记载为秦朝统一之前,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唐朝时期因地处于都掌县又因为其少数民族性质,而被冠以都掌蛮之名,这个民族好战斗狠,虽然人口少,但确实十足的战斗民族,内心极不愿意卑躬屈膝,有着极强的反抗情绪,
在唐朝经历战乱时期,都掌蛮没少在西南反叛,由于该民族人数少,但寨子众多,力量过于分散,所以在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因而遭到唐军多次打击,损失惨重,但是反抗的的热情并没有因为死了很多人而收手,反而越是遭受打击,都掌蛮的反抗越是剧烈,整个唐中期到唐末对于都掌蛮这个难题始终都没有彻底解决。
而《新唐书》对都掌蛮有着详细的记载:“纳州獠叛,寇故茂、都掌二县,杀吏民,焚廨舍,诏黔州都督发兵击之。”可见此时矛盾已经尖锐到一定地步。
宋朝时期,都掌蛮生活在四川一带,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堪重用,因此宋朝针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不以强硬的军事打击为主,而是以和谈和拉拢为主,都掌蛮在这一时期与宋朝关系得到了缓和,
宋朝为此向都掌蛮制定了土司制度,邀请都掌蛮部落有威望的人担任部落长官,授予其地区管理的权利,得到了宋朝认可后的都掌蛮不仅军事上对宋朝秋毫无犯
,而且时而帮助宋朝打击反叛部落,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都掌蛮是部族中最高光的时刻,但是好景不长,宋朝灭亡后元朝取代。
元朝虽然也承袭了宋朝的制度,但是由于没有宋朝庞大的经济作为支撑,因此元朝时期的都掌蛮又开始了蠢蠢欲动,
开始对元朝阳奉阴违,但是总体上双方还是维持着表面的和平,谁也没有率先撕破脸皮。
二、矛盾渐生,兵戎相见
明朝时期,都掌蛮都掌蛮生活在四川,云南,贵州一带,朱元璋依靠的强大的军事天赋和用人天赋最终夺取了天下,打败了其余义军,征伐了元庭,实现了大一统王朝,
但是此时的都掌蛮对其并不感冒,谁统一天下似乎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都掌蛮的生活状态与东北的女真很像,存在着大量的村寨同时,人口却非常的稀少,仅数万人,女真人生产方式是渔猎,而都掌蛮的生产方式则是火耕流种,
说明其无论是制度还是生活方式与明朝相比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时期。
为了处理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问题,明朝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其一则是按原来的样子,依旧授予其土司职务,管理地方,与明朝相安无事,双方各享太平,其二则是用军事手段为辅助威慑,政治方面采取改土归流,收回其土司特权。
有一说一两者的观点都有利弊,
第一个观点虽然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少数民族可以马上听话,但是给予其太大的权利,一是税务收不上来这些钱都会成为土司的私人财产,而是征兵很困难人口都在土司掌控之中,三是钱财都在土司手中一旦大明王朝出现危机这些人会不会起兵袭击明朝,趁着大明强盛,统治阶级其实更偏向于第二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是第二种也存在着弊端,
西南少数民族自宋朝甚至更早就一直处于独立状态,宋乃至元朝他们地位更是地区的一方土司,堪比小型诸侯国,如果这个时候明朝要收回土司权利,让土司受明朝官员掌控,无疑是触碰到了这些少数民族高层们的底线,很容易就会引发战火。
果然,朝廷拍板决定采取了第二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派遣官员前往马湖府实行“土流参用”的政策,就是改土归流的前身,果然遭到了当地都掌蛮土司和贵族们的反抗,甚至双方一度兵戎相见,但是此时正是朱元璋在位时期,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军队,最不缺的就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很快都掌蛮被镇压了下去,
《明实录》对都掌蛮有着这样的记载“都掌蛮盘踞其中,实为大患”说明明朝对于盘踞西南的都掌蛮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明成祖朱棣时期,都掌蛮趁着明朝内部纷争不断,国家刚刚统一,朱棣皇位不稳之时,
纠集部众开始对明朝州县进行了攻袭,攻劫高、珙、筠连、庆符诸县”西南处于战火之中。
而更大的危机也在悄然产生,明朝西南一大批州县此时发生了大量的土地兼并事件,豪门贵族夺取百姓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成为了流民,对于当地政府不作为的恨,以及为了生存下去,这些流民举家迁移到都掌蛮所控制的地区,成为了都掌蛮重要人口来源,不仅如此一些杀人如麻的土匪盗贼为了躲避明军的围剿也纷纷投靠都掌蛮,
都掌蛮对于这些免费人口自然是来者不拒,在汉族人口的加持下,都掌蛮不仅劳动力数量得到了提升,其军事实力和指挥层面也达到了质的飞跃,威胁着明朝安危。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明朝做过很多努力,
比如在该地区派遣官员,为了稳定统治设立军营,驻扎军队,同时加强教育而设立学校,将少数民族编入户籍,统一管理,
这些策略是好的,但是由于用人不明,派遣的官员要么碌碌无为,要么腐败不堪,这让都掌蛮很是小瞧明朝,行为越发大胆。
景泰元年,明朝派遣官差前去都掌蛮寨子征集粮草,不仅遭到了都掌蛮寨子的拒绝,而且将官差绑到了树上射死,
趁明军松懈袭取了长宁,庆符,江安,纳溪等地,明朝边疆再起战火。
三、解决都掌蛮,大明启动大军
成化年间的早朝,皇帝召集大臣主要就是商讨对都掌蛮的政策,是招抚还是军事打击,在此次会议上国子监黄明善等大臣认为要坚决进行军事打击,而且列出针对措施,
其一,对其内部分化瓦解,招募亲明之人带路,其二,趁都掌蛮粮草成熟之时进兵,夺其粮,釜底抽薪,其三,派遣大军进发,因都掌蛮寨子众多,我军也要分兵分进,对其他寨子进行全方面的打击,彻底瓦解掉都掌蛮这一隐患,同时告诫三军,可以对都掌蛮寨子进行掠夺,不比上交,以提升大部队士气。
此后,
佥都御史汪浩诱骗都掌蛮贵族,斩杀了240人
,这是迎合朝堂主战派的信号,果然此后汪浩遭到了重用,派遣其征剿都掌蛮,
取得了军功斩杀其部1950人
。
都掌蛮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诈降明军,
贵州都指挥丁实中计被都掌蛮干掉了5000多名官兵
,损失惨重,但这也惹怒了大明朝。
1467年,朝廷任李瑾为征夷将军,领兵十数万攻击都掌蛮所在地,都掌蛮虽然依靠地形优势节节抗击,但是毕竟人数处于劣势,装备落后,而明军充分利用人海战术和先进火器,很快部队攻入了都掌蛮的腹地,
斩首敌军3017颗,生擒953人,攻陷敌寨1450处,最终明军在九丝城、凌霄城止步,因这里地形十分险峻,大军无法展开,而且稍有不慎粉身碎骨,最终明军退兵,虽然,明军此次军事行动给都掌蛮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但是战略上并没有达到彻底解决都掌蛮的地步。
随后达到十数年间由于都掌蛮损失惨重,无力再发动战争,因此双方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平静期。
1573年,都掌蛮部落首领开始自立为王
,这刺激了明朝的底线,在朝堂引起了开战的响应,明庭随即命令四川总兵刘显领兵14万出征,务必毕其功于一役。
在刘显的带领下都掌蛮绝大部分寨子都已经沦陷,甚至包含了当年阻挡了明军十几万大军的凌霄城,
可是就当一切发展的十分顺利的时刻,明军却在九丝城绊了个大跟头,为了尽快夺取九丝城,明军分兵五路,不停的轮番攻打,但依旧无法攻克自身还损失惨重。
就当刘显一筹莫展之际,天空却下起了大雨,都掌蛮认为好天气明军都打不进来,何况如此恶劣的天气和如此泥泞的道路,为此都掌蛮放下了戒心
,而明军趁其不备,连夜攀岩,大军杀入城中,敌酋长被斩杀,明军共擒斩4615人,自此都掌蛮名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