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猩猩科普
编辑|猩猩科普
前言
这个中国男人刚到非洲,就被封为酋长,带领当地人民种出100多万吨水稻,让非洲80万人民吃上热乎的大米饭。
即使拥有了可以随便娶老婆的权力,但他还是拒绝了4个非洲女人的求爱,一心只想搞农业,他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么好的成绩?又是如何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的?
发现蚁屋
这个男人名叫
王学民
,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因为工作原因,他在尼日利亚扎根19年,被当地德高望重的首领封为酋长。
此时他正带领手下们解决一个庞然大物。
这座看着像土堆又像马蜂窝的东西,足足有两米高,这对于
王学民
来说很陌生,毕竟在国内的土地上从来没见过,可对于当地的很多“土著”来说却很熟悉。
找蚁后
这是一个巨型蚂蚁屋,土堆下面有一个动物首领。
擒贼先擒王,想要彻底解决荒地上的土堆,就必须挖到土堆里的“核心首领”。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王学民
一边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经验丰富的非洲兄弟,一边自己下手和他们一起干。
很快,这座一人多高的蚂蚁屋被夷为平地,可他们没有停下手中的工具,反而还要接着往地里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蚁后不在屋里,钻到地底去了?
他们像挖地基一样又往下挖了一米深,这才看到土里有一个又白又胖的长虫。
非洲兄弟们也不害怕,拿起来就开始炫耀今天的工作成果。
是的,这个长虫就是蚂蚁屋里的蚁后,长成这样确实让
王学民
大开眼界。
非洲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很新鲜,不过真正让他成为部落酋长的并不是挖出蚁后,而是刚到尼日利亚时干的一件大事!
非洲风情
王学民
早年一直在中国工作,因为工作安排,他和同事们一起来到非洲的尼日利亚。
这里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风土人情和中国很不一样,当地人非常爱惜自己的头发,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梳头做造型,甚至可以为了美斥巨资买假发。
除了在头发上下功夫,他们还很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饮食方面酷爱吃大米,但当地大米产量很低,只能依靠进口,但如果进口就意味着价格偏高,当地很多百姓的根本买不起。
王学民
一行人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当地人种水稻,达到自给自足的标准!
王学民
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他的同事们也都是农业高手,在种水稻方面简直是手到擒来。可这么多人才,在刚到尼日利亚开展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小困难。
遇到困难
非洲与我国土地差异大,气候差异更是大到离谱。
他们盘下一片了无人烟的荒地,准备在这片荒地上种植水稻,很多当地人在一旁观望,想看看中国人种出的水稻有什么不一样,可水稻还没种下去,
王学民
就发现了一连串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是土地不平,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很难种成直线。
他们用线绳绑起来做直线,一颗一颗的插上水稻,土地不平的问题是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第二个困难,似乎让这件事从根源上就是个错。
新品种水稻
他们种的当地品种的水稻苗参差不齐,以后即使长成产量也不会高,第二个困难还没解决,他们又发现这片荒地的杂草太多,想要根除也很困难。
除了杂草的问题,后续水稻的肥料供给也会大面积缺少。
这么多的问题摆在眼前,
王学民
和同事们没有退缩,抱着撞了南墙就拐个弯接着撞的决心,他们采用中非结合的方式,在非洲水稻的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良,成功培育出具有非洲特色,但是更加增产的新品种。
发生冲突
新品种一出,就受到当地领导的重视,马上获得了推广许可。
可当
王学民
一行人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荒地里突然出现了一群不速之客。
当地很多非洲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都扛着家里的锄头镰刀,气势汹汹往这片荒地赶,并且人还有越聚越多的态势,其中一些人看起来表情很愤怒,嘴里在不停的叫嚣,他们和
王学民
等人险些发生冲突。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王学民
回到宿舍后很不明白,他不明白当地人为什么会那么愤怒,难道是他们不希望中国企业在这片土地上搞农业?
他一个人静静地想了一天,决定从一个当地人身上找到突破口。
巴库就是最好的选择。
土著巴库的家
巴库是这个村子的土著,在中国企业第一天进驻村庄的时候,巴库就担任他们的翻译,可以说,他们是有一定交往的。
王学民
信心满满,他想去巴库家里请教当地村民愤怒的原因,可刚一到巴库家,他就被巴库家里的景象给震惊了。
巴库家的经济实力在村里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仅巴库一个家庭就拥有4套房子,还有4个老婆和8个孩子。
他非常骄傲地告诉
王学民
,当地的传统就是娶一个老婆盖一栋房子,每个老婆之间没有交集,全部分开住,这样不容易产生矛盾。
除了介绍自己的老婆,巴库甚至还想让王学民入乡随俗娶4个,这可把王学民吓了一跳,连连摆手说大可不必。
奇怪地发现
在参观完巴库的家之后,王学民的问题还没说出口,就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原来,在巴库的四个老婆家中,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每个房间都摞满了大大小小的搪瓷碗。
这些碗的身上都写着中国制造,为什么非洲人民要买这么多中国制造的碗?这么多根本用不完啊。
在巴库的解释下,这些碗的用途逐渐浮出水面。
冲突缘由
非洲女人结婚有出嫁妆的习惯,而在众多的陪嫁物品中,搪瓷碗几乎必不可少,这些碗是家人们对新人多子多福的祝福,寓意着人丁兴旺。
了解到双方的文化差异以后,王学民开始好奇那天双方冲突的原因。
原来,当地村民看着王学民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在这片荒地上越干越好后,开始担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会被夺走,这才有了当时的剑拔弩张。
王学民没有无视非洲人民的情绪,第一时间汇报给公司,在经过公司整体研究后决定,出让一部分土地给当地农民,并且免费教他们学习种植技术,在一些岗位空缺中优先考虑招聘当地人,让非洲农民和中国技术员们一起工作。
这些举动的实施,一下子就俘获了很多村民的心,没有了对外来人的敌意,他们联起手来制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这片荒地变成“非洲粮仓”!
沟通困难
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民开始加入这片土地,他们和中国人在一起感到快乐,但时间一长,一个大问题出现了!
尼日利亚的语言比较特殊,很多人不懂中文和英文,王学民他们在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指望一个两个翻译根本不够用。
当地村民在工作时暴露出的问题,无法通过沟通来解决。
非洲的农业发展方式
当地村民心很大,在干活的时候也很粗狂,他们栽种的水稻苗深度不够,也不够整齐,并且他们赚钱的欲望很低。
家家户户通过种猴面包树,就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保证全家的口粮。很多人没有种地的习惯,更不会种植技巧。他们每天跳舞、唱歌、有饭吃就可以很快乐。
王学民在了解到这些后,果断带领中国员工主动融入,一方面学习当地语言,一方面在工作中穿插唱歌、跳舞等文艺活动,调动非洲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非洲人民赚大钱
在王学民和同事的努力下,很多村民都学会了水稻的种植技巧,有些人更是通过努力走上了管理岗位。
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的土地上,解决了当地500多人的就业问题,并且工资标准是当地平均水平的2倍,折合成人民币,每个基层员工都能拿到4800元的月薪!
截至2019年,他们已经在非洲种出100多万吨大米,让80万尼日利亚人民毫无负担地吃上大米饭。
除了和员工的有效沟通,王学民还和当地政府领导保持密切联系,成立种植示范园,每个月都会邀请各部门领导参观学习,让他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公司目前的工作进度,了解中国农业技术的先进水平。
中非人民的友谊
王学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和当地的非洲兄弟打成一片,平时休息日还会互相串门请客吃饭。
如今,很多中国美食已经走进非洲的千家万户,他们的餐桌也越来越丰盛,炒饭、饺子、包子这些中国传统美食,拉近了我们与非洲人民的距离。
在饭桌上洋溢的笑容,恰恰是王学民工作成果的最好证明。
结语
王学民的故事让人敬佩,去非洲支援农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完成了自己心中的“创业”。
善良与奉献没有国界,他在尼日利亚的土地上挥洒汗水,让非洲人民衣食富足,带动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水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世界对中国另眼相看。
他不是一个人,其实像王学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分布在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帮助着一个又一个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在用自己的知识创造财富,带领更多的人靠农业致富。希望王学民的创业故事能给正在创业的人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