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朱自清出生地有关问题答海州网友问
近年来,笔者看到,有观点尝试推翻现代文学史关于“朱自清出生于东海县”的历史结论,认为是出生于今天的海州区,有的还言之凿凿地做了一些漏洞百出的揣测。使“朱自清出生地”及孩提时代生活地在一个时期里似是而非,人们不知所从。为帮助读者理清朱自清家族在苏北地区辗转生活的基本脉络,笔者在网间和报刊上发表了一些研究思考。文章发布后,有一些海州区的网友提出质疑。这里选择四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做答。
一、五张图片:
1. 陈竹隐与朱自清墓碑合影,2.朱自清与陈竹隐合葬后的墓碑。
1948年,陈竹隐与朱自清墓碑合影
陈竹隐与朱自清合葬墓
3. 清华大学的“自清亭”纪念碑
4. 原新华社记者杨东野先生的采访回忆文章, 5.刊登回忆文章的《海州文史资料》封面。
以上五张图片说明以下问题:1.墓碑文字说明朱自清出生于清末民初时期的“东海县”(当时该区域叫海州直隶州);2.清华大学的纪念碑说明朱自清出生地属于建国后的“东海县”;3.杨东野先生的采访文章,说明朱自清出生于东海县平明乡。图片环环相扣,毋庸置疑。
二、回答网友的疑问和提问:
1.网友“朐山毓秀”:住海州,平明是人为造假。网友“苍山梧桐”:平明是导演出来的。网友“连沧海一栗”:“某某就是朱自清生于平明镇的发明者,‘平明说’就是某某编造的。”,
答:上文提供的图片、文字,证据确凿,真相大白!还会有更多的图片、文字展示在世人面前。说“平明是人为造假”“海州区有朱自清住过的楼房”,等等,才是欺世的谎言,在历史真实面前,不攻自破,贻笑大方。
2.网友“用户4144830106831”:“说的这么详细,史料是来源于地方史志还是朱自清本人的作品?”
答:朱自清的高祖余月笙,大约生活在清朝嘉庆年间,到朱自清时期,历经百余年。朱自清出生前,其家族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家,地方史志不可能有过多的记载,因此,家族资料存世稀少。建国前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其文章或者朋友的文章的零散记述;解放后的资料有其家人叙述,也有走访了解。并非都有文字考据。
3.网友“连沧海一栗”:“你说的朱自清祖父与朱路认做同宗依据何在”?
答:笔者在研究文章中从未写过“朱自清祖父与朱路认做同宗”,他们也不可能是同宗,因为朱自清高祖姓余,后改姓朱,与朱姓没有血缘关系。朱则余家族不过是通过牵线搭桥结识了朱路家族并获得帮助,为图同姓庇护且在海州办差方便而迁居东海平明。
4.网友“朐阳外史”:老人们回忆海州西门口有朱氏旧居,和今东海县平明无关,朱则余在海州署衙当差,平明距海州几十里,来回往返可能吗?网友“犁犁”:“海州到平明埠上村七八十里,过去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海州做官到平明埠上村居住,步行得七八个小时,扯那去了……”
答:1.有关“朱氏旧居”可参考文章《海州:城内的两层小楼是朱自清的旧居吗?》。2.有关上班路程时间。可参考文《从东海县(铁路南)的旧地图看朱自清出生地:平明的区域》。3.对这个问题还有疑问的,建议多查阅一些清朝从朝廷到地方官员是如何上班的有关资料,包括吃饭时间、上班时间、交通工具、休假方式等,就不会把今天工作生活方式安到古人头上了。4.即使是按照今天的地图,从平明东北边界到海州城里,也不过十公里多。何来“海州到平明埠上村七八十里”?(见下图)另外,朱则余家人居住在平明,自己办差住在署衙“宿舍”,大约半个月往返一次,完全属于情理之中。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步行十几里、几十里上班、上学都是稀松平常之事。如果都用今天的“汽车时代”“信息时代”生活去思考古人的生活,那“烽火戏诸侯”全是造假了!
百度地图测距的大概距离
网友“微笑星辰re”:毫无价值的所谓名人出生地之争!再说他出生何地,与现代社会发展何干,想占点文人气更应注重当今教育和每个公民的文化修养才是。
答:一个史书有记载的显著事实,却有人刻意“误解”,这本身就是不尊重历史,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说,是非常不严肃的。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无文而不立,无物而不名”,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与个人,都是一个道理。这也是近年来国家为什么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原因。
三、反问
回答完海州区网友的提问后,笔者也有几个问题想请“海州派”网友回答:说朱自清出生在今天的海州区,所谓的“朱氏旧居”两层小楼是朱自清住过的,来源于哪本地方史志记载?陈竹隐为朱自清先生墓碑上镌刻的文字如何解释?清华大学的朱自清纪念碑碑文作何解释?原新华社记者杨东野先生采访陈竹隐的文字记述作何解释?……
总之,朱自清的出生地是今天的东海县,并在东海县生活到四岁离开赴扬州邵伯,现代文学史有明确的结论。由于资源有限,笔者只能根据手头的资料答复网友的疑问,但并不是说世间只有这些资料,希望网友有越来越多的资料展示给广大读者,大家一起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