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晋祠之铭并序》,39个“之”无一雷同,唐太宗书法直追王羲之
迪丽瓦拉
2025-07-17 14:32:52
0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下诏准备在来年二月去泰山,晋阳父老闻讯赴长安上表,请太宗在泰山事毕后临幸故地一游,太宗在武成殿设宴款待乡亲。席间,他对侍从说:“朕少在晋阳,喜群聚博戏,暑往寒逝,将三十年矣。”当时,宴会上有太宗的旧时相识,他们回忆往事,谈笑风生。席间,晋阳父老再次提出请他回晋阳看看。他说:“飞鸟过故乡,犹踯躅徘徊,况朕于晋阳起义乎。”于是他保证有时间一定要回故地一游。

《晋祠之铭并序》的由来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无功而返,途中生病。郁闷中,唐太宗想起几年前答应晋阳父老回太原,决定履行诺言。

晋阳,在太宗心中有挥之不去的情结。在这里,他曾与父兄并肩作战,击退过贼兵;在这里,他更是与父兄一起起兵横扫天下;这里的父老乡亲曾一批批地派出了“并州游侠儿”随他征战万里。故而太宗皇帝曾言:“晋阳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自始至终对晋阳存在着一份感恩之心。

于是唐太宗不顾众人的反对,遵守了与晋阳父老的约定,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晋阳城。

想当年,风华正茂,雄姿英发,如今故地重游,百感交集,出师不利的郁闷一扫而光。他写下的诗篇中,有“回銮游福地,极目赏芳晨”的愉悦,也有“对此留余想,超然离尘俗”的清静,晋阳之于唐太宗,不仅是王业之“福地”,也是心灵之“福地”。

这一年的春节,唐太宗就是在晋阳度过的。除夕之夜,他招来群臣守岁,并赋诗《于太原招群臣赐宴守岁》:“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雨雪尽,迎岁早梅新。”

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太宗率群臣游晋祠,触景生情,追古抚今,感慨万千,欣然命笔,泼墨挥毫,于是,千古一帝写下了如今晋祠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既展示了唐太宗的文采,更彰显了他的书法水平。

在其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中,有悠远历史的回望,有自然景物的欣赏,有个人情感的抒发,有治国理念的阐述,有万世永昌的期盼,一千余字,堂堂皇皇,洋洋洒洒,情景交融,意味隽永,文字优美,朗朗上口。

《晋祠之铭并序》开创了我国以行书上碑板的历史,而唐太宗的高超书艺也得以流芳百世。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久经沙场,虽戎马倥偬,对书法仍一往情深,对王羲之更是推崇再三,尤其是他做了皇帝以后,大力倡导书法。自己也身体力行,甚至在史官编《晋书》时,还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在史上也仅此个例。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也非常的高,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确立的,这与唐太宗的推崇显然是分不开的。

在参研古人、心追手摹的过程中,太宗有了自己的书法心得。他强调书法的筋骨,的同时,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

《晋祠之铭并序》无疑是太宗的代表作之一。它勒石成碑于晋阳古城,后移至晋祠,并建了一座“贞观宝翰”亭护之。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部分高60厘米,宽50厘米,有太宗亲书飞白体隶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为世存仅有的李世民飞白书体;碑身高196厘米,宽122厘米,上刻碑文;碑座高51厘米,宽138厘米。碑文由题、序、铭三部分组成,共计29行,每行44字至50字不等;全文共1203字。

在序文及铭文中,太宗借对宗周政治的歌颂、对唐叔虞的敬仰,宣扬了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表达了自己的为政理念,融述史、写景、抒情、论政为一体,文美字更美。如此才情,“稍逊风骚”乎?

《晋祠之铭并序》书法秀丽遒劲,神气浑沦,观其笔力、笔势、笔法,颇得王体精髓,正如清人钱大昕说:“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

太宗书写此文,开始时还抱着肃穆之心,有些拘谨,写得端庄,后来,意到兴会,情倾笔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收放自如,遂成名品。清代杨宾《大瓢偶记》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

与《兰亭集序》相比,《晋祠之铭并序》中有着王羲之的影子,如《兰亭集序》中有20个各具姿态的“之”字,而在《晋祠之铭并序》中竟然写出了39个“之”字,无一雷同,形神各异;其他如“于”“夫”等字亦如此,均展示了太宗书法用笔的丰富性和结字之妙。

太宗书法,真、草、楷体皆精。正如宋人朱长文《续书断》中所论:“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飞凤翥,虬龙腾跃,妙之最者也。”他在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加以一代帝王之英武气概,形成了自己“不守成规、雍容典雅、遒劲秀丽、朗润流美”的风格,且开创了行书上石的先河。

《晋祠之铭并序》成后,太宗也颇为自得,引以为豪,曾将此作的拓本作为礼物赠送外国使节。

结语

如今,矗立在晋祠博物馆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有两通,一为唐碑,一为清碑。新旧两块碑安放亭内,两块《晋祠之铭并序》碑相互陪伴,共度风雨。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18世纪,再到21世纪,晋祠之铭并序》碑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而散发出的文化芬芳却愈久弥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曹... #历史开讲#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原创 历...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伟大的领袖能够以智慧、仁爱和勇气...
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 转自:党史网 1944年9月8日,陕北初秋的天空灰蒙蒙一片。延安凤凰山下的枣园操场上,一场庄严而肃穆...
原创 元... 大家好,我是新疆红泉堂,说到常平五铢,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北朝齐国所铸造的常平五铢,大家知道吗,其实元代...
原创 元... 昨天写了一篇短评,被网友骂惨了。 只是因为点评了一下朱元璋与明朝“分封制”的弊端,很多网友不满意了。...
原创 唐... 贾岛的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同一个闪亮的代表,让我们对唐朝这个繁荣时代的文人墨客们产生更深...
原创 斗... 公元前306年,年仅19岁的秦昭襄王即位。3年之后,这位秦国新君加冠亲政,开始了他半个世纪攻伐六国的...
原创 为... 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组成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民族遗忘了自己的历史,那他们还有什么能够在世界立足的资本...
原创 刘... 刘伯温在55岁那年,被朱元璋任命为应天城的选址师,刘伯温站在高高的应天城城墙上,追溯着应天城过往的历...
国图: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日前组织召开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国家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
原创 令...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匈奴一直是北方的头号难题。那个时代,无数帝王为了应对匈奴威胁,不遗余力地修筑长城、...
原创 独... 一组上色的清末民初在天桥一带撂地卖艺的老照片,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充满市井风情和民间艺术的时代。天桥,...
原创 古... 在古代,土地和人民的管理都有相应的制度,以确保管理的有序性。我国古代朝廷的管理制度即为“三省六部制”...
原创 这... 01. 命运巧合,吴氏进宫 电视剧中的赵构 君无戏言,君仁臣忠。作为一个皇帝,必须要言而有信,这是...
原创 都... “小冰河时期”是气象史上的一种称呼,大约从1305年到1850年这段时期内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平均气温比...
女中诸葛守城池,巾帼英雄死不降... 今天这个小人书故事是上海人美于一九六一年出版,田衣编文,严绍唐、朱元红绘画,根据历史故事改编,名为《...
原创 英... 欧洲的“恐俄症”由来已久,第一次爆发,要追溯到1204年的那场十字军东征。这场“信仰之战”的最初目标...
晚潮|“豆腐知县”汪度 潮新闻客户端 马善军 在上虞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官员,他以布衣蔬食、清正廉洁而著称,每天以豆羹为主食...
原创 为... 生老病死,是世界上最为“平等”的东西。 死神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至尊帝王,也不能阻止死亡来敲门。在分...
原创 魏... 魏国是战国时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虽然,魏国的历史很短,但是,它的历史依然十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