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文讲清太平军北伐:杀戮能力是生存的终极考验
迪丽瓦拉
2025-07-17 20:32:31
0

本来不打算写一场持久战争的经过,但我后面还要写几篇关于太平军北伐的文章,读完这篇文章就方便了。

本文会以尽量少的地名和人名,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太平军北伐整个过程讲清楚。

北伐是一个智商选择器

,也是一次选边站队的行为,大多数将领站在西征(石达开)这边。

北伐为天京事变埋下伏笔,也暴露出太平天国的致命缺陷。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表面上看欢天喜地,其实危机四伏。

起义的两年里,基本上一直在跑路,

并没有歼灭清军主力

,在清廷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侥幸占据了南京。

此时太平天国占据的只有三座城市——南京、镇江、扬州。

建都南京引起轩然大波,清廷的军队正源源不断地汇集过来,

总数约20万

(清廷军队总数约百万)。

此时,太平军大概10万左右。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也只是让他们有个暂时的落脚地,但生存问题并没有解决。

所以建都2个月后,仓促决定北伐和西征。

北伐是洪秀全和杨秀清权力博弈的结果。

洪秀全想定都河南,杨秀清要定都南京,折中下来就是定都南京,再进行北伐。

其实,在决定定都南京之前,

杨秀清甚至想过亲自带队北伐。

如果拿下清廷老巢,这可是头功一件,这可是将来皇位竞争上岗的重要资本。

但定都南京后,杨秀清就不愿意北伐了。因为这样一来,洪秀全坐镇南京当天王,杨秀清亲自北伐,就等于自降身份当个前锋主将,他当然不傻。

北伐是杨秀清的资本,他是北伐的策划者和遥控者。

这时候太平天国的缺陷就显露出来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太少。

公司业务发展太快,人力资源捉襟见肘。

李秀成等后起之秀还没成长起来,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石达开。

但我们不能责怪太平军将领无能,要知道2年前,他们还是农民、小商贩和烧炭工人。

如此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优秀的将领已经进步飞快。

要是再责怪他们没有帅才,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北伐还是一个智商筛选器。

这项行动在当时太平天国内部争议很大,将领们很自然地分成北伐派和西征派。

西征军中名将云集,而北伐连一个国宗都没有。

西征军主要势力是韦昌辉和石达开,

韦昌辉自不必说跟杨秀清有仇,石达开内心对杨秀清也有些不满。

有不少北伐将领私自逃回,到了西征战场反而屡立奇功,这种行为已经表明了态度——北伐不得人心。

3年后,亲手杀杨秀清的部队,也都来自西征军。(其中有一个将领叫

许宗扬

,记住这个名字,下文会多次提到他,此人是典型的

反北伐派

。)

最后重担落在两个倒霉将领的头上,

就是林凤祥和李开芳。

他们被杨秀清一手提拔,火速晋升,北伐这个重担自然该他扛。

平心而论,林凤祥和李开芳二人算是很好的前锋,但绝算不上是名将,最大的问题就是机械地执行任务,不能独立做决策,也没有打过像样的歼灭战。

杨秀清似乎也察觉到这一点,给二人的指示是要他们

大胆灵变

,可惜他们并没有深刻领会。

北伐军此行的目的,就是到达天津城下,等待援军一起拿下燕都。

这是北伐军的战略计划,也是杨秀清对北伐军没有太大信心的一个标志——

你先打打看,要是成功了,我再派兵支援你。

嘴上说要

三四个月灭掉清妖,

但要知道人很多时候是心口不一的。

在北伐军浴血奋战的时候,南京城内正在大兴土木建造王府,丝毫看不出要去北京的意思。

对北伐军没有报太大期望,成了“房间里的那头大象”,大家心照不宣。

再说杨秀清承诺的再派援军,这也是一个随口的承诺。

因为接下来大部分军队派去西征,南京城内都是老弱新兵,实在没有余粮了。

等北伐军真到天津城下时候,杨秀清才会为当初的承诺感到头疼。

就这样,

在大部分将领不支持,主帅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下

,北伐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士兵素质是真的不错,大多是广西老兵,战斗力很强。

但没想到刚出家门口,就出了岔子。

北伐军分两波出发,前一波2万人相对顺利,后一波5000人到达六合的时候,突然自己营地的火药起火爆炸,烧死加上被清军杀死有1000多人。

只有三分之一一部分继续北上追赶大部队,

许宗扬

等带残兵败回天京(又出现他的名字了)。

有趣的是,有个

将领把军队完好无损地带了回来

,既然完好无损,为何不继续追赶大部队呢?

进一步说明,很多将领根本不想北伐。

但杨秀清甚喜,不仅没有处罚他,还封他封了丞相。

北伐军风风火火地出发了,士气正旺,6天跑了500多里,每天80多里,相当于一天一个全程马拉松,比现在的职业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量都多。

一路他们吸收各种起义队伍,不断壮大,浩浩荡荡,拿下了很多县城。

其实

拿下县城根本就不值一提。

一个县城军队少则200人,多则加上团练一两千人,面对太平军实在是螳臂当车。

很多知县一听说太平军快到了,直接找草鞋破烂衣服,化装跑路了。

这很正常,没必要批判(是你你也跑~)。

这期间,太平军所向披靡,除了几个大城市没拿下,一路上不断地拿县城。

去的路上情况基本形是这样的:

1、知县望风而逃;

2、清军慢吞吞尾随;

3、太平军迅速前进。

此时,清军有5000多人,一路磨磨唧唧,能走多慢就走多慢,生怕追上了跟太平军干仗。

他们还大言不惭地跟咸丰汇报说:

我们追的很急

,太平军沿途都不敢久停。

咸丰也不是傻子,批复说:

你们也没跟他们打仗

,贼就先逃窜了,肯定不是因为害怕你们而逃跑,赶紧追,胜者论功,败者罚罪,废话少说。

太平军很快到达河南,发现这里骡马多,没有米吃,非常不习惯。

他们也不在意打仗,主要想渡过黄河。

但黄河船只都被清军聚集到北岸烧掉,太平军没法只好沿着黄河往西走,最后终于在一个运煤的渡口找到一些运煤船。

船只有七八十只,人多船少,第一天就因超载沉了十多只。

就这样花了一个星期才大部分渡过黄河。

尽管清军追的很慢,但太平军渡河时间实在太久,终于他们很无奈地追到了黄河边,小打了几仗。

剩余的2000多太平军还没来得及过河

,直接南下回去了,走了一个多月,冒着酷暑,长奔1500里,回到西征队伍中。

这些人是幸运的。

渡过黄河的那些人,再也没有回来。

太平军北伐的进军路线是:

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天津。

此时虽然在河南,但只差一脚就到山西了。

按照中途书信约定,太平军过了黄河需要跟杨秀清汇报工作,等待援军。

此时发援军是最好的时机,双方通讯要时间,援军来路上至少得三个月,正好能汇集天津城下,双方都不耽误。

援军一拖再拖,北伐军一等再等,也是北伐全军覆没的重要原因。

先找个地方驻扎休整,眼前正好有一座城——

怀庆城,

处于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处。

怀庆是

太平军唯一一座强攻,但未攻下的府城。

不算起始点南京,终点天津和省份,怀庆算是本文提到的第一个地名。

太平军攻城没有成功,于是在城外建造十几座木城。

木城其实不全是木头,有点像一座迷你城市,木板中间夹土作为城墙,城外有一米多深的沟作为护城河,周围暗插很多竹签,人马都无法下脚。

木城内有民房,可以居住躲雨。

这期间发生了一个笑话(可信度很高,被当时的人写在日记里),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些清军的真实战斗力:

山西某总兵,率兵2000,来怀庆助战。

一天,他看到山下有一些黄旗贼,立马丢盔弃甲,一哄而散,跑到民房里躲避。

第二天,民众送回扔下的军械说,

昨天有卖饼的人,手拿着黄油纸上山

,确实不是贼啊,没想到让您老人家受惊了。

就这样对峙了2个月,中间打了大大小小很多仗,互有胜负,由于太平军跟南京无法通信,拔营而去。

清军以为北伐军要直捣黄龙,结果太平军调转向西,进入山西。

这下清军都迷糊了。

山西的路极其险峻,崎岖多石,又临万丈深渊。

幸运的是,太平军在敌人未反应过来的时机,穿过多处险要地段。

太平军进出山西只花了1个月时间,来到了河北省境内。

由于吃了亏,清军更不敢紧追,太平军7天攻克7个县城。

说是攻克,

其实说入驻比较恰当。

这些县城城墙,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塌了,城内无兵。

太平军经常早晨出发,中午到达下一个县城,吃了午饭,休息,过夜。

第二天再去“攻克”下一个县城。

这些小城无所谓,朝廷关心的是太平军快到保定了,保定要是守不住,紫禁城就危险了。

这下可把咸丰吓坏了,在上谕中骂钦差大臣胜保:

保定前路没兵,我焦虑至极,都赖你,赶快来。

(原话翻译,没有夸张)

胜保此时还在山西龟速前进,距此200多里,不敢再耽误,马不停蹄赶过来。

此时满城风雨,谣言四起,吓得衙门纷纷请假,各部门几乎都跑空了。

但太平军并没有按预想的路线直捣

燕都

,而是转而向东,又去攻克小县城去了。

胜保此时竟然跟咸丰吹嘘:

你看我带兵一来,太平军吓坏了,改向东跑了吧。

可见其情商不高,真把咸丰当傻子。

但咸丰并不傻,知道胜保这个人不顶用,危机时刻,提拔表哥

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

命他率兵出京拦截。

这是改变战争走向的关键一步,北伐军不知道对手已经悄然更改,也正是僧格林沁让北伐军全军覆灭。

太平军很快到达了沧州,沧州离天津只有200多里。

在此遇到强烈抵抗,甚至还发生巷战(有八旗驻扎),太平军损失很大。

刚入城的时候,太平军不怎么杀戮,后来清点人数,发现损失近4000人,才痛恨屠城,杀死1万多人。

太平军开始筹集粮米,为到达天津长期驻扎做准备,3天后。

1853年10月30日,到达天津郊区。

至此,北伐军从出发到到达天津,只用了5个多月。

除去在怀庆耽误了2个月,绕行山西1个月,还剩2个月。

天津到南京高速距离1800里,2个月,一天平均30里。

如果算上打仗时间和路线的曲折,真实行军速度远比这个数字多,简直是奇迹,那时候人的体能是真的好。

太平军来到天津城下,稍微打了一仗就撤了,并没有攻打天津的意愿。

由于不知道天津内兵力虚实,而且当时发洪水,不利于挖地道攻城,所以撤退驻扎在静海、独流,两个地方。

从此开始,太平军的好日子就要没了。

静海和独流在天津西南,一个是镇,一个是县城,就是两个小地方,没必要知道太详细。

太平军大概2万人,但加上其他起义队伍(地痞流氓),此时大概有3万人。

这些人吃和住宿就是一个大问题。

这么多人扎营,绵延几十里很正常。

为了建造木城,他们将周边各村拆的片瓦无存,但军纪尚好,

据说买东西给的钱比市场价贵。

所以,即使清军严防,老百姓也愿意偷偷将货物卖给太平军。

太平军在这里并不缺粮,直到撤退的时候,还剩很多没带走的粮食。

太平军在这里过了1854年的新年,住了100天,开始撤退。

在这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呢?

主要工作就是派探子向南京送信求援。

据清方抓获信差审讯得知,太平军已经向南京派三四十人送信。

他们常扮成乞丐或聋哑人,终于一天得到杨秀清的回复,等二月春雪融化后,再派遣援军来。

当然,等援军到达估计得5月多了。

北伐军也不可能原地一直傻等到夏天,否则这几万人就要吃土了。

北伐军决定向南撤退,一方面是因为静海独流的

清军越来越多

,不能陷入包围圈;另一方面也想南下接应援军。

太平军历法不一样,

已经提前几天过年。

1854年大年初一晚上,清军还在过年,太平军陆陆续续开始撤退。

地面滴水成冰,他们就用冰车拉着火炮和辎重,在冰面上行走飞快。

那个嘴炮钦差大臣胜保,装模作样地跑到西边驻扎,防止太平军进攻北京。

虽然任人唯亲是被批判的,但不得不说咸丰的姑表哥僧格林沁,既有忠心又能干活。

他二话不说率马队1000人追击太平军。

这次撤退是太平军跟清军实力对峙的转折点。

不是僧格林沁打仗有多猛,而是太平军撤退太乱,任由体弱的士兵落在后面。

恰好那一年奇冷无比,路上没有住宿地方,累了只能睡在冰天雪地里,有很多士兵冻死。

他们有的躺着、有的坐着,

喊名字不答应,用手一推就倒

,才知道人已经冻死了。

3万太平军绵延上百里,越到后面,越是老弱病残。

其实

僧格林沁以前还没有真正打过仗

,他也不敢深追,但见一路上太平军冻死不少,活着的士兵手脚也都冻僵了,毫无斗志。

因此他胆子越来越大,追杀无数,一百多里,横尸遍野。

这是太平军与清军士气转换的开始,清军连获胜仗,士气欢腾。

僧格林沁率领1000骑兵追杀3万太平军,一路上杀了2000多人,直到一个村子,太平军前队抵抗,列队向外放枪炮。

僧格林沁因兵少,又没有大炮,所以撤退了。

林凤祥和李开芳在哪里呢?

我们通过清军的奏报可以知道,太平军出发的时候是有

三顶红色的轿子,被重兵护送。

北伐军恰好领头的是三个人,不用说轿子自然是为他们准备的。

冰天雪地,林凤祥和李开芳坐在热腾腾的轿子里,走在队伍前头,任由后面的士兵被追杀。

一个优秀的将领都是亲自断后的

石达开和李秀成都亲自断后

,但林凤祥和李开芳似乎没有这个意识。

哪怕随便派一只精锐部队断后,都不会有这么大损失。

北伐军的打法比较消极,要知道光靠跑是跑不过的,

只有打的让对手不敢追你

,才能够顺利撤退。

撤退的这一路危险无比,下一篇,我会写一个

太平军小兵真实的北伐经历,里面有详细的记载,相当地绝望。

好不容易到达几个小村子,安营扎寨。

过了一个月,趁半夜大雾天,再次悄悄南撤。

这一次撤退更惨,冰雪融化了,到处都是淤泥,行军更困难。

有的士兵脚冻伤了,陷在淤泥里,开口呼救,

被长官抽刀砍死

,为了防止清军听到声音追击。

那些脚被冻伤无法行走的士兵,都被清军杀了。

1854年3月9日,北伐军赶到阜城,因太平军立足未稳,期间打了不少败仗,减员几千人。

在这里,太平军三号头目跟清军一花翎将领单挑,枪声同时响,但火药质量不好,中喉身亡。

太平军将士普遍熟悉水浒和三国,模仿其情节跟清军单挑也是有可能的,这件事被一个小兵回忆录记载,比较可信。

北伐军从到达天津到撤退到阜城,4个多月跑了近400里。

那么杨秀清承诺的援军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这时候离援军确实挺近的。

杨秀清的援军一拖再拖,有两方面的原因:

1、兵力确实不足;

2、大家都不想去。

西征军兵力跟北伐差不多,两三万人,但进行的如火如荼,原因除了稳扎稳打外,最重要的就是有石达开坐镇。

这期间石达开南京和西征两边跑,一旦他离开西征战场,形势就不好,回去揍曾国藩一顿,又老实了。

杨秀清想从石达开手下调兵支援北伐并不容易,

本来说让在合肥的胡以晃去。

但是他没去。

杨秀清只好从天京城内抽出部分新兵,加上一些西征兵,组成了7500人的援军,支援北伐。

其中就有

许宗扬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上文提到的这个人。

杨秀清还是太嫩,许宗扬带兵没过黄河,就回来了,去了合肥。

理由是,

我去接应胡以晃一起去。

(胡以晃内心os:滚,老子去还要你接应?)

结果俩人都没去

人没接到,反而倒贴一个。

杨秀清终于看透了许宗扬,这小子根本不想去北伐,气的将其关入大牢。

2年后天京事变,许宗扬带兵杀死杨秀清。

其实当时的太平军内部,

已经矛盾重重

,只是不断胜利掩盖了这一点。

内部矛盾是太平天国覆灭的最为致命原因。

不仅洪杨有矛盾,

杨秀清跟将领

之间,甚至

将领跟将领

之间也有矛盾,在此就不再展开了。

总之,北伐援军乱七八糟地出发了。

一路上不断有土匪加入其中,有的两三千人一起加入,队伍迅速膨胀到五六万人。

这些人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为了抢钱。

7500人的太平军新兵,混杂了

五六万新加入的不明人员,

为后期士兵哗变埋下伏笔。

援军一路浩浩荡荡,肆意掠夺,强乱妇女,太平军也不能禁止。

1854年4月13日,援军攻克临清。

此时援军距离北伐军只有200多里,如果消息畅通,双方汇合,一下实力大增,可能双方都不会全军覆灭。

援军在临清掠夺多日,

人人都腰缠金银,再也不愿去北上了。

至此,那些土匪们千百成群地离开队伍,陆续潜逃。

长官的号令没人听,下令追赶溃散土匪,还会被反击,只好任其逃走。

这些逃兵们最后到黄河边

,全军覆灭。

北伐军的希望已经破灭,但他们还待在阜城,并不知情。

巧合的是,在援军魂断黄河岸的当天,北伐军开始从阜城突围。

北伐军此时已经没有往日的风采,每次突围只敢走几十里,马上就得修防御工事做抵抗。

这一次,行军60里达连镇。

整个北伐最惨烈的地方就是这里,北伐军在这里坚持了将近一年。

不得不说,太平军修建防御工事水平是一流的。

他们擅长用木头和土造墙,营外有壕沟,沟内有桐油熬过的竹签,沟外有树枝2米宽,用巨绳连起来,上面系着铜铃,树外有梅花坑,里面有

地雷

林凤祥很想知道李开芳的消息,但派出去的探子都被捉了,即使侥幸出去,也没法将消息带回来。

时间又很快来到冬天,清营将土城用水浇灌,全变成冰城,光滑难登,太平军被困其中无法突围。

清军无法攻进去,太平军也无法出来,这样的太平军唯一下场就是被饿死。

1855年2月,太平军彻底绝粮,开始杀骡马,煮皮箱,吃树皮了,甚至割人肉分食。

不断有士兵投降,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样绝粮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了接近一个月,连镇才彻底被攻破。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行为呢?

坚持没有错,但沦落到吃人的地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种行为比不上

石达开舍命换取手底下将士活

下去的那种气概。

1855年,3月14日,林凤祥在地道中服毒自杀未遂,被治好后,送到北京凌迟。

本来北伐军应该到此结束,但还有最后一批北伐“特种兵”的命运需要介绍。

时间再倒回10个月前,太平军刚到达连镇不久,一个会

各省方言

的广东妇人送来消息,援军已经到达临清。

李开芳作为二号人物,担任接应援军的任务,率领精挑细选的一千名骑兵突围南下(其实援军已经覆灭)。

骑兵就是快,一天一夜狂奔接近250里,到达高唐。

李开芳得知援军失败后,再也无法回到连镇,只好驻扎据守,就这么千把人的队伍,面对一万清军,守了9个多月才撤退。

由于长期无功,还骚扰百姓,咸丰很生气,将胜保发配到新疆去了。

胜保走了,僧格林沁来了。

李开芳这才知道连镇已经覆灭,率领剩余500左右的骑兵,冲出重围。

走了四五十里,占据了一个小村庄,名叫冯官屯。

僧格林沁很快围住冯官屯。

为什么骑兵不长途奔袭,直达南京呢?

其实他们也只是想暂时休整,只是村子太小被围困,无法逃脱,才被迫守卫这个小村庄。

僧格林沁用老办法,长期为困,调动民工,用水淹的方式拿下了北伐军最后的一个据点。

就这么一个小村子,坚持了2个多月,粮食倒是不缺,但这次水淹的办法见效了。

太平军营地里一片汪洋,排泄物和

蛆虫爬满腿,没有干净的饮用水

,最后在清军的诱降之下,陆续投降。

1855年6月9日,李开芳等七人被押送入京接受凌迟。

其中有一个人奄奄一息,

为了防止他逃脱凌迟

,按照僧格林沁的要求,立即执行,相当残暴。

至此,北伐军彻底失败。

总体而言,

北伐是一场领导决策失误,下属执行机械的军事行动。

北伐当然有重要意义,就是吓清廷一跳,牵制几万清军在北方战场。

但问题也很大,没打歼灭战,要么跑路,要么守城,是被慢慢耗死的,这就有点窝囊了。

实际上,他们并不怯懦,相当勇敢。

但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的军事思想有所欠缺,所以才导致这个结局。

1863年,洪秀全追封李开芳为

请王

,林凤祥为

求王

这俩字合起来就是“请求”二字,难道是讽刺二人机械地请求援兵的意思吗?

总之不是什么好词,由于汉语常用字不多,洪秀全是留了一些好字舍不得封赏的。

林李的确有撤退不力,死等援军的失误,但总体而言,

北伐首要责任人是杨秀清。

杨秀清一意孤行进行北伐,第二年,就遭到反噬。

在天京事变中,韦昌辉率领的西征军(包括秦日纲和许宗扬,这俩人都是反北伐派),冲入杨秀清府中,将其杀死,这不能不说是杨秀清飞扬跋扈的一种的反弹。

北伐是一曲悲歌,也是农民起义的悲剧缩影。

这个世界太复杂,超出了一个高智商的农民的头脑经验所能企及的高度。

这里并没有嘲笑的意思,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们犯下太多错误,在无知和痛苦的迷雾中行走,没有回头路。

我的过去,是没有实现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俄... 前言 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引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原创 辽... 常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到小人物身上就是一座巨大的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是小人物的悲哀,是逃不脱的命运...
原创 战... 古今中外,无论是文人勇士,有个好听的绰号,才利于名声的传播, 从中国古代的“西楚霸王”项羽、“少陵野...
原创 此...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小说内容主要说的是东汉末年三国群雄纷争的那段历史...
原创 清... 在人们的想象中,皇室的皇姑总该有点排场和气派,身上总应该有着不能完全消失的皇室成员味儿,高傲且难以相...
原创 武... 武周则天皇帝是中国正史中的唯一一个女皇帝,她自此成为研究古代社会中女性掌权者的不可或缺的例子,然而储...
原创 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男权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都是男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原创 刘... 昔日先主刘备曾种菜于曹魏而与曹孟德煮酒论英雄,惊雷掉箸,佯装并无大志,才躲过一劫,而后,后主刘禅尚以...
原创 陈... 刘海粟是一位大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曾被意大利欧洲学院和英国剑桥国际传...
原创 隋...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是谁啊? 第一条: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条:天保大将宇文成都; 第三条:银锤太保裴元...
原创 赵... 当初赵匡胤篡位的时候,人家老柴家哭着提出了一个要求,善待他们皇族成员。赵匡胤自知理亏啊,面红耳赤地答...
原创 正...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事情,不但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原创 秦...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战功卓越,横扫六国,堪称天下无敌手。 不仅...
原创 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封建社会好日子一般都是有权有势的有钱人, 贵族人家过的,而普通的...
原创 太... 林凤祥,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贫苦农民出身,1851年在广西参加太平军,在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作战中英勇...
原创 此... 在历史上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到了非常好的成就,周边的国家也...
原创 刘... 刘邦,西汉的奠基人,一个在发迹之前只是个地方小混混的人物。邻里亲戚都对这个懒惰好吃懒做的刘邦不屑一顾...
原创 楚...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军事与政治斗争时期,标志着秦朝的终结和汉朝的兴起。在这场持续了近五年的...
贾湖遗址:触摸九千年前的历史脉...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卞文志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
原创 朱... 朱元璋用“对全体国民采用‘严刑峻法’的方式”的治国,希望最大化地控制“全体国民”。然而,这种做法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