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人们常常提及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等,或者把目光投向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国。然而,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默默存在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至秦始皇驾崩的诸侯国——那便是卫国。
卫国的起源可谓源远流长,西周初年,周公旦摄政,派遣自己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前往监视武庚及其统领的商朝遗民。不料,管蔡二人竟然勾结武庚叛乱,最终被周公旦平定。为了稳定局势,他将殷商遗民的一部分分封给了另一位弟弟康叔,建立了卫国。康叔成为了卫国的第一代诸侯,时间定在公元前1115年。
在整个西周时期,卫国并未展现出明显的存在感。然而,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国家陷入混乱之际,卫国却挺身而出,整顿残局,成为当时与秦国、郑国齐名的强国。然而,到了东周时期,卫国似乎又隐匿起来,成为三晋之间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以修德为主,卫国以培养君子著称于世。据传说,孔子游历列国,最喜欢居住在卫国,原因是卫国有许多志趣相投的君子。
尽管春秋时期充满了无谓的战争,卫国却在此生存了下来。其地理位置位于河南中原,与其依附的强国的国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卫国完全依附于三晋之一的魏国,成为魏国的小附庸。尽管如此,卫国依然涌现出许多人才,如商鞅、吴起、聂政、荆轲、吕不韦等皆为卫国子民。
随着战国晚期的来临,卫国的君王已不敢自称侯,而改称君。这个概念意味着他只是大国内部的一个有封土的小诸侯,完全失去了周王朝分封的那些诸侯国的意义。这也避免了成为强秦攻灭的目标,最终使卫国得以存续。
对于卫国的存续时间,史学界存在两种观点。《史记》中由司马迁撰写的记载称,卫国一直存续到公元前209年,最终被秦二世废除卫国最后一代诸侯卫角君为庶人而灭亡。另一种说法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卫角君就被废为庶人而灭亡。尽管两种说法存在分歧,但不管哪种观点,卫国的存在时间都达到了八九百年,立有41代君,堪称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
卫国的历史或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其坚韧不拔的生存态度和在历史长河中的悠久存在,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