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成都平原后的蚕丛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继续迁徙,另一部分则选择定居。
迁徙的部众,仍然如祖先一样,沿江边低地而行。一路沿沫水,即青衣水,在今天的乐山、眉山一带,蚕丛氏“青衣劝农”,后世曾建立青衣国;一路沿若水,具体是哪条江目前仍不清楚,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三种说法。而今地处青衣江畔的洪雅瓦屋山,传说中的开国蜀王蚕丛——青衣神就埋葬在此;与之相邻的青神县,则是纪念蚕丛氏而得名,如今的蚕丛大桥、蚕丛社区等,即是沿袭而来。
青衣江
瓦屋山
定居地选择在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接壤处。《大戴礼记·帝系篇》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氐水,昌意降居若水。”所谓“降”,指从岷江上游的高地,迁到成都平原低地。刚开始时,蚕丛氏居住“瞿上”,本意指“居高临下的地方”,从地形来看,显然是背山面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一为防洪,二为抵御当地部落。
彭州瞿上城
目前对“瞿上”的具体位置,仍然没有形成定论,有的认为在双流城东牧马山的九道拐,有的认为在彭州城北的天彭阙(海窝子),多达四县八处。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矛盾,蚕丛氏居住的“瞿上”,应该不止一个,很有可能是在成都平原若干地点搬来搬去,甚至不排除重新搬回原已废弃的旧城。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与洪水、战争、祭祀等相关,联想殷商,不也是频繁迁都吗?
双流瞿上城
眼下,呼声最高的“瞿上”,是近两年的网红三星堆。不过,从目前发掘来看,此处并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方。但是,从三星堆稍稍往西北,便是天彭阙(也称海窝子),如果当时两地都有部落居住的话,那彼此的来往定然不会少,贸易、婚嫁、甚至战争,都有可能,蚕丛氏筑城与此,也不是没有可能。
鸟瞰三星堆
蚕丛氏定居成都平原,不仅是部落壮大的一大契机,也是蜀文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更是古蜀建国的重要基础。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温暖湿润的地理、气候条件,不但大大拓展了蚕丛氏养蚕、务农的范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效益,积聚了部落力量。这里发达的岷江、沱江和长江水系,则可以使得蜀人北上南下、东接西连,不但进一步深化了与原来的中原汉族和川西羌人的固有联系,更可以泛舟巴楚、走马滇印,不但为本部落开辟了一条沟通交流的便捷通道,也为中华文明引入了来自异域的一股活水。
不论何种文明,发展规律都有相似之处,初期更是如此。从最初的采集、狩猎到农耕,从木棍、石块到金属,目前地球的各类文明,都没有摆脱这样的路径。说一种文明比另一种文明先进,无非是指其更早一步到达了下一阶段,后起的文明,若不消亡,迟早赶上。古蜀文明也是如此,虽然起步稍晚,但其在青铜时代的辉煌,绝不亚于同时代的中原。
只是,看到三星堆石破天惊、风格迥异、匪夷所思的各类文物,我们在感到神秘莫测、瞠目结舌的同时,总想问上一句:到底是什么样的文明,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