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宫变是否会成为现实,这取决于唐高祖李渊的态度和作为统治者的决断。李渊一直以来都表现出沉着稳重、深思熟虑的形象。面对建成和世民的兄弟之争,李渊采取了一种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的中立态度,结果却导致了宫变的爆发。“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这反映了兄弟之间的恩怨已深,世局日益紧张。
李渊早早就察觉到诸子之间的纷争,并对此了然于心。他面对诸子之间的积怨,深知兵戈相加已近在眼前,但他陷入了两难境地,不敢漠视也不能轻举妄动。作为曾经沧海横流、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李渊在处理此事上显得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交恶主要集中在争夺皇位上。虽然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存在,但实际情况下,建成和世民都具备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和能力,“建成以长,世民以功,两俱有可立之道”,这使问题变得复杂而棘手。
局势的发展使得双方都积蓄了实力,形成了两个强大的军政集团,朝臣也纷纷投靠不同的一方,使得事态复杂化。同时,时局并未完全稳固,突厥贵族时刻觊觎南侵,一旦处理不当,必将带来无法预料的危机。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只能慎之又慎,不敢草率行事。
李渊在解决问题上只有两种选择:果断解决,即保建成或立世民,或者采取暧昧中立的态度,等待局势发展后再做决定。最终,李渊选择了后者。在建成和世民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李渊保持了中立,但略微偏向了建成一方。这是因为建成和世民之间的各种因素和时势的作用,使得李渊不得不选择这样的立场。
如果李渊选择保建成,禁贬杀世民,虽然合理合法,但对于世民的处理显然缺乏充分的根据和理由。而且,这样的决定可能引起天下的不满,也难以平息宫府内的谋臣猛将。另一方面,如果立世民而废贬杀建成,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包括废长立少违背传统继承制度的问题,以及可能导致的政局动荡和社稷安危。在这两者之间,李渊最终选择了中立,即使稍稍偏向了建成。
在具体实践中,李渊的中立态度并非绝对无偏。例如,在世民出征征讨群雄的过程中,建成由于身为太子不便轻易离京,无法亲自出征,李渊因此让世民承担这一任务,使世民在战场上建立了卓越的战功。而在窦建德余部复叛的时候,李渊一反常态派建成前去讨平,以弥补其在建成和世民之间军功的悬殊。这表明,李渊在政治上一直在努力维持建成的利益,以保持平衡。
李渊的中立态度在玄武门之变前后一贯如一。他不愿伤害建成的实质性利益,使得即便有一系列谗言、陷害和政变,李渊也未对建成进行实质性的处分。面对建成和世民的矛盾,李渊的中立并非绝对无偏,而是略微偏向建成。例如,建成通过外嫂向李渊传递谗言,导致了世民多次受到责斥。而建成通过外妃的帮助,成功地将世民逼到了无言可辩的境地,李渊对世民的不满也有所体现。
总的来说,唐初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复杂而不可避免的。李渊作为一位睿智的政治家,在面对兄弟之争时选择了中立的态度,但又略微偏向了建成一方。这种中立的选择,虽然让李渊在局势的波动中保持了一定的回旋余地,但也使得事态最终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