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中国悠久的历史长卷,我们不禁被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所震撼:在有明确记载的数十个朝代中,每一个王朝的灭亡都伴随着惊人的相似性。朝代末期常见的元凶包括末代昏君、国内动荡、外戚干政、宦官权倾、农民起义等混乱因素。然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却是一个例外。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12位皇帝中居然没有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回顾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从皇太极到嘉庆,这六位皇帝或许称不上圣人,但都可以算得上是英明的君主。相对于前期的王朝,清朝在统治时期较为成功地避免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皇位争夺等引发国家动荡的问题。
就皇帝这个职业而言,清朝的君主都表现得非常敬业。尤其是康熙和雍正等工作狂皇帝,他们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乾隆时期的爆炸式发展,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过亿的壮举。即便是清朝后期的君主,虽然在政治方面可能没有前几位那样英明,但至少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并没有显露出放纵享乐的迹象,更没有出现纵欲、昏庸无能之人。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继位君主中,个个都在努力挽救清朝于危难之间。比如,道光皇帝为了节省开支,甚至对宫中几万人的用度进行了严格控制,每月开支仅为20万两。即便是皇后过生,也只是用打卤面待客。咸丰皇帝在继位后进行了朝政制度改革,重用了曾国藩等人,并支持肃顺等人革除弊政。同治皇帝则大力支持洋务运动以自强,而光绪继位后更是主动削减皇权,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维新变法,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
然而,这一系列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这些君主并非没有努力抗争过。1841年,道光皇帝曾对英国宣战,1860年咸丰皇帝对英法联军宣战,1894年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1900年慈禧对多国宣战,然而最终都以惨败告终。在金一南教授看来,清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昏庸无能的君主,三分之二的皇帝是精英,其中三分之一的也是尽职尽业的好皇帝,更没有出现宦官、外戚专权等一系列封建王朝通病。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明朝时期,中国在经济水平和军事实力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而欧洲则仍处于中世纪的混乱之中。然而,仅仅过了短短的200多年,欧洲崛起为日不落的帝国,北美成为自由民主的殿堂,几千人就能打得清朝落花流水。在金一南教授的《为什么是中国》一书中,他分析了清朝灭亡的原因,提到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其一:器不如人。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开始,中国就抑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将农业视为主导产业。这一长达1000多年的实践,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清朝一次次溃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加大了生产力与技术的落后。同时,清朝所面临的敌人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那些生产力相对较低的游牧民族,而是拥有先进技术的西方列强。其二:制度不如人。封建王朝以家天下的形式存在,家族利益常常被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末代国君总喜欢说:“我愧对列祖列宗。”这种将皇帝励精图治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对家族利益的考虑,而非国家、民族观念。清朝后期缺乏显著的奸臣,更没有昏庸无能的君主。尽管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试图变法图强,但国家的强大并非一日可得,国家的衰败也非一日之功,简单地将失败归因于“对手太强大”并不足以概括清朝真正灭亡的原因。
马克思曾在1848年《鸦片贸易史》中指出,一个人口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注定最终会在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金一南教授的观点与之相符,他认为清朝的灭亡并非清朝自身的原因,而是时代的变迁。满清所处的时代已不同于之前的王朝,无论这12位皇帝被放到任何一个早期的朝代,都可能创造出太平盛世。然而,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变了,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适应新时代。清朝这一落后的封建体系,注定要走向灭亡,而新的体制会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一个全新的国家。
自中国在1840年被尖枪利炮打开国门以来,昔日的东方巨人沦为列强争夺的蛋糕。在这危险的时刻,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为了救国图强,前赴后继,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今日之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国。读完金一南教授的《为什么是中国》,不禁感叹中华民族从山河破碎、人心涣散到伟大民族的觉醒所经历的波澜壮阔。这两百年间,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何等深刻的变化,是多少代人为之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结果。这一伟大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或许正如金一南教授所说,我们正经历着1949—2049这个百年复兴的时刻。这个时刻,是中华民族持续奋斗、崛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