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曾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不仅适用于人才,也同样贴切地运用在鉴赏文物上。鉴别文物的真伪和价值,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就像鉴别人才一样,需要有识之人的眼光。有些文物因为曾在电视节目中亮相,如《国家宝藏》,因而为大众所熟知。即使这些文物不言不动,其来历却非同一般。
例如,“青铜仙鹤”一提,脑海中浮现的是由富大龙老师呈现的秦王嬴政,或者“各种釉彩大瓶”让人联想到乾隆帝被网友戏称的“暴发户审美”。这些国宝文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因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引人入胜。
“国宝热”席卷而来,许多人纷纷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与文物的零距离接触。
然而,走进博物馆你可能会发现,文物们各异其趣,有的古香古色,有的却让人产生“假”的错觉,甚至怀疑是现代工艺品或穿越者制造。这种奇异的感觉并非无因,实际上,这些文物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先来看看“素面双耳银锅”,它的外表乌黑朴实,形似现代火锅菜盆,足以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
然而,这可是唐代的文物,出土于西安的何家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虽然外观看似平凡的铁锅,实际上是银器,其制作水平在当时堪称精湛。这银锅经过抛光处理,外形简单但轮廓平滑规整。为什么选择用银制锅呢?
这涉及到唐朝时期盛行的“炼丹术”。
唐朝是炼丹术鼎盛的时期,唐人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活动非常狂热。专家认为,这件“素面双耳银锅”正是1000多年前唐人炼丹所使用的器具,而何家村出土的5件银锅,从口沿上发现使用痕迹,这小小的银锅折射出唐代人对长生的执着追求。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绿柱石水晶串饰”,一件外观与市面上花花绿绿的彩串手链别无二致的文物。
然而,通过细致观察,你会发现它晶莹剔透,美丽无比,绝非普通的塑料串饰。这文物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是东汉时期的文物,材质包括水晶、玉髓和绿柱石。这件文物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其材质的独特性,包含了水晶、玉髓和绿柱石,形成深浅不一的色彩,呈现出晶莹、明澈、精致的视觉效果。
在中国历史上,合浦商业性中外交流频繁,远洋舶来品丰富,这体现在当地的艺术品上,例如水晶、玛瑙、玻璃、琥珀等材质的精美器饰。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一窥古代交流与文化融合的机会。
“四足带盖方鼎”看似滑稽,仿佛是现代“安卓机器人”的雏形。
然而,这是一件3000多年前的文物,出土于山西翼城的“霸国”古墓群。虽然“霸国”在史料上无记载,但由这青铜鼎可见,它是个小而正规的诸侯国。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巅峰,这件“四足带盖方鼎”是其时期的代表之一。
方鼎通常被用于祭祀宴飨,是贵族阶层的权力象征,其历史价值远超其滑稽的外观。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下“明代银香盒”,它外形极似现代啤酒瓶盖。这小巧的文物,仅有1.2厘米高,直径2.8厘米,出土于嘉定江桥镇李新斋家族墓。这个银香盒设计成凹凸齿轮形,方便相扣,内含贵妇使用的香粉。
虽然这样的香盒在当代看来微小,但它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精致生活品味的一面。5000年前,中国人已开始使用香料,而明朝时期,香料的使用更是达到巅峰。这银香盒虽小,却便于携带,用以存放香粉,凸显了古人对生活品味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