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将形象常在评书、小说中出现,有的以双锤为武器,膂力惊人。这样的角色也频繁出现在《大明英烈》等影视剧中,他们擅长运用双锤作战,但真实历史中是否有使用双锤的武将呢?在日常生活中,“一锤子买卖”这句俗语从另一个角度也展现了锤子的特性——抡起它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和时间,而在你抡起大锤时,敌人可能早已出剑致命。这句话的寓意就是,要么一击制敌,要么等待敌人反击致命,绝无第二次机会。小说中描述使用锤子的将士多半年轻就成名,比如隋朝的李元霸,他手持的两个锤子重达800斤,令人脑中浮现出无人能抵挡如此重锤的场景。然而,由于双锤并非普及兵器,对其尺寸亦无固定要求,所以形态多样,让很多武将使用的武器都被归类为双锤。其中最典型的误解就是岳飞的长子岳云,实际使用的是锥枪,看似非枪非锤,既能砸击又能刺杀,但逐渐被传颂为手持双锤的英雄形象。
那么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真正使用锤子的将士呢?《史记》中有一段记载,曾有一位大力士想用铁锤击打秦始皇,不过却打偏了,丧失了第二次机会。尽管如此,因为存在即合理,锤子作为兵器也并非毫无价值。在特定情况下,锤子还是非常实用的,尤其是对抗穿戴重甲的敌人,用铁锤一击便可让敌人内伤严重。在战场上,武器大小肯定不会像电视中表现的那么巨大,为了便于携带,一般使用的都是较小型的,一端是柄,另一端是稍大的锤头,作为备用兵器,与短剑、单鞭等类似。对于骑兵在近身肉搏时,使用长剑并不方便。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常用左手拿盾,右手持锤。清朝曾有铁锤军,规模不大,专门对付对方的重甲兵。因此,古代战场上的确有使用锤子的情况,但不会出现像李元霸所用的极重极大的锤子,因为除了对敌人具有威慑力外,对自己的战马也是个负担。演义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英雄形象,因此会故意夸大他们使用的兵器等,但重点还是看他们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
总结而言,尽管双锤并非高级兵器,它在古代确实存在,并有一些招式在民间流传,但真正能够熟练使用锤子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此,小说中的描绘更多是为了增添戏剧性和情节变化,而实际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