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古代的名著,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为人们描述出一幅恢弘壮烈的三国英雄史。不管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名著的阅读范围来看,《三国演义》都有着极高的地位。虽然三国史涉及到魏蜀吴三个国家,不过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中主角是刘备,吴承恩在刘备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相比较另外两位霸主,刘备的发迹之路可谓是极为艰辛,不过吴承恩则给刘备一个近乎无敌的主角光环,刘备的人格魅力是整个三国史中最为显著的存在,在三国中刘备便是仁德的化身,凭借着仁德的人格魅力,他拥有着许许多多的谋士名将,人们将刘备视为仁君的典范,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刘备的仁德其实更多建立在他的实力比较弱小的时候,在他攻占了西蜀之地之后,刘备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称霸的实力,此时他似乎忘记自己仁君的身份,而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在自己的兄弟被人杀害之后的行为。
为了保证西蜀的大门荆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刘备将自己的二弟关羽安排在那里负责守卫的工作。而荆州对于魏蜀吴三国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据点,而曹操本人和关羽有过一段交情,于是便希望孙权方面能够出兵。但是孙权自然也不是简单的人物,没有轻易的出兵进攻荆州。不过关羽反而进攻了襄阳,在这样的条件下,孙权出兵荆州,并且活捉了关羽,将其处死。
在得知自己的结义兄弟死后的消息,刘备极为愤怒,决定派军征讨东吴,但是却被陆逊算计,遭受了重创,而刘备自己也因此病重逝世。在临死之前,他将自己的蜀国交给了丞相诸葛亮,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项极为光明的决定,但是实际上,刘备在暗地里也给诸葛亮设置了不少障碍。
诸葛亮一心一意的辅佐刘禅,直到最后临死的时候才意识到刘备的安排,是什么安排让诸葛亮在死前才发觉呢?
在刘备的托孤过程中,表示如果刘禅本人无能的话,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而诸葛亮对刘备的这一番话极为感动。但是刘备并没有这么简单,这场谈话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便是试探诸葛亮。此时在刘备床榻之前的重臣们都听到了诸葛亮的言论,诸葛亮日后自然是不能够有任何的非分之举。
虽然诸葛亮没有表示有任何取代刘禅的意思,但是刘备依旧不放心,他将自己的旧臣李严等人叫来,命令这些人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其实从管理能力与智慧水平上来说,诸葛亮要远远的超过李严,而刘备这样的举动也是在利用李严等人来钳制诸葛亮,这一步棋可不是一个只会哭的刘备能够做出来的,而且整个朝廷的军事和政治是分开来的,这样一来,即便诸葛亮有取而代之的心,也会被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