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抢占东北”是谁的杰作?
迪丽瓦拉
2025-07-18 17:04:14
0

“抢占东北”是谁的杰作?

作决策高瞻远瞩

抗战后期,毛主席就开始考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东北的问题。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主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这些事实表明,毛主席已经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作出了“抢占东北”的决策。

但由于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丝毫不给党中央毛主席一点思索的时间和余地,迅速发起了“假和谈”的把戏,假惺惺地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进行国共和谈,实际上却借此机会拖延时间,在美国当局的帮助下,拼命把自己的精锐部队运往战略要地,为发动大规模内战做准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还没来得及对“抢占东北”这一伟大战略决策进行具体部署,就不得不赶赴延安谈判。于是,如何迅速、有力地对这一决策进行卓有成效的部署和落实,这个重担就自然而然落到了代理主席职务的刘少奇的肩上。

毛主席临行前在8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对“抢占东北”进行分析:派干部去东北是确定的,派军队去不能定,要看,有可能不能去。

这就表明,当时对“抢占东北”能不能派军队去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见,就更别说军队要怎么派这个问题了。

一个决策再伟大,如果缺乏卓绝的执行能力,这个决策终究会沦为空中楼阁、一纸空文。

8月28日上午,刘少奇刚送别了毛主席,下午就赶往中央党校为首批赴东北的干部送行。当时,刘少奇就明确提出,

要派军队去,

能走路的先走,能快走的先到,到了热河边境看一看,能进去就进去,以后再抽些队伍抽些干部去东北,抽几万去。一切要看情况,有空子就钻,苏联红军走了,国民党还没有去,你们要赶快去抢。

很显然,从8月23日到28日,短短5天时间当中,刘少奇已经对“抢占东北”这个决策进行了深思熟虑,所以才作出了

“不但要派军队去东北,而且行动要快,人数要多”的重大决策。

刘少奇的

这一决策是极为高瞻远瞩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就因为我们党动作快、力度大,抢先占了优势,才为后来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作部署行动迅速

8月29日,刘少奇就马不停蹄地代表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

对抢占东北工作开始了迅速的、大刀阔斧的部署。

刘少奇在指示中坚持的一个思想是:时间是宝贵的,

决不能迟疑等待。

先进入东北的就占据主动地位,后进入东北的就会陷于被动。

刘少奇不仅是这样强调的,自己也是这样带头行动的。8月30日,刘少奇和朱德就安排东北干部团和另外2个团日内就由延安出发。从9月4日至7日,刘少奇又致电胶东、山东和华中等地,要求他们抽调一批干部迅速派往东北工作。在这时,因党中央和刘少奇本人对东北的具体情况还不是非常清楚,决定暂时先不派更多部队前往东北。

但这前期的部署行动,已经算是够迅速了。

9月11日,当刘少奇从先期抵达东北大连的干部那里获悉东北的初步情形后,尽管苏联还没有允许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的大城市和要道,

但刘少奇仍然决定加大进军东北的力度,

当天,他就把这一决定向毛主席报告了,并致电山东抽调约3万人的部队即日赶赴东北,也要求华北各地去东北的部队即日启程。

9月13日,刘少奇升级了“抢占东北”的队伍的领导机构级别,他向毛主席建议以彭真为书记,组织东北中央局,以便迅速开展东北工作。当天深夜,毛主席和周恩来就复电同意了刘少奇的安排。这就表明,在刘少奇的大力推动下,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向了东北。

9月14日,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的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专程飞到延安报告并请示工作。刘少奇在准确地掌握了东北的情况后,迅速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并为中共中央起草对各中央局的指示,要求当前

就是要迅速地、坚决地抢占东北,

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

刘少奇迅速拍板决定派遣大批军事干部赶赴东北,派遣100个团的干部迅速陆续起身前往东北,其中,华中20个团,山东30个团,晋察冀25个团,晋冀鲁豫25个团。他要求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等都要配齐。其他到东北能做司令、市长、专员、经济、文教工作的干部也要尽可能派去,集中一批就走一批,不要等凑齐了再走。

抓落实心思缜密

这时,形势发生恶化:苏联红军已经准备从东北撤退,国民党则在美国的帮助下,日以继夜地从数千里之外的西南大规模运兵前往东北,而且东北留下来的数十万伪军并没有放下武器,而是打算和国民党联手一起对付我党我军。

形势是如此严峻而又急迫,刘少奇和朱德等人决定集中全力同国民党争夺东北——那就是要争分夺秒地抓好“抢占东北”部署的具体落实。

9月17日,刘少奇致电请示毛主席,他在全面分析了全国局势后,提出了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及大规模调动部队的部署。在充分综合了党内意见的基础上,第二天,刘少奇再次致电请示毛主席,提出请毛主席考虑抽调10万到15万兵力的部署。9月19日,毛主席和周恩来复电刘少奇,对其战略部署表示完全同意。

获得毛主席的批准和肯定后,刘少奇心思缜密地开始抓落实:

马上召开政治局会议,在延安的18个重要领导人全部参加了会议,刘少奇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并在会上正式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战略方针,

刘少奇提出了调整全国兵力部署的具体计划,

这么宏大而又紧迫的调整全国兵力部署的计划,没有缜密的心思是难以完成的。

会议一结束,刘少奇就起草了对各中央局的指示电,在指示电中明确指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确定和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对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心思缜密的刘少奇针对此次调兵重点的山东给予了及时而又细致的指示:

中央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其他各地加以帮助,任务是异常重大的,望你们全力执行!

针对国民党军队正在争分夺秒、气势汹汹地调兵赶赴东北的紧迫局势,心思缜密的刘少奇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和聂荣臻等人的指示电,要求他们尽一切力量迟滞国民党军队2个月以上的时间,以便争取东北和热察的胜利。在指示电中,刘少奇甚至还为他们提出了具体应该采用什么战法迟滞敌人,

由此足见刘少奇在具体抓落实中的心思有多么缜密。

刘少奇在电报中向毛主席汇报了应将解放区兵力全部分别有计划地向交通要道集中,进行交通破袭战的设想。毛主席完全同意了刘少奇的设想,使得我军迟滞敌军的一系列部署取得了明显效果,各主要铁路均被切断,敌军各部都不得前进,这就为我军在东北抢占先机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参考书目:

《刘少奇传》:金冲及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古代众多帝王中能够称得上“仁”的皇帝并不多,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4位庙号是“仁宗”的帝王,...
原创 三... 汉灵帝光和七年,即公元184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乱不断,国家变得越来越衰弱。而刚好...
里耶秦简和汉代漆器中藏着的怀化... 来源:湖南日报 怀化市的中方县和著名的里耶秦简有什么关系? 里耶秦简是秦王朝洞庭郡迁陵县衙署档案的遗...
文物新生②|古船遗珍!运河见证... 海报新闻记者 高雪婷 蔡溦 辛然 报道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
原创 三... 刘备进位汉中王,白手起家的他论功行赏,大封群臣。文臣以军师诸葛亮为首,武将以二弟关云长为尊。 关羽、...
原创 1... 1955年8月31日,已是深夜,而身在菊香书屋的毛主席却丝毫没有睡意。 伟人端坐在书桌前,案边则放着...
原创 春... 徐国(前20世纪-前512年),国君姓嬴。 徐国历代国君 1、若木(?-前2070年,若木,伯益之子...
北京文化守护人|盖建中:读懂社... 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盖建中。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盖建中,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他担负中山...
原创 明... 前言:万历四十年九月,藏居的深宫明神宗收到一份颇为无厘头的奏报。兵部主事王以梧奏称,驸马都尉冉兴让在...
原创 1... 千年疑云:1972年湖北古墓揭秘陈胜吴广起义真相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件因其传奇色彩而被反复传...
原创 为... 有一位聪明的人曾对我说:“穷人思维,渴望暴富,鄙视劳动。”这句话如今在我看来,恰如西班牙的写照。16...
原创 揭... 在我国封建时期,曾出现过许多的皇帝,在他们其中,光绪帝应该是最可怜的了。因为他一直都没有能够活出自己...
原创 济... 1948年8月25日,华东野战军军事会议在曲阜召开,这是华野为组织济南战役召开的最大一次会议。 参加...
原创 朱...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对于在何处建都,都是再三考虑,颇费周折,因为他关系到王朝的延续和...
耗时三年复制的明代“圣旨”亮相... 受况钟家族委托,苏州丝绸博物馆承担的明英宗朱祁禛赐况钟夫人万氏“圣旨”修复和复制工作,历时三年终于完...
原创 历... 说道北京的13陵,可能无人不知,但是作为大明王朝的首都的北京并非明朝的开国首都,之前的首都是南京。而...
原创 十... 作者:相忘于江湖 开国十大元帅,有哪些人一直屹立不倒? 主席崛起于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第二年4...
原创 头... 传统的英国绅士形象常常被描绘为一身笔挺的西装,一顶高高的礼帽,手中再拄着一把雨伞。这成为了我们对于英...
原创 孝... 古代陵墓多有丰厚陪葬品,因此引发历代的盗墓现象,大部分盗墓贼是为了图财才去挖人家祖坟,但有的盗墓却是...
话说山海关丨山海之间 他们守“... 在历史的长河中,山海关长城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华夏大地之上。它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