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合纵连横,利益驱动的列国关系
迪丽瓦拉
2025-07-19 14:33:36
0

“战国”一词最初只是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的事。合纵连横中的“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地处关中,函谷关是其东大门,其他六国均在函谷关以东,故称关东六国。合纵就是把关东六国从南到北串联起来,如同一道锁链横在函谷关前,集六国之力困住秦国。连横则是秦国专门对付合纵的,即联合关东六国的一部分去打另一部分。实际上合纵连横并非以秦国为中心,当时的七国如同七家公司,纵横家们在七国之间频繁跳槽。自身利益才是关键所在。

徐州相王

魏武侯二十五年(前370年),魏武侯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最终魏罃击败魏缓,是为魏惠王。魏惠王共在位50年,与爷爷魏文侯一样。但魏文侯在位五十年见证了魏国由弱变强,而魏惠王则眼看着魏国由盛转衰。首先挑战魏国霸权的是田氏齐国。

战国时期,变法是大势所趋,但奇怪的是齐国并没有变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早在管仲任相之时就已实行“与民分货”和“相地而衰征”,即以合理的税收取代无偿占有,税收标准以土地的肥沃程度为依据。这与战国时代的变法相差无几。二、管仲在《管子·治国第四十八》中说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与法家通过法律控制人民、发掘民力完全不同。管仲之后,富民之策成为齐国传统。再加上齐国本就有鱼盐之利,商业繁荣,造就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有吃有喝的谁还费心思搞变法啊。三、篡夺姜氏齐国的田氏原为陈国贵族,是外来户,在篡权的过程中诛灭了高氏、鲍氏、国氏等本地贵族,这与变法打击贵族起到了一样的效果。所以尽管齐国没有进行变法,但一样成为强国。

齐威王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位君主,在位期间起用孙膑为军师,桂陵之战打的魏国摸不着北,马陵之战更是歼灭了魏军主力。此后魏国独霸的局面被打破,齐、楚、秦竞相角逐。由于各方力量大致处于同一水平,达成了利益平衡,精于利害关系的纵横家们就步入了黄金时代。

惠施是魏惠王的相国,是最早出道的纵横家。当时魏国被秦、楚、齐三面合围,尤以西面的秦国最狠,打的魏国接连丢城失地。魏惠王被迫把国都从安邑东迁至大梁,因而魏惠王又被称为梁惠王。惠施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三十七年(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后,最有发言权的周天子没表态,倒是楚国急眼了。当时天下称王的就仨,周天子、越王和楚王。周天子就不说了,没人再把他当回事。越国覆灭在即,楚威王正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所以就形成了楚王一枝独秀的局面,你齐威王敢接受王号是几个意思?于是楚威王怒而北上伐齐,兵锋直逼泗水之上。但楚国也就这么大能耐了,想迫降齐国根本不可能,也就承认了齐威王的王号。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至此,楚、齐、秦三个大国全部称王。

五国相王

秦、楚、齐三强相互承认称王后,三强就取得了类似于今天联合国五常的地位,让魏惠王很不爽。在秦惠文王称王的同年,魏惠王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两年后,魏将公孙衍又策划了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作为五国的带头人,魏惠王依靠众位小弟支持再度跃居强国之位,这是三强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为阻止魏国复兴,楚怀王派大司马昭阳带兵攻入魏国,在襄陵大破魏国军队,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齐国拆台使坏,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建议。秦国派张仪出使魏国,提议建立秦魏联盟。

张仪到魏国后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魏惠王贪图小利,就放弃五国合纵,单独秦国与修好。并驱逐惠施,改任张仪为相。等魏国孤立以后,张仪又以答谢秦王为由劝说魏惠王割让上郡、少梁给秦国,魏惠王只得同意。轰轰烈烈的五国相王就这样惨淡而终。魏国自成一强对抗秦、齐、楚的企图破灭,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公孙衍合纵攻秦

秦惠文王十五年(前323年),秦国借道魏国进攻齐国,在桑丘之战中被齐军打的大败,魏国内部亲齐势力再次抬头。楚国也不想看到魏国倒向秦国,要求魏国驱逐张仪。魏惠王遂驱逐张仪,并派公孙衍去楚国劝楚怀王合纵伐秦。公孙衍在楚国给楚怀王戴足了高帽子,请楚怀王为诸侯之首的“纵约长”。楚怀王投桃报李,任用公孙衍代表自己为总联络人,组织合纵攻秦。

公孙衍又称犀首,与张仪是魏国老乡。秦惠文王杀商鞅后,公孙衍继任大良造,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俘虏魏将龙贾。魏惠王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又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可腾出手来消灭西北的义渠。张仪则劝惠文王说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惠文王听后采用张仪的建议,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魏襄王元年(前318年),公孙衍组织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发起第一次合纵攻秦。但由于五国利害不同,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三晋联军以魏国为首,公孙衍任主将,赵国派公子渴,韩国派太子奂,组成二十余万大军,兵临函谷关。秦国派樗里疾率二十万大军迎击,将三国联军阻于函谷关前。受阻于函谷关后,公孙衍并未就此放弃,先是派人联络义渠,约定共同出兵秦国。然后向后撤军,吸引秦军主力尾随,意图在远离秦国本土的修鱼伏击秦军,同时也给义渠进攻关中创造机会。若秦军主力回援关中,三晋则穷追猛打。

公孙衍的计划堪称完美,但樗里疾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人。在接到义渠进犯的消息后,樗里疾并没有急于回师,而是下令封锁消息,全力追击。并出奇兵越过三晋联军,抢先一步到达修鱼,夺取了魏国在此事先准备的粮草和工事。公孙衍连丢两局,形势已极为不利,樗里疾又利用三晋联军难以协同的弱点,各个击破,斩首八万而归。第一次合纵攻秦宣告失败。

修鱼之战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公孙衍,魏襄王畏于秦国威势,也不敢再任用公孙衍。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就到韩国任相,继续策划合纵攻秦。秦惠文王为此深感不安,决定发兵攻打韩国。韩国节节败退,其他盟国竟然无人发兵相救。前线日益吃紧,主张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建议割地讲和,与秦国一起伐楚。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韩的样子,让战车停满了通向中原的大道。韩国接到报告,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计划。秦王大怒,下令向韩国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韩军被打得大败。公孙衍无力回天,只好逃走。

张仪戏楚

公孙衍从韩国逃走后就告别了合纵舞台,而他的死对头张仪的连横大戏的最精彩之处才刚刚开始。楚国是秦国的长期盟友,战国初年,秦国把主要精力用于与魏国争夺河西,与楚国没有直接冲突。因而两国的关系一直不错,秦惠文王的夫人芈八子就是楚国公主。然而随着魏国的衰落,秦国冲出函谷关,威胁到了楚国的利益。从第一次合纵攻秦开始,秦楚开始化友为敌。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斩断了秦东出的触角。同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前往楚国,意图通过外交手段瓦解齐楚联盟。

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大王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楚怀王目光短浅,又迂腐天真,听信了张仪的鬼话,断绝了与齐国盟约,并派使者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而秦国结交。齐秦和好以后,楚国就被孤立,这时张仪变卦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在发现被戏耍后,楚怀王怒而兴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齐联手击败,秦国趁势夺取了丹阳、汉中。

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1年),惠文王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作交换。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张仪听闻,主动请求前往。惠文王说:“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不用担心,然后就大摇大摆的去了。

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楚国大夫靳尚收过张仪的好处,他找到楚怀王宠妃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秦王为了救张仪,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

于是郑袖就对楚怀王说:“作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楚怀王听后改变主意,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款待他。张仪顺利地离开了楚国。

秦惠文王死后,即位的秦武王在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张仪怕留在秦国会有灾祸,就想跑路以防不测。一天,他看到秦武王心情不错,便对秦武王说:“我知道齐王非常痛恨我,他曾说过,我到哪里,他就会追杀到哪里。所以我决定到魏国待一阵子,坐等齐国派兵攻打魏国,而您则正好坐收渔利。”秦武王一听:“好啊,那你就到魏国去吧。”

张仪到了魏国,齐王果然立即着手准备攻打魏国。魏王非常惧怕,张仪说:“大王不用怕,我自有主意退兵。”张仪派一个名叫冯喜的去齐国游说齐王。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恨张仪自是不假,但您如果现在攻打魏国,就恰好中了他的诡计了。”齐王不解。冯喜说:“张仪离开秦国到魏国,本来就是希望引起齐魏交兵,秦国好乘机得利啊!”齐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即罢兵。张仪因此得以在魏国安度残年,一年后在魏国去世。

秦昭襄王八年(前299年),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执意前往,结果被秦国扣留。昭襄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怀王严词拒绝。秦无法达成目的,就一直囚禁怀王。三年后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作为一国之君,宁死不割地的楚怀王堪称典范。然而若不是他一再被秦国戏耍,楚国也不会在三强逐鹿中率先出局.

孟尝君合纵攻秦

在楚怀王被劫持到秦国的同一年,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也来到了秦国。孟尝君是齐国宗室、齐相田婴之子,好客养士,门下食客有几千人,孟尝君皆诚心相待,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昭襄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请孟尝君到秦国。孟尝君到秦国后昭襄王让他担任相国。臣僚中有的人劝道:“田文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昭襄王就罢免了孟尝君,并囚禁起来,想杀掉他。

孟尝君门客中有狗盗之徒,偷了孟尝君献给昭襄王的白色狐皮裘,献给了昭襄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说情,昭襄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马脚底抹油朝函谷关逃去,昭襄王也很快反应过来,派人急追。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规定鸡叫时才能开关,门客中有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一行人立即出示证件逃出函谷关。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就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后面,只好回去了。

孟尝君返齐后,齐湣王因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就让他做了相国。孟尝君复仇心切,一掌权就组织齐、韩、魏合纵攻秦。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孟尝君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经三年苦战,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归还韩之武遂、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取得重大成果,孟尝君的声望也达到顶峰,以至于天下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这让齐湣王极为不满。齐湣王三十年(前294年),齐国贵族田甲劫持了齐湣王。事败后,孟尝君被齐湣王所怀疑,遂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用为相。孟尝君怨恨齐湣王猜忌自己,任魏相后专门与齐国作对,有意无意中帮助了燕昭王复仇。

乐毅伐齐

燕国是召公奭的封国,与中原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又处在天寒地冻的最北方,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都没整出什么动静来。靠着霸主齐桓公的帮扶工作才刷了一点存在感,之后又湮没无闻。

进入战国时代后,各国先后变法崛起,燕国却一直默无声息。与齐国重商富民避开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不同,燕国未能进行变法的原因则是太穷太落后。变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产物,不是谁想变就变的。燕国内部没有变法的条件,一直发展缓慢。直到在外部压力下,燕国才猛然一变,惊艳全场。

燕国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曾经的大救星——齐国。此时的齐国已经不是齐桓公时的齐国,不但君主换了,连姓都改了。为了向北扩张,田氏齐国不断进攻燕国。双方互有输赢,总体上是齐国占上风。

燕易王十一年(前321年),燕易王去世,燕王哙继位,《韩非子·说疑》中说燕王哙不沉洒于女色,不听妙音佳乐,在宫内不兴建深池高台,在宫外不射箭打猎,还亲自拿着农具来整治田地。十足的贤君明主。但是接下来韩非话锋一转说他不会任用臣下,最终身死国亡。燕王哙晚年,估计是觉得亲自下地干活还不够圣贤,就听了鹿毛寿的鬼话,向尧舜看齐,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这下捅娄子了,太子平不干了。

子之为王的第三年(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合谋攻打子之,结果败死于乱军之中。齐湣王趁机伐燕,齐将匡章率军在出兵50天内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湣王见燕国无主,就想顺手吞并。但其他国家可不想看到齐国吃独食,不断向齐国施压。又由于齐军军纪败坏,到处抢掠,遭到了燕人的激烈反抗。齐国不得不退兵。而后赵武灵王拥立在韩为人质的公子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复仇心切,但燕国实力弱小,又没有什么人才。于是燕昭王向郭隗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还没有买到。这时国君手下有一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到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这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台上置黄金千两以招纳天下贤才。黄金台建成后,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其中就有乐毅和苏秦。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手下的将领,因率兵攻取中山有功被封在中山,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赵国曾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但不久后,赵武灵死于在沙丘之变,乐毅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燕昭王招揽天下贤才时,乐毅恰好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昭王以十分恭敬地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感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随即任其为亚卿。乐毅执政后全力协助昭王革除弊政、整顿军队。使燕国迅速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苏秦,洛阳人,相传与张仪同时为鬼谷子弟子,一个合纵,一个连横,是死对头。对于这些内容,个人认为《战国纵横家书》记载的更为准确。苏秦与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更不可能是死对头,因为苏秦的合纵主要是助燕昭王复仇攻齐,而不是攻秦。苏秦谋划五国攻齐时,秦国也参与其中。

燕弱齐强,这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且限于燕国所处环境,即使燕昭王再有能力,燕国也无法反超富庶的齐国。要想以弱胜强,只能指望齐国犯下重大战略失误。宋国的定陶是中原地区最繁荣的商业大都市,齐、秦、赵三国均想染指。一旦齐国灭掉宋国,就必然会加剧齐与秦、赵的矛盾,同时也会对韩、魏、楚诸国形成严重的威胁,引起这几国的不安。于是燕昭王便定下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略。苏秦就是带着这项任务去了齐国。

齐湣王三十六年(前288年),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让苏秦阻止这次行动。苏秦以使天下“爱齐而憎秦”为由说服齐湣王去帝号,并于次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由于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后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但苏秦破坏秦齐联盟的目的已经达到。

迫使秦昭襄王去帝号后,齐湣王更加骄狂,引起了各国不满。与此同时,秦国服软以后,各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内部矛盾激化。齐国和楚、三晋围绕宋国再次展开激烈争夺。齐湣王三十八年(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在苏秦的撺掇下,齐湣王第三次伐宋,独吞宋国。最终导致三晋倒向了秦国。次年,秦军借道魏、韩攻齐,打败了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军,夺取了位于宋地北界的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黄河以西的据点灵丘。燕昭王趁机派使往赵、魏、秦、韩组织合纵攻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济水大败齐军。直到这时,齐湣王才得知苏秦是燕国间谍,遂将其车裂于临淄市中。但为时已晚,乐毅率军继续猛攻,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逃到了莒后被楚将淖齿所杀,其子田法章在莒即位,是为齐襄王。

燕昭王死后,即位的燕惠王怀疑乐毅欲在齐地自立为王,召回乐毅,使骑劫代之。乐毅恐惧,逃往赵国。乐毅出走后不久,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战死,燕军退回燕国,齐国七十余城全部收复。但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

远交近攻

楚、齐相继衰败,关东六国中再无可匹敌强秦者,秦国已基本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仅以破坏合纵为目的的连横已经过时,秦国迫切需要制定一统天下的方案。恰在此时范雎带着远交近攻之策来到了秦国。

范雎到秦国之时,秦国掌权的是宣太后,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任相国,昭襄王行同摆设。五国伐齐中秦国获得了定陶,宣太后将其封给魏冉,魏冉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越过韩、魏去打齐国。范雎见昭襄王后,抨击魏冉越过韩、魏进攻齐国的做法。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他又提醒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范雎的一席话说到了昭襄王的心坎里,被昭襄王引为心腹。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昭襄王从宣太后手中夺回大权,并将魏冉驱逐出朝,拜范雎为相。

远交近攻的主要目的就是蚕食邻国,主要就是魏、韩。刚开始远交近攻效果不错,秦国的边境线不断向东推移。然而由于昭襄王操之过急,吃相太难看,过早的暴露了秦国尽灭六国的野心,引起了六国的忧惧和不满。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围绕韩国上党郡,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秦国获胜,坑杀赵军四十余万,秦军亦元气大伤。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一鼓作气攻取邯郸,灭赵国。范睢忌惮白起的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让赵国割地请和,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地时,大臣虞卿认为与其割地便宜了秦国,不如拿这些地交好给齐、楚等国,合纵抗秦。赵孝成王听从。

昭襄王见赵国违约,遂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都邯郸。赵将廉颇率赵军顽强抵抗,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昭襄王又增兵支援,王陵损失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秦军,仍不见进展。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战机已失,称病拒不受沼。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向魏、楚两国求救。赵孝成王八年(前258年),平原君出使楚国,门客毛遂自荐随同前往。毛遂不辱使命,说服楚考烈王派兵救赵。魏安釐王也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次年,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来是来了,可畏于秦军都不敢上前。最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打破僵局,楚军亦跟进合击,秦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长平、邯郸两场大战后,秦国国力锐减,一统天下的大业也不得不转入低潮。与此同时,范雎的政治生命也走到尽头。按照秦国法令,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那么举荐人也按被举荐官员的罪名治罪。长平之战中范雎举荐的郑安平率部降赵,范雎自知罪责难逃,就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昭襄王念其有功,就赦免了范雎的罪过。此后二年,范雎举荐的河东郡守王稽因犯法被诛。范雎再次被牵连,逐渐失去昭襄王的信任。于是请求辞归,远离了朝堂,不久病死。

信陵君合纵攻秦

信陵君,名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也是平原君的小舅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邯郸被围,信陵君的姐姐多次向魏王求救。信陵君主张立即发兵救援,而安釐王却怕秦国报复,虽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又密令军队停留在邺城,观望局势发展。信陵君多次劝谏,安釐王就是不下抗秦的旨令。无奈,信陵君备马百余匹,邀宾客千余人,要赴邯郸亲自助赵抗秦。

大梁东门的守门人侯嬴曾受过信陵君礼遇厚待,见信陵君领着一伙人去送死就拦住了他。候赢提醒信陵君,安釐王宠妃如姬曾受过您的大恩,可求助她窃取魏王虎符,拿着虎符去调动援赵大军才能解邯郸之围。信陵君依计行事,窃取虎符后赶往邺城调兵。晋鄙觉得事有蹊跷,要奏明魏王才能听令,结果被信陵君所杀。虽然最后信陵君率军击败秦军,但终究是闯了大祸。于是让手下的将军带着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

信陵君在赵国一呆就是十几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趁着信陵君在赵国,不停地进攻魏国。安釐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仍担忧安釐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有谁敢劝信陵君回魏国。毛公和薛公是信陵君在赵国结交的宾客,两人去见信陵君说:“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就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国。信陵君和安釐王兄弟两人多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安釐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年),信陵君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赵、韩、燕、楚等国国君素来敬重信陵君,纷纷遣军到魏,听其节制。信陵君见诸侯齐心,遂组织魏、赵、韩、楚、燕五国合纵攻秦。秦国派大将蒙骜迎战,被信陵君揍的躲在函谷关里面不敢出来。相持逾月,联军撤回。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危机解除后,安釐王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猜忌信陵君。秦国趁机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关系,还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信陵君登上王位。安釐王更加怀疑,夺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从此心灰意冷,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后去世。

第五次合纵攻秦

信陵君去世时,时间已经到了战国末年。在秦国,秦王政已经即位,即将发动统一之战。但此时六国并非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秦国的统一之路依旧艰险,战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就险些将秦国的统一基业毁于一旦。

庞煖,魏国人,是战国最后一位合纵家,也是最低调的一位。庞煖与乐毅、苏秦是同时代的人。早在赵武灵王时,庞煖就曾经与武灵王论兵,阐释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义。赵武灵王死于沙丘之变后,赵国人才流失严重,乐毅、剧辛都去了燕国,而庞煖却销声匿迹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间,庞煖的行迹无法把握,只知道他可能是跟随师父鹖冠子继续钻研学问去了。鹖冠子是楚国人,是一位与鬼谷子一样神秘的奇人。他真名无考,只因喜欢戴一顶用鹖的羽毛装饰的帽子而被人称为鹖冠子,其政治主张及哲学思想被整理成《鹖冠子》一书。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即位。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投魏,后又奔楚,最终客死他乡。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燕王喜就想从赵国捞点便宜,没想到被廉颇一路狂追打到了国都。廉颇出走后,燕王喜老毛病又犯了,派兵攻赵。这时,有人向悼襄王推荐了消失已久的庞煖。当时庞煖已经八十多岁了,但身子骨还很硬朗,脑子还很灵光。悼襄王向庞煖讨教治国之道,庞煖对答如流,十分妥当。于是悼襄王当即命庞煖为统帅,率军抗燕。

毕生第一次带兵,庞煖碰上的对手是曾经的老朋友——剧辛。剧辛自以为庞煖已隐居五十多年,就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生瓜蛋子,无论经验还是资历都无法同自己比,收拾庞煖不成问题。结果,剧辛所率燕军被庞煖横扫,全军覆没,剧辛也死于乱军之中。这一仗,让庞煖在赵国站稳脚跟,也让赵国重拾往日雄风,扛起合纵大旗。

赵悼襄王四年(前241年),庞煖组织赵、韩、魏、卫、楚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庞煖一出手就攻取了秦国门户寿陵,秦国赶快部署防御,增兵函谷关。可让秦国人大跌眼镜的是,庞煖带着联军根本没有向西挺进,而是采取大迂回战术,绕道蒲阪渡河,避开了函谷关,直冲临潼而来,距咸阳只七、八十里地。

庞煖不按套路出牌,让方寸大乱的秦国陷入被动。不过五国联军终究不是一军,给了秦国各个击破的机会。秦相吕不韦冷静分析后认为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于是吕不韦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无果而终。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当时列国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同时权臣势大,有自己的小九九,与国君的利益并不在一条船上。纵横家们就是利用这些均势与矛盾,靠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把各国的君主、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各国诸侯怕的不是纵横家们,而是他们背后所依仗的各种利害关系。纵横家们就如同狐假虎威的狐狸,只不过老虎还未足够强大,需要狐狸给自己造声势。而其他动物一方面惧怕老虎,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狐狸去影响老虎,以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面。于是狐狸的地位就水涨船高。当老虎足够强大,可以直接出手吃掉其他动物的时候,再狡猾的狐狸也无足轻重了。所以当秦国越来越强大,秦王通过法家把所有权力收归手中后。纵横家们所依仗列国均势和君臣矛盾都不存在了,动动嘴皮子就能左右列国的时代也就结束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梁...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
原创 大... 朱元璋称帝之后,他手下的一个臣子一直工作兢兢业业,并且长期穿着破旧的衣服。朱元璋还直夸这个人是个大清...
原创 北... 北洋政府虽然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政权,但是军阀们始终不忘民族大义,没有任何军阀割据自立,而北洋政府也因此...
原创 溥...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记得“关注”我呀!谢谢支持!??↑↑ 自夏朝开始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后,历经商...
原创 明... 封建社会一直对皇帝的姓名很忌讳,不能出现谐音字,不能出现相同字,如宋朝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他两个弟弟...
原创 华... 家族传奇:解密华主席后人的历史长河 序言:历史伟人背后的家庭传奇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政治巨人们...
原创 古... 诈伪是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诈欺、伪造现象,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对诈伪行为的处罚。秦汉时期,有关诈伪的...
原创 刘... 我们知道,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赵云忠肝义胆,一生为刘备四处征战,鞠躬尽瘁,先后参加了博望坡之战、长...
原创 商... 商鞅,被誉为是大秦帝国的奠基人,在商鞅的辅佐下,秦国从西域边陲的一个小国,变成了战国第一强国,商鞅正...
原创 李... 李世民英勇威武,一生都以强健的体魄赢得了赞誉。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他生命的巅峰时期,年仅51岁...
原创 《... 《问苍茫》之国民党成“乌合之众”皆因人性弱点 《问苍茫》第十八集,主要剧情是教员作为国民党宣传部长,...
原创 为... 英国,一个在外交上极其聪明的国家。 在过去的数百年里面,他们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
原创 清...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策,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政策从康熙时期开始实行,一直持续...
原创 司...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常有那些鲜为人知、却承载着深厚传奇的故事。而司马炽,作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五...
原创 宋... 前言 赵构让位之谜:一代明君的抉择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智慧?我们是否曾困惑过,赵构作为一代英明君主,...
原创 中... 中国历朝皇帝中,如果论科学素养,清朝的康熙皇帝或许是当之无愧的头名。他在天文、历法、数学、测绘、治河...
原创 为... 在很多电视剧当中,从商周《封神榜》,春秋战国的《大秦帝国》系列,《芈月传》,秦汉,唐朝,宋朝,元朝,...
原创 果... 深入历史的褶皱:731陈列馆的更多秘密 历史的深度挖掘 时光机车继续向前,我们将深入历史的更深层次...
原创 中... 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谋士,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为古代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这些杰出的谋士...
原创 大... 文︱王德恒 不过岳飞和其他的南宋将领还不太一样,从另一方面讲,岳飞对这场战争的目的有着更高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