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是君王临死前,为后世之君选择辅助大臣的重要时刻。如果人选得当,王朝就会继续繁荣,甚至后继之君有什么过失,托孤之臣都可以挽回局面。但如果所托非人,那就会直接断送王朝性命,所以此事可以说与立嗣一样重要。
魏蜀吴三国争霸,最终曹丕,刘备,孙权等人相继称帝,但随着情节发展,也都相继陨落。今天咱们就从原著视角,分析一下刘备,曹丕,孙权三人,谁的托孤最完美?为何说孙权的安排最失败?
刘备托孤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刘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不过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反对,刘备举国之兵,只带着老将黄忠便匆匆杀奔江东。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打到夷陵时,由于军士疲惫,所以依山傍林扎营四十余座修整军队。可江东牛人陆逊根本不给刘备喘息之机,当了多日缩头乌龟,见有机可乘于是全线出击,用火攻击败了来势汹汹的刘备。
刘备在曹操死后,自认为无敌于天下,谁知被一个毛头小子击败。最后“仅以身免”,收拢败军于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忧愤成疾,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急忙召丞相诸葛亮来白帝城嘱咐后世。
刘备作为益州的外来政权,一直采取重用荆州集团,团结东州集团,打压本土益州集团的策略。但此时情况危急,而东州集团人物如刘巴,法正都已故去。为了稳定形势,刘备一面将蜀汉大权交给了丞相诸葛亮,又提拔李严为副,总领内外军事。可以说,刘备将托孤对象锁定为诸葛亮,李严一文一武二人身上。
诸葛亮为主,自然地位崇高,被后主称之为相父,而李严也是备受重用,驻守白帝城防备东吴。但看似完美结局,却漏洞百出,因为益州本土人士,对北伐之事极为反感,如谯周,王连等人多次劝阻诸葛亮北伐,而身为托孤重臣的李严更是在北伐时掣肘,撒谎东吴来犯,以致诸葛亮错失良机。由此来看,刘备托孤选择的李严并不明智,但考虑到蜀国当时形势危急,动荡不安,由于人才匮乏,也算是刘备的无奈之选。
曹丕托孤
曹丕在公元220年称帝,曹丕与其父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称帝后,两次南征孙权,还有采纳司马懿的谋略,五路讨伐蜀国。但曹丕毕竟不是曹操,御驾亲征江东时大败而回。
到了公元226年,曹丕便一病不起,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三人入寝宫。最后征东大将军曹休也赶来问安。曹丕便指着曹睿:“卿等皆国家柱石之臣也,若能同心辅朕之子,朕死亦瞑目矣!”说罢而亡。于是曹真立曹睿为帝,大赦天下。
由此来看,曹丕托孤于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等四人。此四人中曹真,曹休为宗族大将,陈群,司马懿等为世家大族代表。其中又以曹真为主,所以这个托孤十分完美。
一者曹真,曹休可保曹睿没有皇权危急,毕竟宗族掌权,别的势力根本不敢折腾。再者陈群作为“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只要结好陈群,就等于拉拢了朝廷的大多数世家大族势力,再者司马懿谋略过人,是此后抵御诸葛亮的第一强人。所以说曹丕虽然在位时没什么功绩,但在托孤这件事上是极为用心的。
孙权托孤
孙权在公元229年称帝,虽然是最后一位称帝者,但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
孙权自登基以来,先立长子孙登为太子,但孙登早逝,于是又另立次子孙和为太子。由于孙和与鲁王孙霸,以及全公主不和,所以受人迫害,又被孙权废黜,忧惧而死。最后孙权只得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病逝前,江东人物多有故去,如张昭,诸葛瑾,陆逊等人早已病逝。此时政权都掌握在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之手。于是孙权托孤于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为何说孙权的托孤最失败呢?原因都出在诸葛恪身上。
诸葛恪为诸葛瑾长子,虽然年少时极为聪明,备受孙权器重。但孙权死后,诸葛恪变得极为自负,甚至连吴主孙亮看到他都有点害怕。可以说,诸葛恪凭借高压政策,虽然掌控了朝政,但却把自己摆在了江东的对立面。
司马师见孙权病逝,于是出兵攻打江东。诸葛恪重用老将丁奉取得“东兴大捷”,此时诸葛恪却没有趁机安定后方,而是选择了北伐,攻打魏国重镇新城。江东多以水战占优,到了陆战,大军死磕新城三个月都没拿下。反而中了新城守将张特的缓兵之计,再加上瘟疫流行,诸葛恪大败而回。
诸葛恪回到江东后,不但没有安抚人心,反而遮掩自己的失败。甚至诸葛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悚惧。又令心腹将张约、朱恩管御林军。以为牙爪。可以说诸葛恪将高压政策发挥到了极致。但这也不免让孙氏宗族所忌恨,最终在孙峻等人的策划下,诸葛恪被害。江东政权从此再被权臣把持,动乱不堪。
而诸葛瑾在世时,见诸葛恪多把聪明展现于外,曾说过:“此子非保家之主也!”果中其言。总体来看,诸葛恪还是忠心于吴主的,主要过于追求权力,又盲目北伐,致使遭人痛恨。
所以说,诸葛恪一没叔父诸葛亮的才干威望,又没平定天下的谋略,而被孙权独自立为托孤大臣,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当然孙权后期昏聩也是东吴后期动乱的重要原因!
您认为三国中谁的托孤最完美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