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有一句名言,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无能的将军,有的时候,也许指的是他的军事才能不行,而是指的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他们不顾国家大利,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即使害死三军将士,也在所不惜。
唐代被称为盛唐,有近八成的功劳,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
李二是一个激进型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疯狂的开疆扩土,在他驾崩那一年,唐朝国土达到了1000万平方公里。
李治继位以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青海地区,吐谷浑部族!
吐谷浑
西晋末年,鲜卑族首领
慕容吐谷浑
,带领族人迁徙到了西北地区,然后在当地建立吐谷浑政权。
慕容吐谷浑
,选择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算不得很高明。
他将自己的族人放在了
甘肃和青海一带
,一个群狼环伺的位置。
吐谷浑处在,中原、漠北、西域、青藏、印度的交通要道之上。如果能控制吐谷浑,那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李治其实对这个地方早就垂涎已久,只是缺少一个借口出兵。
唐军如果控制了吐谷浑,那对吐蕃来说,将是致命打击,所以吐蕃也盯着这块大肥肉。
李治的智慧
公元660年,吐蕃大相禄东赞,突然派兵突袭了吐谷浑边境。然后,吐谷浑的使者就到长安告了禄东赞一状。
禄东赞得知消息,马上派使者,指责吐谷浑诬陷,两方人吵个不停。
李治并没有理睬这件事,一直放任吐蕃进攻吐谷浑。
公元663年,事情发生了变化,吐谷浑的一个大臣叫素和贵,因为犯罪,私逃到了吐蕃,并将吐蕃国土防御情报,全部提供给了禄东赞。
禄东赞大喜,派兵就把吐谷浑给暴打一顿,然后侵占吐谷浑国土。
吐谷浑可汗
诺曷钵
,带着士兵和百姓,逃到了甘肃,并向李治求救。
李治非常无语,好好的计划被打乱了。
当时唐军正在远征高句丽,李治本来是打算灭了高句丽以后,在回头对付吐蕃,但是没想到
诺曷钵
,这个废物,连一个大臣都管不住。李治无奈,只好调兵回防甘肃。
占领吐谷浑后的吐蕃大相禄东赞,狂的没边,决定跟大唐掰掰手腕。
公元667年,禄东赞带领10万大军攻打凉州(甘肃),叫嚣活捉李治。之后,
苏定方
率领8000唐军翻越西藏高原,横扫禄东赞10万大军。
啃了一路沙子的
苏定方
,鼻子都气歪了,爆捶禄东赞10万大军后,追着吐蕃残军,一路杀进了拉萨。苏定方越想越气,一把火烧了布达拉宫。
吐蕃人心惊胆战,赶紧派使者求和。
公元668年,大唐灭国高句丽,薛仁贵出尽风头,和他同级别的将领
郭待封
,十分不服。
郭待封
,出生富贵,老爹是唐初名将郭孝恪。
他看不起薛仁贵这个住窑洞的没落贵族。
此时,李治终于可以腾出手,实行将青海收入囊中的计划了。
公元669年,李治下命,让吐谷浑族人搬到祁连山居住,大臣不能领会李治的意思,纷纷反对,说这样就让吐谷浑族人,暴露在吐蕃的攻击之下。李治没法子,只能作罢。
公元670年,吐蕃,突然进攻大唐西域,安西四镇十八州,李治派薛仁贵为主将,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进攻青海。
郭待封本来就不服薛仁贵,一路上就不停地和薛仁贵唱反调,只要是薛仁贵的意见,他毫无理由的全部反对。其实他压根就不想打赢这场战争,他想借此战争,灭一灭薛仁贵的锐气。
在行军过程中,郭待封甚至拉拢阿史那·道真一起反对薛仁贵。
薛仁贵无奈,多次向郭待封求和,希望上下团结一心。郭待封每次都假意答应,然后就置之不理。
大军行至大非川的时候,薛仁贵命令郭待封,在大非川建立防御工事,守卫辎重粮草。然后薛仁贵带兵直奔乌海。
郭待封气的要死,劳资是名将之后,你让我看大米?
于是他十分不爽,准备找机会,给薛仁贵使个绊子,最后让薛仁贵被吐蕃军杀了才好。
薛仁贵轻装简行,在河口大胜吐蕃大军,然后占领乌海城。眼看着就全军获胜了,这时候出了岔子。
战后,薛仁贵命令郭待封送粮草辎重到乌海城。郭待封接到命令后,慢慢悠悠的带着辎重往乌海城出发。
没想到半路上,遭遇吐蕃大军,这个所谓的名将之后,扔下士兵和辎重自己先跑了。
薛仁贵无奈,只好带兵从乌海城,撤回了大非川。吐蕃将领
论钦陵
,看准时机,率领40万大军,围困唐军于大非川。
大唐士兵在无险无粮的情况下,坚守数月,最后只好和吐蕃议和。
这一次战争,大唐丢了安西四镇十八州,和吐谷浑土地。大唐十万虎贲军,损失殆尽。受伤士兵不计可数。
李治气的暴跳如雷,直接将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撸的干干净净。
郭待封削职为民以后,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再也没有听说过此人。
这次战争失败,郭待封是个小人不假,但是薛仁贵绝对是付主要责任的,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将领,还留着他负责辎重粮草如此重要的任务,将所有士兵的生命交在一个小人手里。简直就是玩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