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发布了我的退位诏。一部分王公跑进了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本国租界。醇王在会议上不时一言不发,发布退位诏后,就回到家里抱孩子去了……”《我的前半生》溥仪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36年,皇太极在入关之前,改后金为大清,皇太极病逝后,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先后平定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之后又平定了三藩之乱,完成了统一。
在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清王朝从康雍乾三朝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又转而进入被列强欺压的晚清时期。慈禧执政时,清朝已经成为了即将沉入大海的巨轮,谁也无力去拯救了。
慈禧在去世之前,诏命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光绪皇帝的大统,因为溥仪年仅尚小,因此是有溥仪的生父载沣,还有隆裕太后代为执政的。
隆裕太后便是光绪皇帝的妻子,与此同时也是慈禧的亲侄女,对于慈禧而言隆裕太后不过是她手中的工具,用来监视光绪皇帝的。而隆裕太后便夹在两人的中间,艰难的度日。
慈禧去世后,隆裕太后以为自己能有翻身的时候了,可是很快辛亥革命的炮火打响,清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
不过考虑到影响,民国政府还是希望清室能主动退位,因此让袁世凯去与清室商量,只要能退位什么都好说。袁世凯两面周旋,一面向民国政府提出条件,让自己担任第一届大总统,一面与隆裕太后协商退位条件。
最后民国这边答应了袁世凯,只要清室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而隆裕太后的退位的主要条件是,清室皇帝的尊号不废并且继续在宫里生活,另外民国政府需每年补贴400万两银元,作为日常开销,袁世凯答应了。
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在养心殿举行了最后一次朝会,而主持朝会的人正是隆裕太后,一旁年仅6岁的溥仪也在身边。
御前太监早已经拟写好了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匆匆过目,之后眼眶开始泛红。,并渐渐从细声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哭诉皇亲国戚们寡恩薄义,弃“孤儿寡母”于不顾,只顾自己自己逃命还有保住钱财,好似一个被丈夫抛弃的怨妇一般。
更令隆裕太后感到心寒的是,最后一次朝会王公大臣们都不再下跪了,很多人都是一言不发的干站等待隆裕太后颁发退位诏书。
谁想隆裕太后越哭越来劲,嘴里还念叨着:“自己对不起祖宗”,见隆裕太后哭的如此惨烈,底下的一众大臣也不由跟着哭了起来,史载:“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无论隆裕太后怎么哭,也不可能把清朝给哭回来了。最终隆裕太后还是颁布了退位诏书,隆裕太后并非是演戏,她是真的伤心,乃至于颁布退位诏书不到一年悲愤交加病逝了。相比较于慈禧而言,隆裕太后无疑是一个更心系祖业的好太后,她没有对不起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