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善长死的冤吗?朱元璋诛杀李善长背后还有一个你想不到的答案
迪丽瓦拉
2025-07-20 18:03:42
0

有人问,朱元璋为什么非要杀李善长,毕竟李善长都七十多了,而且已经回家养老去了。

网上有人回答,司马懿射出的子弹正好打中了李善长的要害。这么说也对,但不能算全对。

因为朱元璋曾经有意图的放李善长一马。

李善长被杀的早十年,胡惟庸案爆发,以胡惟庸和李善长的私交关系来看,朱元璋如果有心,这时候杀李善长更加名正言顺。

但朱元璋还是饶过了李善长。

这就证明,朱元璋本来没有杀李善长的心思。因为导致李善长被杀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一个天象。

洪武23年,钦天监官员奏报,星象有变,有灾异,当折损大臣。朱元璋用这样的借口来杀李善长。这是连罪名都懒的再找。

据说朱元璋起杀心,是因为审判李存义,审出李善长知情不报的罪名。也就是胡惟庸准备拉拢李善长参加造反。

李善长说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从朱元璋发给李善长的负罪诏书看,有一句话很重要,

元勋国戚,知逆谋而不举,罪大恶极

最重要的不是后半句,而是前半句,元勋国戚。也就是说,李善长身为元勋大臣,并且还是皇帝的亲家。胳膊肘往外拐。

知道有人造反居然不举报。这是典型的背叛。站在朱元璋的立场可以这么想,因为朱元璋对李善长确实不错,身为文臣,抬举他为功臣第一,受封国公。

并且还把自己的长女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所有能刷功劳的好事都落不下李善长的儿子。如果李善长早死几年,没准也能获得死后追封王爵的哀荣。

所以遭到李善长这样的背叛,朱元璋气愤程度可想而知。

也有人说李善长是因为自恃元勋的身份嚣张跋扈,朱元璋病了,其他人都赶紧看望朱元璋,唯独李善长没事人一样,自己不来,连儿子也没派过来看一眼。这是对朱元璋极大的不尊重。

但这些还真不是非杀李善长不可的原因。

李善长至死的罪名只有一条,文武勾结。

我们看历史事件,李存义的供词还有一条,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胡惟庸通敌事件,李善长全部知晓。李善长给隐瞒了下来。

还有,李善长和汤和借300士卒修房子。最关键的是淮西大部分勋贵和李善长私交很深。胡惟庸案没有牵连李善长,是因为他确实没有参与谋反。

但后期证据的出现摆明,胡惟庸并不是单纯的文官集团谋逆,如李善长和延安候,平凉候一大批武将都有勾结。

结果很明显,朱元璋就是是因为李善长身为文臣却和武将勾结起了杀心。

事实上李善长可能还不至于做什么造反的大事,但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不会这么想。

在历史上我们一直定义朱元璋是农民起义的成功者。但朱元璋还真不是。

朱元璋的崛起有两个节点,第一是投靠郭子兴。拥有了以发小老乡为核心的武力团队。

但这期间,朱元璋的事业并没有多大起色,真正崛起是攻占和州得到了以李善长为代表的士绅集团投靠。

文武结合才构成了朱元璋体系的核心班底。李善长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江淮读书人阶层。李

善长本人就推荐了如刘伯温,叶升等一大帮文臣。李善长在江南的读书人眼里就是精神领袖

但创业时期,整个江淮集团的核心只能是朱元璋。诛杀李善长就是因为,李善长犯了大忌,,李善长有意无意的成了淮西集团有威望有潜力的领导者。

核心罪名就是李善长准备抛开朱元璋重新树立一个核心。虽然李善长没这么想,但朱元璋却不能不这么想。

我们要知道,明初开国元勋善终的都是谁,汤和,徐达,李文忠。汤和因为早早放弃军权回家养老,并且汤和在老家紧闭门户,谁也不见。

李善长借300兵本来事情不大,但汤和还是赶紧汇报给朱元璋。徐达更是如此,从不轻易参与其他功勋的聚会。

李文忠因为主动接好文人士子,被朱元璋斥责大骂,导致郁闷而死。被诛杀的功臣都有谁,后期被诛杀的蓝玉,常茂。冯胜,傅有德及其它每天聚会喝酒的勋贵大臣。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特征就是嚣张跋扈,私下结党。

也就是说结党这事就是朱元璋的忌讳。

李善长为什么胡惟庸一案没被牵连,因为李善长本身就是文人,文人没有兵权,造反的能力有限。加上李善长本身作为文官领袖,和其他文官走的近一些也无关紧要。但勾连武将,谁也保不了李善长。

因为李善长在江南士绅集团中的威望比朱元璋还要高,如果再结合有兵权的武将,就算朱元璋能压制,但并不代表继任的皇帝也有这样的能力。

司马懿能翻盘最大的原因就是阴养武士,起兵后迅速控制武库和城门。

也就是说文人本身不可怕,一旦涉及到武力,不管有心还是无意,李善长和淮西武将深度绑定就是大罪。站在朱元璋的立场,李善长这是在找死。

站在李善长的角度,这也并不算什么大错,因为李善长代表的文人士绅一直觉得,他们和朱元璋走到一起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这些文人士绅是因为在元朝的等级制度下满足不了他们的政治欲望。投靠朱元璋本身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权益,也就是效仿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他们眼里,武将只是一把刀,文人才是紧握这把刀的人。所以李善长觉得凭自己的功劳安排武将干点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朱元璋不这么想,以往创业时期的成功过程,决定了他不允许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朱元璋的想法就是不管文臣还是武将,各干各的活,最好不要有什么牵扯。

但这样的罪名是朱元璋是没办法说出口的,因为李善长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毕竟李善长并没有实质性的参加造反活动,并且在胡惟庸案之后十年,一直在凤阳老家安心养老。

以知谋逆而不举的罪名诛杀李善长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是后期有人给李善长鸣冤,而朱元璋沉默不言,并没有法办伸冤者的真正原因。

李善长或许死的确实有点冤枉,但朱元璋一旦得知李善长文武勾结,就是再有天大的冤枉,朱元璋也必须先杀了再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印... "他年若我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出开" ,这句出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名为《题菊花》的诗,看似是遗憾菊...
向外国人介绍苏轼比介绍杜甫更容...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 向外国人介绍苏轼比介绍杜甫更容易 艾朗诺与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交流。文...
原创 韦... 韦国清是一名优秀的革命将领,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工人才,在管理部队的时候,他也不忘关注战士们的自身发...
原创 唐... 唐朝的建立是李氏父子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李世民更是用自己生命换回来的江山,然而之后却是武则天将皇位夺取...
原创 她... 1906年,溥仪出生在醇亲王府,他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2年后光绪病重,为了给大清帝国续命,慈禧下令将...
原创 博... 在吉林省长春市,有一个很特殊的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伪满皇宫博物院”。从名称上来看我们就能知道,这是...
原创 圆... 圆明园烧毁后,专家们坚持修复,结果在遗址发现一个意外之喜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当时咸丰皇帝带...
原创 咸... 导言 古时候点评一位皇帝的作为,除了他当政期内的贡献外,还有一个关键的标准,便是生下男士子嗣的总数,...
原创 孙... 兴平五年,公元195年,20岁的孙策,仅仅拥有一支近千人的军事小队而已。 然而,5年后,26岁的孙策...
原创 关... 《周礼·春官宗伯·典瑞》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中秋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夕月即...
原创 这... 一朝失足后,已是百年身,历史就如同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一直奔涌向前不会回流。但是其中却暗藏汹涌的波涛...
原创 为... 今天是202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9周年的日子,网上各大平台纷纷喊出“勿忘国耻”的口号,可...
原创 三... 三国乱世,猛将辈出! 很多人都对三国武将的先后排名抱有不一样的看法,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排名便是“一吕二...
原创 西... 历史的风云起伏不断,每一个历史人物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多年之后的历史,但是那些人经历...
原创 郭... 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军阀混战的场景频频上演,倒戈叛变的情节屡见不鲜。然而,在1924年到1925年...
原创 靠... #历史开讲# 犹太人,欧罗巴人种,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
在三千年典籍中读懂中华文脉 展览现场。本文图片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 展览现场。 《山海经》。 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 ...
原创 以... 蚂蚁庄园2024年9月20日庄园小课堂知识问答的最新问题是以下哪件文物有“天下第一剑”之称?越王勾践...
南大“雪域寻音”团队 开展进藏... 今年7—8月,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师生组成的“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前往四川、重庆、陕西、贵州、浙江等...
原创 慈... 引言 清朝末年,在慈禧太后的一手操纵下,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早已摇摇欲坠。当时,老百姓早已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