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朱元璋为什么非要杀李善长,毕竟李善长都七十多了,而且已经回家养老去了。
网上有人回答,司马懿射出的子弹正好打中了李善长的要害。这么说也对,但不能算全对。
因为朱元璋曾经有意图的放李善长一马。
李善长被杀的早十年,胡惟庸案爆发,以胡惟庸和李善长的私交关系来看,朱元璋如果有心,这时候杀李善长更加名正言顺。
但朱元璋还是饶过了李善长。
这就证明,朱元璋本来没有杀李善长的心思。因为导致李善长被杀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一个天象。
洪武23年,钦天监官员奏报,星象有变,有灾异,当折损大臣。朱元璋用这样的借口来杀李善长。这是连罪名都懒的再找。
据说朱元璋起杀心,是因为审判李存义,审出李善长知情不报的罪名。也就是胡惟庸准备拉拢李善长参加造反。
李善长说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从朱元璋发给李善长的负罪诏书看,有一句话很重要,
元勋国戚,知逆谋而不举,罪大恶极
。
最重要的不是后半句,而是前半句,元勋国戚。也就是说,李善长身为元勋大臣,并且还是皇帝的亲家。胳膊肘往外拐。
知道有人造反居然不举报。这是典型的背叛。站在朱元璋的立场可以这么想,因为朱元璋对李善长确实不错,身为文臣,抬举他为功臣第一,受封国公。
并且还把自己的长女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所有能刷功劳的好事都落不下李善长的儿子。如果李善长早死几年,没准也能获得死后追封王爵的哀荣。
所以遭到李善长这样的背叛,朱元璋气愤程度可想而知。
也有人说李善长是因为自恃元勋的身份嚣张跋扈,朱元璋病了,其他人都赶紧看望朱元璋,唯独李善长没事人一样,自己不来,连儿子也没派过来看一眼。这是对朱元璋极大的不尊重。
但这些还真不是非杀李善长不可的原因。
李善长至死的罪名只有一条,文武勾结。
我们看历史事件,李存义的供词还有一条,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胡惟庸通敌事件,李善长全部知晓。李善长给隐瞒了下来。
还有,李善长和汤和借300士卒修房子。最关键的是淮西大部分勋贵和李善长私交很深。胡惟庸案没有牵连李善长,是因为他确实没有参与谋反。
但后期证据的出现摆明,胡惟庸并不是单纯的文官集团谋逆,如李善长和延安候,平凉候一大批武将都有勾结。
结果很明显,朱元璋就是是因为李善长身为文臣却和武将勾结起了杀心。
事实上李善长可能还不至于做什么造反的大事,但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不会这么想。
在历史上我们一直定义朱元璋是农民起义的成功者。但朱元璋还真不是。
朱元璋的崛起有两个节点,第一是投靠郭子兴。拥有了以发小老乡为核心的武力团队。
但这期间,朱元璋的事业并没有多大起色,真正崛起是攻占和州得到了以李善长为代表的士绅集团投靠。
文武结合才构成了朱元璋体系的核心班底。李善长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江淮读书人阶层。李
善长本人就推荐了如刘伯温,叶升等一大帮文臣。李善长在江南的读书人眼里就是精神领袖
但创业时期,整个江淮集团的核心只能是朱元璋。诛杀李善长就是因为,李善长犯了大忌,,李善长有意无意的成了淮西集团有威望有潜力的领导者。
核心罪名就是李善长准备抛开朱元璋重新树立一个核心。虽然李善长没这么想,但朱元璋却不能不这么想。
我们要知道,明初开国元勋善终的都是谁,汤和,徐达,李文忠。汤和因为早早放弃军权回家养老,并且汤和在老家紧闭门户,谁也不见。
李善长借300兵本来事情不大,但汤和还是赶紧汇报给朱元璋。徐达更是如此,从不轻易参与其他功勋的聚会。
李文忠因为主动接好文人士子,被朱元璋斥责大骂,导致郁闷而死。被诛杀的功臣都有谁,后期被诛杀的蓝玉,常茂。冯胜,傅有德及其它每天聚会喝酒的勋贵大臣。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特征就是嚣张跋扈,私下结党。
也就是说结党这事就是朱元璋的忌讳。
李善长为什么胡惟庸一案没被牵连,因为李善长本身就是文人,文人没有兵权,造反的能力有限。加上李善长本身作为文官领袖,和其他文官走的近一些也无关紧要。但勾连武将,谁也保不了李善长。
因为李善长在江南士绅集团中的威望比朱元璋还要高,如果再结合有兵权的武将,就算朱元璋能压制,但并不代表继任的皇帝也有这样的能力。
司马懿能翻盘最大的原因就是阴养武士,起兵后迅速控制武库和城门。
也就是说文人本身不可怕,一旦涉及到武力,不管有心还是无意,李善长和淮西武将深度绑定就是大罪。站在朱元璋的立场,李善长这是在找死。
站在李善长的角度,这也并不算什么大错,因为李善长代表的文人士绅一直觉得,他们和朱元璋走到一起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这些文人士绅是因为在元朝的等级制度下满足不了他们的政治欲望。投靠朱元璋本身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权益,也就是效仿宋朝,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他们眼里,武将只是一把刀,文人才是紧握这把刀的人。所以李善长觉得凭自己的功劳安排武将干点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朱元璋不这么想,以往创业时期的成功过程,决定了他不允许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朱元璋的想法就是不管文臣还是武将,各干各的活,最好不要有什么牵扯。
但这样的罪名是朱元璋是没办法说出口的,因为李善长并没有明显的证据。毕竟李善长并没有实质性的参加造反活动,并且在胡惟庸案之后十年,一直在凤阳老家安心养老。
以知谋逆而不举的罪名诛杀李善长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是后期有人给李善长鸣冤,而朱元璋沉默不言,并没有法办伸冤者的真正原因。
李善长或许死的确实有点冤枉,但朱元璋一旦得知李善长文武勾结,就是再有天大的冤枉,朱元璋也必须先杀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