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藩王朱聿健:被爷爷关16年,被皇帝囚7年,称帝1年被射杀
迪丽瓦拉
2025-07-20 18:32:26
0

文|

面包飞满天

编辑|

面包飞满天

南明隆武帝

朱聿键

,这应该是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了。

原本身为藩王的他本应过着锦衣玉食,生活无忧的生活,但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使他历经坎坷,甚至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牢里度过的生涯几乎占了他生命的大半时间,而他享受到的自由时光也才仅仅八年。

朱聿健的一生虽然坎坷,但却也意外的传奇。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明朝藩王的传奇人生,探寻他的故事。

囚禁生涯

朱聿键的一生可谓坎坷曲折,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壮色彩,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他生于南阳唐王府,生于帝王之家在普通人看来是极为幸运的,但命运对他似乎格外残酷。

在仅仅12岁的年纪,朱聿键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磨难。

他的祖父唐王朱硕熿受小妾的怂恿,厌弃了正妻儿子朱器墭这一嫡系,想要另立小妾所生的儿子为世子。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硕熿将朱器墭父子囚禁在了承奉司,遭受非人的虐待和饥饿折磨,企图活活将他们饿死。

幸运的是,一位叫张书堂的小官因受过朱器墭的恩惠,冒险给他们偷偷送食物,使父子勉强存活了16年。

尽管有善心守卫暗中资助,但朱聿键在这16年的黑暗牢狱生涯中,必定遭受了无尽的折磨与创伤,这必将深深地影响着他后来的人生观和性格。

就在朱聿键挣扎求存时,命运又向他开了一个玩笑。

朱硕熿的另一个儿子朱器塽毒杀了朱器墭,想彻底剥夺他的世袭权欲取而代之,出于谨慎,朱硕熿听从谏言,没有废黜朱聿键的世孙身份。

于是,在祖父去世后,朱聿键接掌了唐王的爵位,封地依旧在南阳。

如获重生的朱聿键怀着一腔热血,希望为明朝出一份力,他大力扶植人才,兴办学术,直言进谏朝政。

然而,这股锐气很快就再次惹祸上身。

1636年,清军入关,京城陷于被围之危,朱聿键招兵买马,亲自率领千人北上勤王,但崇祯帝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触犯了明朝祖训。

朱聿键不但被革去王爵,更是遭到囚禁,被幽禁在安徽凤阳的皇家监狱中长达8年。

在狱中,朱聿键几乎遭受了生不如死的虐待,狱卒以他为傀儡,予求予扰,一度他险些被活活折磨致死,幸得当地巡抚路振飞临时注意到这一暴行,才得以死里逃生。

可以说,这段牢狱之灾是朱聿键一生中最黑暗、最绝望的日子。

就在朱聿键备受磨难之时,明朝的覆灭却已经指日可待。

1644年,李自成兵陷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南明王朝随即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释放了朱聿键,虽获自由,但这位经历了数次囚禁的明朝遗老已是身心交瘁。

1645年,南明朝野将士纷纷归附于他,在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的簇拥下,朱聿键最终于福建登基称帝,国号隆武。

由此,这位饱经狱囚折磨、几近穷途末路的王爷,竟然意外的登上了帝王之位。

可惜,当时朝局已所剩无几,隆武帝的努力最终无法扭转大明的覆亡趋势。

朱聿键一生经历了两次牢狱之灾,无论身陷囹圄或暂时获得自由,他都没有放弃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中,他专心苦读,涵养气节,磨砺意志,为日后报国复兴做好了充分准备。

虽然最终没能杀出重围,但朱聿键对民族大义的矢志不渝,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却折射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力量。

皇帝生涯

1647年,

朱聿键

继位,改元隆武,以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登基后,朱聿键封赏了一批拥戴他的有功人员,以表彰他们在动荡时期对他忠诚的支持。

其中,靖虏伯郑鸿逵和南安伯郑芝龙这两位将领因在关键时刻提供了军事援助而受到特别嘉奖,朱聿键对他们的勇敢和坚定给予了高度认可,分别赐予他们更显赫的封号与丰厚的奖赏。

他也没有忘记那些在幕后默默支持他的文臣,如黄道周、苏观生和张肯堂等人,他们被任命为朝廷中的关键职位,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

朱聿键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拔官员时非常注重他们的品德和能力,他坚信,只有贤能之人才能帮助国家恢复秩序,实现繁荣昌盛。

他不仅提拔了那些在他身边的新臣,还遥授了一批曾在南明朝廷任职的旧臣,如何吾驺和蒋德璟等人为大学士。

这些人在前朝就已经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和深厚的学识,朱聿键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封赏和任命的过程中,朱聿键始终保持着公正和审慎的态度,力求做到赏罚分明,用人唯贤。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更多的忠臣良将为国家效力,共同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

朱聿键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皇帝",早在做藩王时,他就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一心想重振大明气象。

弘光覆灭后,他将中兴明朝定为奋斗目标,誓要"

一统旧疆未复,即是孤负祖负民

"。

他反对清朝统治,同时也反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体现了明确的斗争方向。

为了实现中兴大业,朱聿键不仅亲自出征,在个人生活作风上也力求节俭,尽量减轻民累。他发布诏令,表明“断不与寇盗并立于天壤”的坚定决心。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朱聿键依然坚持亲征,希望以此激励士气,挽回颓势。

他削减宫廷开支,禁止不必要的奢侈浪费,甚至将自己的日常用度降至最低,以示与百姓共患难的决心。

他极力推行惠民政策,试图通过改善民众的生活来赢得他们的支持,他曾下令减免赋税,救济灾荒,并鼓励农业生产,以期恢复国家的经济基础。

但这些努力并未得到预期的成效,因为当时的大局已难以逆转。

尽管朱聿键勤勉治国,力图振兴明朝,但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他的努力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清军的强大攻势使得隆武政权逐渐失去控制,最终在清军压境下土崩瓦解。

朱聿键为解军心涣散之忧,只得亲自率军出战,然而在前线遭遇背叛,大势已去。

在馀下的部队四分五裂的情况下,他突围至汀州,仍与敌人奋战不懈,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成仁。

南明自弘光以来,内乱频生,且面对强大的清军进攻。

能人所剩无几,朱聿键的牺牲无疑是雪上加霜,作为一代明君,他理想抱负高远,勋业卓著,然而大势所趋,终究难逃厄运。

使他的功业未能全面铸就,实为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

尽管朱聿键的抗争最终以悲剧收场,但他的不屈不挠和雄心壮志,仍然为明亡后汉民族的抗争增添了英勇的一笔。

笔者说

明朝末年,唐王朱聿键被拥立为帝,成为南明政权的领袖之一,这一历史时刻的背后,却是南明抗清力量的分裂和内耗,使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南明政权更加岌岌可危。

对于朱聿键个人来说,他的命运却在此刻达到了顶峰,作为藩王世家的一员,他的登基无疑是家族的荣耀,尽管这个皇位是在乱世中被军阀们操纵而得到的,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谁又能预料到未来的走向呢?

尽管最终未能救亡大明,但他的悲壮一生无疑昭示了明朝覆亡的戏剧性和残酷性,成为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佳话。

朱聿键的传奇人生,折射出小人物在大时代洪流中挣扎的艰辛与悲凉,为后人提供了一段可资反思的史海遐迹。

信息来源

《明史》

《南明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印... "他年若我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出开" ,这句出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名为《题菊花》的诗,看似是遗憾菊...
向外国人介绍苏轼比介绍杜甫更容... 美国汉学家艾朗诺: 向外国人介绍苏轼比介绍杜甫更容易 艾朗诺与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交流。文...
原创 韦... 韦国清是一名优秀的革命将领,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工人才,在管理部队的时候,他也不忘关注战士们的自身发...
原创 唐... 唐朝的建立是李氏父子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李世民更是用自己生命换回来的江山,然而之后却是武则天将皇位夺取...
原创 她... 1906年,溥仪出生在醇亲王府,他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2年后光绪病重,为了给大清帝国续命,慈禧下令将...
原创 博... 在吉林省长春市,有一个很特殊的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伪满皇宫博物院”。从名称上来看我们就能知道,这是...
原创 圆... 圆明园烧毁后,专家们坚持修复,结果在遗址发现一个意外之喜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当时咸丰皇帝带...
原创 咸... 导言 古时候点评一位皇帝的作为,除了他当政期内的贡献外,还有一个关键的标准,便是生下男士子嗣的总数,...
原创 孙... 兴平五年,公元195年,20岁的孙策,仅仅拥有一支近千人的军事小队而已。 然而,5年后,26岁的孙策...
原创 关... 《周礼·春官宗伯·典瑞》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中秋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夕月即...
原创 这... 一朝失足后,已是百年身,历史就如同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一直奔涌向前不会回流。但是其中却暗藏汹涌的波涛...
原创 为... 今天是202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9周年的日子,网上各大平台纷纷喊出“勿忘国耻”的口号,可...
原创 三... 三国乱世,猛将辈出! 很多人都对三国武将的先后排名抱有不一样的看法,最广为人知的一种排名便是“一吕二...
原创 西... 历史的风云起伏不断,每一个历史人物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多年之后的历史,但是那些人经历...
原创 郭... 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军阀混战的场景频频上演,倒戈叛变的情节屡见不鲜。然而,在1924年到1925年...
原创 靠... #历史开讲# 犹太人,欧罗巴人种,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
在三千年典籍中读懂中华文脉 展览现场。本文图片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 展览现场。 《山海经》。 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 ...
原创 以... 蚂蚁庄园2024年9月20日庄园小课堂知识问答的最新问题是以下哪件文物有“天下第一剑”之称?越王勾践...
南大“雪域寻音”团队 开展进藏... 今年7—8月,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师生组成的“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前往四川、重庆、陕西、贵州、浙江等...
原创 慈... 引言 清朝末年,在慈禧太后的一手操纵下,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早已摇摇欲坠。当时,老百姓早已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