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片枯叶:权力与道德夹缝中的司马光,为何最终成了孤独的行者?
迪丽瓦拉
2025-07-20 19:03:06
0

引言:

"我就是在狂风中翻滚的一片枯叶"——司马光(译自《司马光文集.与侄贴》)

出山

宋神宗元丰七年十一月,历经十五年宵衣旰食、皓首穷经,司马光终于修成了煌煌354卷的《资治通鉴》。

他的名字,自此和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这些大家并列,成为中国史学天空中璀璨星辰之一。

司马光像

这一年,他六十六岁。

按照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说法,这时他已是"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精力尽于此书",唯一的愿望,就是皇帝能在清闲时分,"时赐省览","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司马光文集》)

资治通鉴

然而,时代并没有给他安然老去的机会:五个月之后,也就是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赵顼驾崩,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

这时的赵煦,只是个九岁的小孩子,皇室的大权,都着落在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手中。

与她锐利、激进、富有野心的儿子不同,太皇太后高氏在政治上是个彻底的"保守主义者",宋神宗和王安石所遗留下的成果,在她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需要不惜代价地予以改正。

宋神宗

但是,作为一个深宫妇人,在没有羽翼的情况下,她无法与变法派相抗衡。因此,在她掌握权力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组建一个能够在外廷彻底贯彻自己意图的臣僚集团,而这个集团的领导者,毫无疑问——属于司马光。

于是,暌违十五年后,司马光先任陈州知州,随即又官拜门下侍郎(副宰相),再次进入了北宋帝国的权利中枢。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条宰辅之路,未来会变得那样艰难。

破题专家

在八股文中,"破题"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要在那些不知所云的题目中找到发挥空间,科举之路就至少成功了一半。

作为北宋诗人,司马光自然没写过八股文,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破题"的专家——

关于司马光其人其事,流传最广的,当属"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在小学课本中,我们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们遇事要沉着冷静、思路多元,然而,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说明了司马光很重要的两个特质:

他很清楚事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为了解决主要矛盾,他能找到最直接的办法。

打破那口大缸六十年后,司马光的面前,又出现了一口名为"王安石新政"的大缸,他要做的,就是将它彻底粉碎。

然而,这口大缸远比想象中坚硬:虽然新政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已经驾崩,王安石也已闲居江宁多年,缠绵病榻。

但朝中上下,支持变法的官员仍然为数众多,特别是执掌政事、军务的两大重臣:尚书左仆射(宰相)蔡确、知枢密院事的章惇都是最为强硬的变法派,压得司马光动弹不得。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司马光当时的处境:

由于政见不和,章惇和司马光之间的关系历来不睦。司马光复出之后,章惇总是对司马光冷嘲热讽,使得司马光很没有面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光请章惇的好友苏轼前去斡旋。苏轼劝说章惇:"三国时期的许靖名不副实,让刘备看不起,法正劝说刘备:'若不尊重许靖,传扬开去,天下那些不了解许靖的人只会说我们不重贤人',连许靖这种人都不可随意轻慢,何况名重天下的司马光呢?"

跳槽达人——许靖

章惇赞成苏轼的意见,之后,司马光的日子才好过了一点。(《宋史.苏轼传》)

在这段对话中,苏轼和章惇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将司马光看做一个偶像、一个吉祥物、一个安抚保守派官僚的象征......然而,司马光想要的绝不止如此。

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光对于千年之间各类权谋斗争手段无比熟稔,事实上,在他进入重返朝政之前,他的"破题之路"已经开始布局。

神宗皇帝驾崩后,太皇太后高氏下旨,向司马光咨询今后的施政方向,而司马光却避开了变法的话题,转而上了一道《乞开言路札子》。

表面上看来,这道札子再平常不过。但在当时的朝廷中,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味。

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者,王安石在压制保守派时一贯不遗余力,这种党同伐异的作风随着变法深入开始无原则地扩大开来,无数附庸在"变法"大旗之下,想要捞取更多个人利益的官僚们开始捕风捉影。

从保守派官员的一言一行中罗织罪名,逐渐形成了一种针对不同言论的"恐怖主义"——元丰二年爆发的"乌台诗案"便是最好佐证。

乌台诗案对苏轼和保守派而言 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在中国的历史中,士大夫们向来喜欢针砭时弊,王安石以及变法派的做法,无异将自己放在了大多数士大夫的对立面。

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在失去皇权的庇护之后,瞬间会变得不堪一击。

司马光的这道札子,正是瞄准了这一点:当太皇太后代表宋哲宗接受了这一建议后,原先那些因言获罪的保守派官员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到朝廷当中,成为反对新法的马前卒、急先锋。

更妙的是,"广开言路、纳谏如流"一贯被视为皇帝的美德之一,变法派们纵然能够看穿司马光的用意,也绝不可能大张旗鼓地提出反对意见,只能一边表示同意,一边咬牙切齿,私下痛骂这只蛰伏在洛阳的老狐狸。

这就是"阳谋"。这就是水平。

影视中的司马光

这道札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短短数月之内,继司马光之后,吕公著、苏轼、苏辙等一大批保守派官员纷纷回归朝廷之中,朝政的天平逐渐倒向了保守派一方。

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司马光接连上书,称王安石新法"病民伤国",要求"更张新法"。在他的带动下,一众保守派官员也纷纷赤膊上阵,以笔墨为武器,向新法发动了致命一击。

在保守派官员的猛攻之下,保甲法、均税法、免役法、青苗法......数月之内,新法体系土崩瓦解,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终于走向了末路。

不称职的"权相"

得知新法被全面废止后,王安石忧愤成疾,于元佑元年四月郁郁而终。

这时,已经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当朝宰相的司马光却做了一件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的事——他向朝廷建议,追封王安石为太傅,给予其极高的哀荣。

王安石像

对于王安石这位昔时好友兼多年政敌的去世,司马光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但是,他对王安石厚加抚恤,绝不单单出于"物伤其类"的情感表达,而是有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后世史家眼中,对于司马光推翻王安石新法一事,看法无限趋于两极:赞美者将其看做挽狂澜于既倒的功臣,批判者则斥其为断送北宋中兴的首恶......

然而,有一点却是两方公认的,即司马光反对变法,纯粹出于一片公心,绝非阴暗狭隘的携私报复。

司马光很清楚,保守派里并不都是光风霁月的高尚君子,变法派中也不都是急功近利的奸妄小人,要真正恢复他心目中的清明之治,必然需要一个多种意见并存的宽松政治氛围。

因此,在他最后的岁月里,司马光要剪除的不仅仅是一项项新法,还有缠绕在北宋这颗大树上最致命的一束藤蔓——党争。

事实上,在他复出之初,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变法派表达过善意:他不仅承认蔡确、章惇等人扶立新帝的功劳("宰臣蔡确等启迪神宗皇帝建立储贰......宜迁一官"《司马光文集.辞转官第二札子》)。

而且当保守派们纷纷弹劾蔡确等人时,他也曾试图制止过这些攻击("(刘)挚元祐初任言责,(蔡)确仍在相位,与王岩叟(对蔡确)排击不已,司马光深不以为然。时傅尧俞为秘书监,温公(司马光)即属令谏(刘)挚止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

不仅如此,司马光对于身边的保守派官员们,也刻意保持着距离——吕公著与他同为保守派魁首,又同在相位,但司马光除了与其保持公务往来之外,从未在私下进行交流。

范纯仁是他多年好友,但当其建议重开"青苗法"以筹措军费时,司马光却直斥其为"奸邪";更特立独行的是,司马光在家中贴了一张"客位榜",明确表示,在家不谈公事!

范纯仁画像

司马光的这些行为,都充分说明,他想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守正公允、不偏不倚、不图私利、不立私党的"道德模范",并希望用这种榜样力量,感召变法派与保守派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地共同为国效力。

看到这里,恐怕读者诸君都会不约而同地做出评论——很傻很天真。

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党争"都是必备的戏码之一:汉朝有"党锢之祸",唐朝有"牛李党争"、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打的不可开交、尸横遍野......

这其中既关乎权力的争夺,也牵涉利益的分配,更包含不同立场的对峙,这些矛盾几乎无法调和,更不可能靠着树立一个道德标杆便能够消弭。

东林党人的诞生地

于是,司马光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他官居一品,却对朝政缺乏影响力;他在道德上无可指摘,却没有官员相信他。

他努力团结所有人,却被所有人抛弃......在他的最后岁月里,保守派变本加厉地攻击变法派,甚至将矛头对准了司马光自己,讥刺他"虽有忧国之志,但才不逮心",甚至提议另换宰相人选。

无比信任和支持他的太皇太后高氏,也慢慢地对他产生了怀疑;更可怕的是,新法被废除后,他却拿不出更有效的手段来富国安民,北宋在积贫积弱的下坡路上越滑越远。

本文的第一句话,正是司马光在面对这种困境时的无奈长叹。

风中枯叶 司马光的心境写照

作为一个病入膏肓的朝代,北宋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权臣,这个人可以是周公旦,也可以是张居正,甚至可以是曹操、是刘裕、是曾国藩......这个人必须敢于抛弃所有,只要是为了这个国家。

不幸的是,这些要求,司马光完全做不到。

作为一个以"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自矜的士大夫,自幼熟读的四书五经、道德文章,既成就了他的盛名,也束缚了他的灵魂——他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官,但永远成为不了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这不仅是司马光的悲哀,也是北宋的悲哀。

结语:

元祐元年,九月初一,六十八岁的司马光溘然而逝,死前呓语,都是未完成的国事。

朝廷追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京城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前来哭吊,如同自己的亲人去世。

八年后,变法派重新崛起,北宋党争再次掀起了高潮,宋哲宗褫夺司马光谥号,屡次追贬官位。蔡京得势时,又将其列为奸党,刻在碑上昭告天下。

明代时,司马光被称为"先儒司马子"。

康熙年间,司马光名列历代功臣之一,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参考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司马光文集》

《朱子语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她... 良妃,她是清朝历史上首个出身内管领(包衣组织,管理皇室、王公的世仆)而得封妃位的后妃。 当然,皇室奴...
原创 《... 我对于嬴政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嬴政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并且他在一统天下之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浇筑...
原创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经历了四百多位皇帝,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每一次的起义,大...
原创 库... 库页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1860年沙皇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逼迫清政府割让该岛。1905...
原创 一... 1949年11月,第二野战军顺势发起进军川黔的作战。国民党大军一路之上兵败如山倒,事实上随着渡江战役...
原创 他... 文/花开无田 公元前233年,秦国牢狱里,韩非拿起面前的一杯鸩酒一饮而尽,至此这个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原创 日...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是天皇曾经发过一个毒誓,...
朱元璋的下葬过程究竟有多恐怖?... 提起朱元璋,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开创明朝、推翻元朝暴政的传奇一生。然而,关于朱元璋的下葬过程,却...
原创 大... 锦衣卫,这个在中国历史上难以磨灭的国家机器,曾经一度成为大明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锦衣卫曾经凶名赫赫,...
原创 唐... 我们都知道,“驸马”是皇帝的女婿,有权有地位。能成为皇帝的女婿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很多男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原创 宋... 宋代殿阁制度虽然是沿袭前朝制度,但是在对其的发展在宋代才到达巅峰,职能上,对文学高选之士等文臣授予相...
原创 张... 刘备的儿子阿斗能够顺利继承大业,可以说完全得益于赵云,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四次逃亡,均将自己的妻儿...
原创 亮... 导语:亮剑:万人的独立团,攻打801个鬼子的平安县,阵亡多少士兵? 《亮剑》能让这么多人记住,肯定是...
原创 燕... 燕国,战国七雄之一。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在东周的存在感并不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燕国位于战国最...
原创 她... 元朝末年,统治者残暴腐朽,整个社会都无比黑暗,老百姓民不聊生,为了能活下去他们背井离乡乞讨,只能吃树...
原创 许... 陈海松:从勤务兵到红军政委的传奇之路 在红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有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但其中有一位...
原创 她...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存在这种观念的女孩子:自己再多的努力也不如嫁入豪门。似乎这就是一条捷径,不论感情如...
原创 圆... 清朝末年,朝廷昏庸腐朽,国家羸弱,西方列强便趁机侵略我们国家,先是英法联军后来是八国联军,先后攻陷北...
原创 “... 一张清朝末年的照片,揭开上古神兽神秘面纱,麒麟到底是什么生物?世界上是否真实存在,神兽麒麟在我们国家...
原创 中... 在河南省,有这样一座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占地达160000平方米,有38个乔家大院那么大,被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