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月,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师生组成的“雪域寻音”实践团队前往四川、重庆、陕西、贵州、浙江等地,展开对1951—1978年进藏援藏干部口述历史访谈。团队共采访老干部57位,搜集采访音视频超3800分钟,整理文字资料52万字,是“学术戍边”“科研育人”的创新性尝试,也是响应党和国家深入开展“四史”研究,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对弘扬“老西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自1950年初以来,一批批进藏援藏干部,带着党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造福各族群众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在解放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培育并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为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展现西藏建设和民族团结的巨大成果,保存珍贵历史记忆,在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指导下和西藏自治区社科联“进藏援藏口述史及相关研究(1951—1978)”的支持下,“雪域寻音”实践团队于今夏广泛开展对1951-1978年间各个地区、各个行业进藏、援藏干部的口述史料采集工作。
7月下旬开始,在新中国史研究院院长张生教授、助理研究员何鑫老师和辅导员王恩惠老师的指导下,团队23名学生共进行了49场访谈,访谈对象共57位。受访者中年龄最大的为1929年出生,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十八军老战士王晓骥奶奶,年龄最小的也有66岁。其中,90岁以上老干部有7人,80岁以上的有36人,最早进军的十八军老战士5人。
团队的工作是对这一段历史口述回忆的抢救性采集,对西藏当代历史资料的一次补充,也是对“老西藏精神”的一次生动弘扬。
目前,该团队已对搜集的口述采访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形成录音逐字稿40万字,整理完成的口述自传稿12万字,音视频资料共680GB。接下来,团队还将继续推进采访和整理工作,建设完善“进藏援藏口述历史资料库”并推出相关成果,为推动西藏当代史研究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尽一份力。通讯员 杨惠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