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背后的主谋,是心狠手辣的吕后,还是有容乃大的刘邦?
迪丽瓦拉
2024-11-01 10:39:29
0

原标题:韩信之死背后的主谋,是心狠手辣的吕后,还是有容乃大的刘邦?

在历史上,韩信是个投机主义者!

他先随项梁,后投项羽,再归刘邦,一生都在追逐功名利禄。所以,其死因在其自身,念头起于刘邦,执行者却是吕雉!

韩信扭曲的“价值观”是身亡的肇因

众所皆知,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而后他就去投奔项梁,此时张良的也在项梁阵营。公元前208年,项梁因为自大而被章邯率秦军围攻,力战而死。

没了项梁这个靠山,韩信只好跟着项梁的侄子项羽,可张良却投奔了刘邦。韩信跟随项羽是随波逐流,张良投奔刘邦是主动迎合,这也注定了两人未来的不同命运。

直到公元206年,在项羽这颗“大号夜明珠”的照耀下,一直不被重用的“萤火虫”韩信终于离开了楚军,去投奔被项羽逼入蜀地的刘邦。

在经历了一番周折后,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才让他声名鹊起,得到重用!

此后两年内,韩信虽然在汉军中为翘楚之才,但仍抵不过霸王项羽,两次大败而归。但是,打不过擅长“闪电战”的项羽,不代表其他人能抗衡韩信的“集团化作战”!韩信一路大军横推,先后灭掉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并在汉军主力陷于荥阳的时候膨胀到要挟刘邦封他“齐王”!

不出名之前到处流浪,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钻营;有了功劳就开始索要好处、显名扬威,这样的人如何能称得起坦荡君子?这样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如何不是扭曲?

刘邦要杀韩信的三大理由

刘邦这个人并不大度,从他“饮酒讽刺老爹刘太公偏心”可见一斑。

可是,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听得进话,能容人,关键是别人有道理在先。所以说,刘邦的价值观还是挺正的!

既然一个人的价值观正,他就不可能对“韩信坐视荥阳之困”不记恨,不可能对“韩信窝藏宿敌钟离昧”不怀疑,不可能对“韩信夸耀功高劳苦”不心存芥蒂!

如果说前两个理由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挡箭牌,但第三个理由就真真是韩信自己作死了!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被刘邦夺了兵权、降为侯爵的韩信自认功高劳苦,应该和樊哙等列。他路过樊哙家门时,被樊哙摆了一道,反露出得志张狂的本性!

如果说樊哙没受刘邦的指示,估计连太史公都不信,所以,司马迁又记下了韩信更张狂的一面。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唉......估计太史公写这段话的时候都忍不住要捂脸:你一个小员工,居然在老板面前说他不如你,不是作死是什么?

所以,对刘邦来说,韩信的见死不救、私藏国贼、功高盖主,就是三道催命符!

对韩信下手的为何是吕雉?

吕雉比刘邦小了15岁,在她嫁到刘家后,才发现刘邦这个破落汉居然还跟一个姓曹的寡妇勾勾搭搭。吕雉心中虽怒,表面却没有像其他女人一样吃醋,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刘邦造反过程中吕雉又两次被抓,代刘邦受罪,却从没有怨言。

这样的女人,哪怕是再小心眼的男人,谁能不惭愧?

所以,日后哪怕是刘邦多次被人追杀得逃亡千里,也再没丢下她!

吕雉不仅宽容和善解人意,执政能力也很强,最妙的是吕氏的家族势力弱,这是刘邦信任她的根本原因!

所以,当陈豨造反的消息传来,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菜园子又要被野猪拱了,刘邦骑上马就心急火燎地去了!

可是,他走的时候没有带萧何,也没有带张良,更没带樊哙等大将!

萧何引荐的韩信,和韩信关系最好;张良和韩信以前就是一个阵营,而且两人都是兵法大家,友谊也很铁!可是,兵权不在他们俩手上,樊哙又是吕后的妹夫。

可想而知,刘邦是打算一石三鸟,看看自己走后这“汉初三杰”是不是真如他们承诺的那样忠心耿耿......刘邦没看错,萧何没胆子,张良没野心,只有韩信天真地造反了!

杀功臣,对历代皇帝来说都是抹不去的污点,可对女人来说,就没有这个心理障碍!

真正杀韩信的是刘邦

韩信被吕后所杀,刘邦是又高兴又怜惜,当他听说蒯通给韩信出过造反的计谋,顿时大怒,就派人把蒯通抓了起来!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乃诏齐捕蒯通。

太史公的这段记载大有内涵,因为,这是判断是谁主使杀害韩信的证据!

按史书记载,是吕后派人杀的韩信,同时得知了蒯通曾劝韩信早点动手。连韩信这样功高劳苦的大将,吕后都敢不请示刘邦就杀了,为何就杀不了一个小小的谋士呢?

如果韩信被杀真的是吕后主使,刘邦又为何不爱惜羽毛去抓一个小小的谋士呢?

所以,杀韩信的真正主谋是不愿污了名声的刘邦,吕后只是刀手!

狡兔死,走狗烹,自古功臣多命舛,江山代代起鸿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50年,新中刚成不久,全国各地的人文风貌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一组1950年的老照片带你看当时的人与...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清朝是关外游牧民族政权而来。其统治者爱新觉罗氏与绝大多数...
原创 慈... 说到晚清,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慈禧太后。这个站在权力之巅的女人,几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连光绪皇...
原创 世... 古代东亚长时间存在一种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朵奇葩,朝贡体系的核心逻辑为一统天下...
原创 还... 清朝帝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生活是否真...
重大历史事件对《易经》的影响:...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
【福运榕城】福州这个公交站,曾... 在福州仓山 有个公交站名叫跑马场 跑马场真的有马吗? 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 都会产生这样的...
“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在港展出 “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近日在港举行开幕礼,展出“南海一号”远洋商船出土文物及...
原创 古... 拥兵自重,在古代社会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汉末的军阀混战、唐朝的安史之乱、...
原创 为... 封建社会对女性群体素来不够友好,甚至女性群体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被常年困于后宅之中无法施展才华,...
为什么封建王朝末期,皇帝不做“...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悖论。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不论是亡于豪强兼并的两汉,还是亡于农民起义的隋唐和大明,...
原创 秦... 其实纵观历史,秦国扫六合不是咱们的始皇帝(嬴政)一个人的功劳。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华夏,消灭山东诸国,...
原创 诸...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看到这句诗,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诸葛亮摇晃着羽扇,言笑晏晏间指点江...
原创 美... 点赞、关注、转发分享,接收新鲜有趣的历史故事!谢谢支持! 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的形成和文化传承,也记录...
原创 孙...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都的选...
原创 溥... “一入宫门深似海”,古人都认为一旦女子进入皇宫,就很难再离开,许多宫女都会惨死深宫,即便是侥幸活下来...
原创 藩...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盛世拦腰折断,一棵参天大树被一场长...
原创 清... 人们都说想要改变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榆木脑袋的人,能把你气死,那要是想要改变一个从根子里都已经腐朽到不...
原创 熬... 三足鼎立,最后却是司马家得了江山。为什么是司马家?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尽管他年轻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原创 为... 看过古装剧的人,想必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人们通常将说此话的人称之为更夫。更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