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玄奘”可能有时会让人有一个反应的顿挫,但是要是说“唐僧”的话,就不会那么陌生了。古往今来在国人心中,唐僧可以算是国人心中国民度最高的一位了。
毕竟从小时候《西游记》动画片,到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再到读书时课标要求的名著读物《西游记》,里面唯一能够在真正的历史里找到原型,也就只有唐僧——那个来自于东土大唐的玄奘法师了。
现实中的玄奘法师身边,没有小说里那个会七十二变、能够腾云驾雾做到随身保护他的孙悟空,也没有背着钉耙的老猪,更没有任劳任怨专职挑夫的沙悟净。
有的只是小说里白龙马的原型--那些在路上帮助玄奘一路西行的交通工具,有时是一根借力的拐杖,有时是枣红马,有时是骆驼。
曾经的偷渡客,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玄奘也原本生活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里,但是父母早逝,让十岁的他选择出家,而或许也是佛缘深重,十三岁时玄奘正是剃度出家,二十岁的玄奘受具足戒,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僧人。
但是,年轻的玄奘徜徉于佛学中无法自拨,深陷于经典中的他,发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的许多无法解释的矛盾。
而玄奘也因此寻找各位长者,但是都没有得到解惑,所以他决定踏上他自己的西行之路,只是第一次他的请求未被朝廷允许。
玄奘并没有放弃他西行的想法,终于在玄奘二十七岁的时候,贞观三年的长安发生了旱灾,连年的旱灾迫使许多灾民不得不出城乞讨去,这一次玄奘混在灾民中,以偷渡的方式开始他的西行之路。
玄奘西行四年,与贞观七年到达了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开始了他进一步的深造,不久后玄奘以他惊人的学习能力,在这个佛教界的迪拜塔中,也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圣僧。
但是有句古语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骨子里还是华夏儿女的玄奘,尤其是在经历过西行之后,更加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再次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将印度的周边的十国进行了游历。
玄奘在看过如此多的世间人情百态,再加上他深厚的知识基础,一代佛学大师就这样诞生了。在那烂陀那样的地方也成为了万众敬仰的圣僧。
但是,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的是要“落叶归根”,玄奘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那烂陀倍受尊敬的日子,再一次踏上了返回东土大唐的行程。
十七年后,玄奘再一次站在了长安城的城门外,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偷渡者的身份了,他是被皇帝诏令接见的佛学大师。玄奘带回来了许多佛学的真正教义学说,为我国的佛教发展起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用。
光环之下的大师,恶疾缠身、身心俱疲
但是,佛学大师的光环并不是那么好戴的,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回国后的的玄奘,一边收到寺庙僧人求学、讲经这些他最喜欢也最热爱的事业邀请,一边也收到了类似于为皇子祈福,为官员撑门面的一些人情世故。
虽然说,玄奘是位得道高僧,本应该淡忘红尘的,但是玄奘出去时是以偷渡者的身份离开的,然后有这么光明正大地回来了。
这其实是对统治者权威的一种挑衅,但是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没有治玄奘的罪,反而将其封为“御弟”,肯定了他的思想与他西行的成果。
所以,玄奘为了能够让他带回来的佛经更广泛地被接受,只能不断地将时间与精力分出来给到这滚滚红尘中来。这当然会招致许多人的嫉妒与白眼,被排挤或许也是唐太宗想看到的一种场面。
如果作为一位上位者,对于这样一位得道高僧,在看到这位高僧拥有如此高的拥护度后,依旧不加任何干涉地,任由你不断将你的思想发扬光大,不断被更多的百姓接受、学习、并逐渐成为信仰的话。
那么皇帝的权威又将由谁来保障,这件事可能就难说了。毕竟在李世民开城门将玄奘迎回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万民朝圣的景象了,如果再任由玄奘,不断地将佛法普及到百姓当中,那么很快朝廷的统治就会受到威胁。
皇帝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不管是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唐高宗李治,都变相的对玄奘进行了捧杀与另类的幽禁措施。
所以,玄奘终究是因为上位者的戒备心,成为了“我不杀伯牙,伯牙却因我而死”的牺牲品。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玄奘想要专心研修佛法,但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皇帝以各种理由来打搅的原因了。
但是,玄奘之所以被称为传奇,不仅止于他“宁可西行而死,不肯东行而生”的毅力,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在面对上位者的不断捧杀与各种红尘世俗的骚扰下。
十九年间,依然能够泰然处之,并且恰到好处的将自己想要完成的事办好。在这表面风光,实际上暗藏玄机的十九年间,玄奘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强大毅力进行着经书的翻译与各种事物的处理。
他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万卷的佛经;同时还应皇帝的要求,由弟子执笔完成了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记》的撰写,以及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老子》、《大乘起信论》翻译成了梵文,传往了印度。
十九年孜孜不倦地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钻研。终于在公元664年,玄奘翻译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几句经卷后。
放下了手中的《大宝积经》的经卷,对弟子们说手中经卷的内容同已经翻译完成的《大般若经》相仿,而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没有能力将它完成了。
终为大乘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得生”成佛
至此,玄奘终于停下了他翻译经书的脚步,而此时的他,早已恶病缠身,旧疾复发,身心俱疲,他自己也在为他的圆寂做着最后的一些事情那就是--自在往生。
不久后,身处于玉华寺的玄奘与弟子交流时,弟子说昨夜睡梦中梦到了一座巨大的佛塔倒塌,玄奘说那是
浮图
崩塌之意,那是他将要灭谢的征兆。
一天后,玄奘在他自己的屋后走动时在跨过一条小水沟时不慎跌倒,从此玄奘再也没有离开过他自己的禅房。在弥留之际,玄奘口中呢喃“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后来或许是玄奘自身修为颇深,病情得到了一定的稳定期,他用这段时间似乎为他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将已经翻译的经卷造册做成目录,将没有来得及翻译的剩余五百八十二部经卷也进行了统计。
佛教有这么一种说法:修行有成者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圆寂时没有痛苦。所以玄奘在自己最后清醒的时候,叫来了玉华寺中一位叫宋法智的塑像师,为他在玉华寺的嘉寿殿中筑起了一座菩提像。
在这座佛像前玄奘留下来他在人世间最后一段话:“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此后他接连在佛像前诵经十天有余后,其弟子问玄奘:“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玄奘答:“得生”。此后玄奘就没有了鼻息,终年六十二岁圆寂于玉华寺中。
玄奘最终得到了他的往生,也将他的遗愿得到了实现。就像他的遗愿一样,他的修为不是为了他一人而修的,他修的这一切功德,都愿意把它们回报给在这世间仍活着的所有人。
而他的功德不仅惠泽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更惠泽到了无数后代,无数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