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达)曹廷杰是清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爱国学者,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对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历史、地理、古迹、社会经济作全面调查的第一人,他在东北史地研究上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正式取得权柄
经过东北边疆的多年现场实践后,曹廷杰愈加坚信招垦实边、兴办矿务进而发展东北边疆地区的经济,是促进东北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早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曹廷杰考察俄境归来后,他即在条陈中提出于吉、江两省“分界屯垦以实边御夷”和开采金矿的建议,指出:“有矿之处不惟利足以实边储,抑力足以御外侮”。
曹廷杰画像
光绪二十二年(1896),曹廷杰大力发展东北经济的思想终于获得实践的机会,黑龙江将军恩泽奏调曹廷杰试办呼兰木植山货税务,命其为木税总局总理。47岁的候补知府曹廷杰总算完成了从文人谋士向地方大员的华丽转身。
在总办税务期间,曹廷杰接受了兼查呼兰属境矿务的任务,属下万福上报在都鲁河东沟采出“金线”正头后,他即草拟了《都鲁河金矿办矿章程》十一条和《续议办矿章程》七条。
曹廷杰精心撰写的《都鲁河金矿办矿章程》确属上乘之作,吉林垦矿总局见《章程》如获至宝,当即下令珲春属境矿务公司仿照该章程,建立健全下辖金矿的抽收、拟办、存案等相关管理。
黑龙江将军恩泽认为曹廷杰所拟章程“均属周妥”,遂奏报“拟暂由荒价款中借动银二万两,发交曹廷杰领讫,至于不敷银两,仅准其就地招募商股三万两,作速开办”。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四该奏折得以旨准后,都鲁河金矿筹建被列入重要日程。曹廷杰于四月十五日卸木税局任,专事矿务。
艰苦卓绝创伟业
都鲁河金矿创办伊始,即遭遇巨大坎坷。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日,从呼兰启程的运粮船队至三姓的上月牙滩时,其中一艘粮船遭到土匪的洗劫,还被“绑去员司夫役三人,勒赎银3700余两”,曹廷杰无奈地承担了所有损失。
都鲁河地图
七月初船队到达三姓后,汛期的松花江水倒灌入都鲁河流域,开矿的人员和物资无法转运到厂。从三姓到都鲁河七百里,荒无人烟更无道路,洪水过后只“见平甸皆哈汤泥淖,山林皆枯木朽株,举足维艰。”为了能够按期生产,曹廷杰身先士卒带领兵勇员司等数十人,自行探路进沟。历尽千辛万苦,八月十三日抵厂,八月十七日按期开局。
都鲁河金矿经办过程中,更是历尽磨难几近夭折。
金矿成立不足月余突生变故,哗变兵勇以缉盗之名闯入金矿,见人便开枪,捣毁窝棚、洗劫开矿资金,曹廷杰亦险遭枪杀,把头矿丁们闻风丧胆逃散大半。经过曹廷杰锲而不舍地努力坚持,时间截止到十一月二十六日,矿丁已招收到1800余人,眼见复工在望。
没成想麻烦也接踵而来,因通往金矿的道路未辟,粮货难以运输,购粮地距厂一二百里不等,岭峻林密,每矿丁一名,负粮六十斤,往返需五六日,途中要吃掉四分之一粮食,导致金矿生产入不敷出。因“粮荒”金矿无奈地暂时歇业。
光绪二十四年的春天如期来临,粮食已经运到了金矿,这一年都鲁河矿又碰到“招工难”的窘境,以前的把头、矿丁,或去了观音山金矿或过界进入俄矿,无一人到厂。
金矿前两年的入不敷出,继续生产困难重重,曹廷杰全力支撑,苦心经营。
金砂
光绪二十五年正月,都鲁河西沟采出一新苗,囿于资金短缺,开采无望。不甘于失败的曹廷杰四处奔波筹措资金,终于同三姓商家商定开设益和公司,引进大额资金本银一万二千两,买粮食货物运入沟中,使西沟金苗得以开采,厂务渐有起色。
在都鲁河“附近俄界金厂林立”,该金矿要求严、收入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把头、矿丁纷纷“逐利”而去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的曹廷杰笃定要舍“利”留人,力主变通旧章,不取四六官金,收金砂一两,即给银二十两,并不待上司批准,即“饬员司私告把头”照此办理,“把头、矿丁踊跃欢欣,誓不再走”。命运多舛的金矿经营形势正在日益好转。
俄乱与都鲁河
在曹廷杰主持经营都鲁河金矿期间,相继成立了都东沟、都南川和都西沟三个分厂,至光绪二十六年六月所收金砂数量高达六千余两。据黑龙江将军萨保奏称:曹廷杰自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开局起,至二十六年七月底止,试办未满三年,总的核算下来收入大于支出,整个金矿盈利白银14305两。经过曹廷杰呕心沥血的精心管理,缓慢成长中的金矿已见成效,“将来获利,不在漠河、观音山之下”。
只是好景不长。伴随“庚子之役”的突如其来,一群俄国强盗占据了金矿,都鲁河金矿日益兴旺之势戛然而止,曹廷杰等人被迫仓促撤离,其三年的苦心经营遂付之东流。
中国萝北
俄乱虽致都鲁河金矿前功尽弃,然而,曹廷杰笃定开矿兴利、抵御外侮的信念,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勘查、建立、经营和发展都鲁河金矿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筚路蓝缕创办金矿的曹廷杰,在都鲁河大地留下了近代文明的火种,数年后,以燎原之势在都鲁河四周开天辟地生生不息,今黑龙江省萝北县波澜壮阔的建城设治蓝图由梦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