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平定三番,康熙崛起之战
前言
有的人一出生就是站在山顶上的,他们有能力改变江河日月,有能力推波助澜,更是伸手就能够触摸到天空的人。
▲康熙
起因
康熙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准备撤蕃,结果触碰藩镇利益,导致藩镇大乱。
▲葛尔丹
结果
康熙为了能够震慑葛尔丹,于是把平定三番的事情告诉了葛尔丹,用来警告葛尔丹。
▲百科x混知:图解三藩之乱
始末
1.
康熙的坚定
清朝虽然在我们眼中就是腐败无能,导致国家被列强欺凌多年的懦弱朝廷,但是清朝前期还是十分强大的。
康熙皇帝可谓是清朝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帝
,他年幼登基,却不被操纵成傀儡皇帝,
而且还能够打败大臣鳌拜
,赢得朝廷人心和政权。
▲鳌拜
在康熙在位的时候,除却大臣的心怀不轨,在远方还有三番的威胁,
其中就有平西王吴三桂
,
属他对清朝威胁最大
。
但是康熙还是决定要撤蕃,结果这一结果惹怒了吴三桂,于是很快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消息就传到京城。
对于这样的结果,大臣索额图上书表示,为了安抚吴三桂,应该把主张撤蕃的官员都杀了,兴许就能稳住局面。
结果索额图的话让朝廷不少官员都觉得害怕,
不过康熙并没有认同
,
他认为撤蕃是自己执意要撤的
,现在因为吴三桂势力大,就开始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这不是一个皇帝的作风。
在康熙的坚持下,
这场撤蕃持续了八年之久
。
▲吴三桂
2.
发动兵变
康熙对于吴三桂的叛乱,只有一种想法,就是打。而第一步就应该调兵,为此康熙选择了八旗驻扎在湖北进行防御,随后又在山东、陕西等地域调兵。
本来调兵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和平叛,
结果康熙还是选择错了人
,他派过去的大臣名叫莫洛,当时清朝都是满人,汉人比较受到歧视,
而莫洛也是满人
,为此等到莫洛来到陕西的时候,仗着自己的身份和血脉,
在陕西作威作福
。
职责提督王辅臣只会隔岸观火,不敢出兵,甚至污蔑王辅臣会投降吴三桂。无辜受到职责的王辅臣自然不满意,看着莫洛在自己的地盘上为非作歹,最后王辅臣发动兵变,杀害了莫洛。
王辅臣杀害莫洛以后
,还是很担心自己的安危,
于是他决定投降吴三桂
。王辅臣的这次投降,把局势瞬间扭转了,导致清朝的处于下风。
而这个时候吴三桂也趁机和清朝议和,请求康熙和他化江而治,但是康熙并没有答应,他铲除藩王是很有决心的。
▲吴应熊
为了展示自己的决心,
康熙把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杀害
,结果彻底激怒了吴三桂。不过康熙并不害怕,这个时候的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安抚王辅臣,不然清朝的局势彻底变成被动的了。
幸好王辅臣的儿子还在京城,于是康熙告诉他,对于莫洛的死,是康熙识人不清,所以他并不准备追究王辅臣的责任。
为了能够彻底安抚王辅臣,康熙还专门派人去图海前去劝降,因为图海对于王辅臣还是有提拔的恩情所在。
经过康熙这样的多面劝降
,
王辅臣最终还是回归清朝
,于是局势再一次发生改变。
▲三藩之乱局势图
3.
平定叛乱
经过王辅臣的事情,康熙发现怀柔的政策可比强硬的手段好很多,于是康熙决定再一次用温柔的手段对付耿精忠,他可是三番之一。
为了安抚耿精忠
,康熙告诉耿精忠,他没必要跟着吴三桂反叛,虽然是削藩,但是他依旧可以镇守福建地区。
等到耿精忠接到消息以后,也是在犹豫之中,
不过耿精忠并不知道的是
,
他的部下徐文焕已经背地里投降清朝
。
▲耿精忠
所以面对清朝的进攻时,自己部下牵制住耿精忠,导致耿精忠最终被困在城中,不得已的投靠清朝。
耿精忠打败以后,接下来就是平南王尚之信,和其他藩王不同,尚之信反叛时间短,而且他长期受到吴三桂的压迫,曾经的吴三桂在尚之信的地盘为所欲为,
导致尚之信成为吴三桂的附庸
。
在听说王辅臣和耿精忠投降以后,都没有受到责罚,于是尚之信马上派人联络康熙,准备投降。
三番之中就剩下吴三桂一个
,现如今大多数都已经归顺朝廷,为此吴三桂也是孤立无援,
在战争时期吴三桂病逝
,
全权由他的儿子接任
,结果屡战屡败。
公元1681年,三藩之乱最终平定。
▲王辅臣(?—1681年)
小结
三番之乱被平定以后,大大增强了清朝的威望,并且有利于清朝国家的统一。
【参考资料】
1.《吴三桂传》
2.《清史稿》
3.《三番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