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诸葛亮,一位睿智有远见的人就出现在众人的脑海中,众人佩服他的智慧果敢,也敬畏他的所作所为,他可以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为什么一直对他毕恭毕敬,口口声声叫他相父的人在他死后直接抄了他的家,之后还勃然大怒,难道是在诸葛亮的家中发现了什么不能告人的秘密么?难道身为一国丞相的诸葛亮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和诸多人一样以权谋私了?
刘备死后,刘禅刘阿斗就名正言顺的当上了皇上,但是蜀汉真正的“皇帝”真正的掌舵人,正是诸葛亮,诸葛孔明先生,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来,就能看出来,诸葛亮完全以自己是一个太上皇的态度来对刘禅进行教诲,将各个职位都为刘禅安排妥当。
不难看出,一切的一切都是诸葛亮安排好然后交给刘禅怎样去做,简而言之,刘禅就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没有实权,但是,当时的刘禅已经年过20是一位成年的皇帝了,虽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但是从他投降之后的反应也能看出来他也是有大智慧的。
他身为一位皇帝,看着大权旁落,这个人又对自己严格要求指手画脚,总是在谈论这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这让后主刘禅怎么想?但凡是个人都会有逆反心理,只是因为刘禅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与诸葛亮,所以就忍耐了下来,终日吃喝玩乐,做众人眼中的阿斗。
其次就是因为诸葛亮对他的软禁,是的诸葛亮对刘禅是很严格的,刘禅在称帝之后就没有出过皇宫,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玩心也是相当重的,在诸葛亮死后,他第一次出宫去了都江堰,还被世人说的是玩物丧志,这他心中怎么能舒服。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刘禅没有能力去亲政,按照传统的托孤的规矩,这国家的政权迟早是要交回给皇帝的,但是已经成年之后的刘禅还是没有能力作为一位真正的皇帝来执政,反观诸葛亮这位托孤大臣,他的作用应该是辅政,而不是亲政。
就是这么一位大臣,他讲匡扶蜀汉为己任,竭尽自己所有去为国家做贡献,但是仍旧有很多人觉得诸葛亮北伐,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事情,本来就很弱的蜀国,没事还想去打强国魏国,这不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吗?他们这么想也只是因为他没有长远的眼光。
若是人人都能理解,那么人人都是诸葛亮了,诸葛亮抱着将蜀国的利益最大化为根本而出发,魏蜀吴三国之中,当时夷陵之战吴国和魏国已经结成了盟友的关系,但是久而久之二国之间也是出现了嫌隙,诸葛亮知道这个时候是和吴国讲和的最好时机。
趁着两国之间打的火热,蜀汉就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大力发展蜀国经济,多次北伐,阻挠魏国的发展,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在于司马懿的对抗各种求胜心切,多次的刺激让他内心崩溃,脆弱到了极点,最终积劳成疾。
诸葛亮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表,但是他为了刘禅的江山呕心沥血,换来的是刘禅的长舒一口气,刘禅的相父去世了之后他是忧虑的,忧虑这蜀汉没有了诸葛亮,之后的所有事情必定要亲力亲为
他也是开心的,开心的是自己终于能掌握国家大权,堂堂正正的坐上这皇帝,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由诸葛亮代表蜀国去谈判,之后也再也没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这二者哪个更多一点看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诸葛亮去世之后,就有人上赶着拍刘禅的马屁,知道刘禅心中本就对诸葛亮不满,所以就上演了一出诸葛亮以权谋私,贪污了巨额财产,但是诸葛亮在死前的表内,说自己只有桑树三百颗,薄田15顷,刘禅自然也是听了小人的谗言。
想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可谓是位高权重,大权在握,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还是如此清贫?再加上他确实有报复诸葛亮这么多年对他“欺压”的心理,所以还是下令让人彻查诸葛亮的家中,但是当他彻底搜查之后,发现还当真就只有他说的那点东西。
这让刘禅大为震撼,关于刘禅彻查之后,看到诸葛亮家中一贫如洗而大怒的说法是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比较肤浅的,他恨自己就这样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不相信陪伴自己长大,向父亲一样对自己纯纯教诲的诸葛丞相,他恨自己的猜忌多疑枉费了二人的感情。
第二点则是有一丝阴谋论的味道,在刘禅彻查诸葛亮之后,认为自己这样平白无故的彻查一位刚刚辞世的丞相,并且诸葛孔明先生在百姓心中的口碑极好,但是这次什么也没有搜刮出来,这样直接离开,莫不是要背上一个千古骂名。
即使是百姓也知道刘禅是无能的,怎么能和诸葛先生相比,再让他死不安宁,那刘禅的口碑就直接臭了啊,所以他就佯装生气,让众人误以为他们所相信的诸葛先生也是一位爱财之人,利用自己的职务,坐着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这样对刘禅的敌意才会降到最低。
刘禅这个人并没有三国志中的那般愚钝,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是需要诸葛亮去辅助的,三国志毕竟是小说,带给了很多人误解,刘禅是渴望政权的,以至于他在诸葛亮死后就直接废了丞相这个职务,他害怕再有人跟他抢夺权利。
诸葛亮确实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但是他的做法有失妥当,急于求成,想要将这个阿斗扶起来,直接让刘禅心中充满了不满,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还是要抄他的家,看看究竟是否如此,结果只是让他自己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