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晋上任时,山海关外至辽河700里,已全部被明军放弃。努力哈赤也因兵力不足,不敢分兵久驻,得广宁之后便很快撤兵。
所以,自广宁以西,诸如大小凌河、锦州、宁远、中前、中后等城,便很快成为双方的军事缓冲地带,双方的侦察和游击兵不时出没,互有斩杀。
与此同时,山海关也成为明朝最关键的一道防线。于是,明朝廷也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山海关,并紧急征调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精锐兵马集结于此。
自天启二年(1622年)到天启五年(1625年),3年时间,就使山海关兵力达11.7万人,马匹5.9万余匹。论兵力总数已超过后金的总兵人数,其军事物资之雄厚,更是后金所不能比。
可以说,只有人员匹配恰当,防卫山海关已不成任何问题。
但是,新任经略王在晋不懂军事。喜欢夸夸其谈,不过纸上谈兵。他提出“拒奴(后金)抚虏,堵隘防关”的方针,并被当时还任大学士、兵部管事的孙承宗合盘否定,关于这一点,在前面已重点讲过,在此不在重复。
孙承宗否定王在晋作战布署的同时,却对袁崇焕(当时任宁前兵备佥事)守宁远的战略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任职仅半年多的王在晋被免去经略一职,由孙承宗自请出任辽东经略。
孙承宗一到任,便重新调整军事部署,重用袁崇焕,并共同布置了一条以宁远为重点,与锦州、山海关连成一体的防御体系,史称“宁锦防线”。
此时,宁远城内外早已是废墟一片。形成“宁锦防线”的重要一步,便是迅速修复被后金破坏的宁远各城,派兵驻守,并召回离散的辽东汉民返回故居,重建家园。
宁远城完工时间是天启四年(1624年)。在袁崇焕的设计下,城墙高3丈2尺,雉高6尺,址广3丈。顶部为2丈4尺。到完工,城内居住兵民也很快达到了5万余家。至此,起自山海关、中经宁远,至锦州,共400里的”宁锦防线“也最终形成。
或者说,如果此时努尔哈赤发兵来犯,相信在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全力配合下,他也只有大败而归,且捞不到任何好处。
只可惜,由于孙承宗为人正派、居官清廉,拒绝投靠阉党,终被魏忠贤排挤出朝廷。与此同时,魏忠贤启用同党高弟任辽东经略。
这个高弟本是投机和胆小怯懦之人,因担心出关打仗,上任不久,便下令撤除宁锦防线。他的这一举措,也同样遭到袁崇焕的强烈反对,且大义凛然道:“我是宁前道,在此当官,就死在这里,我坚决不撤!”
高弟一见,也不去管他,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诸城防御。刚刚定居下来的百姓又被驱赶回山海关。唯有袁崇焕驻守在宁远城,在关外辽西一线孑然仅存。
也就在孙承宗辞职回老家的两个多月后,努尔哈赤也统率六万大军,乘机直奔宁远而来。
应该说,努尔哈赤工于计谋,善用间谍,对明朝内部机密无不了如指掌,所以,他选择这个时机用兵,也绝不是偶然,自是有备而来,且根本没把袁崇焕放在眼里。
可是,令他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袁崇焕,也让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也让后金国几年不敢再犯明朝。
所以说,如果辽东之地一直由孙承宗与袁崇焕共同来防御,就不知明朝要晚亡多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