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解放军第31军91师奉命进军福建,目标是解放福建全省。在此期间,有一位名叫姜庆肇的新华社记者随军参访,记录下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在当时闽北山区,土匪多如牛毛。当解放军大举进军福建时,这些土匪大部分闻风而逃,小部分出逃无门,就摇身一变,谎称是游击队,趁机浑水摸鱼,继续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这天,解放军第91师273团3营接到群众报告:石陂街镇(在今浦城县南)上出现了一股打着游击队旗号的土匪,背地里干了很多坏事,请求部队去抓捕他们。
为了消灭匪患、保护人民群众,3营8连奉命进驻石陂街镇。
他们借召开群众大会之机,缴了这股假游击队的枪,不过仍有少数匪徒漏网了。
山东籍的副班长陈金庭奉连长的命令,带领一个战斗小组进入镇内搜索残匪。
战士们经过一座院落时,只见一名中年汉子手持砍柴刀,慌慌张张地一闪而过。
陈金庭认为此人行踪可疑,立刻紧追上去,大喝一声:“你是谁?在这里干什么?”
那个中年汉子并不理会,陈金庭心中越发怀疑,便厉声断喝道:“快把刀放下,举起手来不要动!”
那人似乎听不懂陈金庭的话,陈金庭虽然连喊了好几遍,他却始终没有照做,而是手持砍刀走了过来。
陈金庭心想:此人不但不放下武器,反而迎面走来?这一定是土匪准备袭击我们!
图片来自网络
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地开了两枪,把这名中年男子当场打死了。
没想到这两枪却惹出了大麻烦——事后,死者的家属哭着找到8连连部,说被解放军打死的并非土匪,而是一个贫苦农民。
连长大惊,连忙派人去核实情况,没想到陈金庭打死的果然是当地贫民,镇上的老百姓也纷纷作证。
也就是说,战士陈金庭误杀群众,证据确凿!连长无法处理这件事,只能层层上报到师部。
师部考虑到这件事严重违犯了军纪,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组成临时军事法庭,作出了对陈金庭处以死刑的最终判决。
判决通知下达给连队后,8连的干部们再一次去探望即将永别的战友陈金庭,问他还有什么话要留下。
图片来自网络
陈金庭说:“我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还是一个党(员),没有执行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重违犯了军纪,理应受到严厉处分。我心甘情愿接受这样的处分,来挽回部队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声誉!”
他说完了这番话,还让指导员帮忙把他身上的最后一元纸币拿出来,请他代为缴纳最后一次党费。
公审大会这一天,方圆数十里的上万名群众都闻讯赶来参加。
91师副政委丁钊(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以军事法庭的名义宣读了对陈金庭的判决书。
按照惯例,对于陈金庭在犯罪之前的经历也应给予客观评述。当丁钊宣读出来时,台下的群众这才了解到,陈金庭其实是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他出生于山东胶东地区一个贫农家庭,在“土改”中才得以翻身,后来自愿报名参军。
图片来自网络
陈金庭在部队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曾多次在战斗中英勇负伤并荣立战功。
当参加公审大会的群众听到这些情况时,一开始是窃窃私语,然后议论纷纷,最后有不少群众实在无法保持沉默了,突然向台上喊道:“这是个好战士啊!不要判他死刑啊!”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高喊:“不要判他死刑、不要杀他!”上万名群众的呼声汇集在一起,响彻整个会场上空!
面对这种情况,丁钊也无法再继续宣读判决书了。
一名老者忽然从人群中站了起来,一边流泪一边快步走到台前,对主持大会的丁钊等人连连作揖,语气非常恳切地说道:“各位大军领导啊,我是本镇的医生,在这里谨代表镇上的乡亲,恳求大军不要杀陈金庭!”
图片来自网络
丁钊还没来得及答话,老者又说道:“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战士是来解救我们老百姓的,杀人决非本意!”
“他是好人,不该杀,让他戴罪立功吧……”台下的群众也纷纷向台上的部队首长们请愿。
这时候,死者的母亲也在旁人的搀扶下走上台,她一边抹眼泪一边说道:“我知道,这个解放军战士不是故意打死我儿子的。解放军是仁义之师,跟红军一样爱护老百姓。不能因为我儿子的死,再让一个解放军战士也白白死掉!”
随后,死者的母亲颤颤巍巍跪了下来,恳求台上的审判长、审判员们饶陈金庭一命,并表示愿意收他做干儿子,让他再为部队杀敌立功。
这令人感动的场面引发了全体参会群众的共鸣,很多人纷纷落泪称赞,会场上随之爆发出响彻云霄的掌声和口号声。
图片来自网络
滔滔民意岂可违!台上的审判长、审判员们还有众多解放军官兵们都被一幕深深震撼了,他们深刻体会到民心的力量、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军民鱼水之情!陈金庭本人更是泪如泉涌!
一场原本无比严肃的公审大会就这样变成了群情振奋的军民誓师大会。
在这场大会结束后,军事法庭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对陈金庭一案重新做出判决:免除陈金庭死刑,让他回到部队戴罪立功。
对于死者家属的生活,部队也给予了妥善的安排。
在此后解放福建的战斗中,陈金庭又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始终铭记着自己重获新生的感人时刻,一生保持着舍己为国、舍身为民的奉献精神。
【注】:本文所述的陈金庭一案绝非胡编乱造,而是真人真事,如1998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追击》一书就对此事作了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