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集团之下,派系林立,大派系下又有小派系,各派系之间既相互合作又彼此竞争,情况非常复杂。
嫡系下的派系
老蒋的嫡系,主要分为三大派系:黄埔系、CC系、政学系。
黄埔系掌军权,CC系掌党权,政学系掌政权。
一、黄埔系
老蒋是靠作黄埔军校校长起家的,因此,由黄埔教官和黄埔学生组成的黄埔系,是其基本盘。
老蒋在与各派斗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主要也就是这个枪杆子“撑腰”。
黄埔系之下,又分了一些派系。主要派系为何应钦系和陈诚系。此外,胡宗南、汤恩伯也曾自称一系。
1、何应钦系。
黄埔军,曾被称为”蒋何“的军队,足见何应钦在军中的威望与实力。
何应钦之下,最出名的是“四大金刚”: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钱大钧。
这四位在黄埔时期,都是教官,后来都是高级官员,有的甚至在何系之下形成了自己的小派系。
此外,黄埔学生中,关麟征、杜聿明、张耀明也是何系的重要成员。
原本,何应钦是老蒋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二号人物”。
然而,后来蒋何关系却逐渐微妙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何与西南军阀关系甚密,甚至与李宗仁、白崇禧一起倒过蒋,所以,老蒋对他心存芥蒂,多加防备。
因此,陈诚系的势力后来居上。
不过,毕竟有“四大金刚”镇着,何系的实力始终至少足以与陈诚系相抗。
2、陈诚系
陈诚系,是在十一师和十八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十一”为土,“十八”为木,也被称为“土木系”。(本人就曾被这个专业名词所误导,以为陈诚一系都是学土木工程专业的···)
陈诚系的主要人物有罗卓英、胡琏、黄维、罗广文、周至柔等人。
此外,薛岳、孙连仲、张发奎也曾与其关系密切,被称为“准陈诚系”。
与何应钦不同,陈诚对老蒋极为忠诚,深得老头子信任,陈诚以此有了“小委员长”的称号。
因此,陈诚系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一些原本靠拢何应钦系、胡宗南系的人物纷纷改投陈诚系,使陈诚系后来居上。
后来,土木系控制的军队就有10个军以上,盖过了起步更早的何应钦系。
3、其他派系。
当时有“非陈即何”的说法,即军事将领大多在何应钦、陈诚二系中选边站。
不过,胡宗南、汤恩伯等曾拥重兵的将领,也一度自称一派。
(1)、胡宗南系。
抗战后期,胡宗南军驻扎陕西。
胡宗南在西北,既要抗日,又顽固地与我军发生摩擦,还要处理与马家军等地方军阀的关系。任务如此之重,胡宗南自然得到了更多的权限和资源。
一时间,胡宗南管辖的军队达到40余万,胡宗南成了“西北王”。
权限上,胡宗南可以自己决定各集团军司令的去留,而各院校的毕业生,胡宗南也可以优先挑选。
因此,原本归于何应钦系的胡宗南自成一系了。
(2)、汤恩伯系。
胡宗南顽固地与我八路军搞摩擦,汤恩伯则顽固地与我新四军搞摩擦。
因此,汤恩伯也得到了大量的资源和权限。
1941年时,汤恩伯的兵力也达40万,在人事上也拥有特殊的权限,也是自成一系。
不过,豫湘桂战役后,汤恩伯无论是实力还是名声都大为削弱,其残余被陈诚系挖走,汤恩伯系也就难称一系了。
二、cc系。
cc派,是替老蒋抓党权的。
如前所说,老蒋是靠枪杆子起家的,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资历而言,并不突出,远不及汪精卫、胡汉民。
老蒋是通过CC系,在国民党内,尤其是中基层安插人员,从而确立在党内的统治地位。
1927年,老蒋在西山会议派和桂系的压力下宣布下野。
当年11月初,陈果夫、陈立夫在上海成立“中央俱乐部”,“CC系统”由此正式诞生。
“CC系”中的"CC",有人认为指的是二陈,也有人认为指的是“中央俱乐部”的英文缩写,无论如何,这个“洋气”而神秘的名字,成了老蒋在党内统治的支柱力量。
1928年老蒋复出后,任命陈果夫为组织部副部长,代行部长职权。此后,直到老蒋败走台湾,组织部都由二陈把持。
通过组织部,“CC系”将追随者安插到各省、市、县党部,把持各级党部的控制权。
CC系下有两个核心组织:“青天白日团”和“同志会”,他们“笼罩全党,伸入民政系统、司法机关、教育系统、建设机关、交通机关、财政税收机关、银行机关等,牢牢控制了党政工作。
当然,“CC系”下还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组织:中统。通过这个秘密警察组织,老蒋的统治可谓无孔不入。
不过,由于“CC系”的重点是把持各级机关,因此,该系人物虽多,但特别出名的不多,只有二陈、戴笠、陶希圣等人比较出名,此外,“文胆”陈布雷也算是半个“CC系”。
三、政学系。
“CC系”以把持基层为主,“大官”不多,可谓“多兵少将”,相比之下,政学系刚好相反,则清一色的是“大官”。
“CC系”的主要人物有:杨永泰、张群、熊式辉、黄绍纮、陈仪等人。
人数不多,但或为封疆大吏,或为智囊宰辅,多活跃于决策层,影响极大。
黄埔掌军,“CC系”掌党,政学系则更为直接:直接忠于老蒋。
他们中,有的在党内地位不高,有的甚至连党员都不是,只凭其某方面的才能为老蒋效力。
由于既无组织,也无党产,更无军权,所以,反而更让老蒋放心。
他们在军政决策、行政、经济、金融、外交、处理党内派系关系及处理与党外关系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其他派系。
老蒋通过黄埔系掌军权,通过“CC系”掌党权,通过“CC系”(控制基层)与“政学系”掌政权,实现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独裁统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派系,虽然实力不及前三个派系,但也举足轻重。
1、宋子文系与孔祥熙系。
宋子文与孔祥熙,实际上各成一系,彼此还有竞争。不过,两人特点相近,因此可以归为一类。
他们有三个特点:1、与老蒋有裙带关系;2、与工商界关系紧密;3、曾留学英美,善于与英美打交道。
所以,他们既替老蒋“搞钱”,又替老蒋争取英美的支持。
他们与老蒋本人及二陈,并为“四大家族”,地位高,但捞钱捞得太无底线,不得人心,所以在党政军的影响力有限。
2、蒋经国系。
作为“太子爷”,蒋经国自然也是老蒋后期扶植的嫡系力量。
老蒋通过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发展出自己的基本盘,蒋经国则通过办理干校(政治的黄埔)来培植自己的力量。
此后,蒋经国又从“CC系”手中夺取了三青团的组织领导权,从陈诚系手中夺取了青年军(8个师)的领导权,羽翼渐丰。
大陆时期,蒋经国系的人物多为青年,如王升、胡轨等人。
不过,大陆时期,蒋经国的实力仍与“CC系”、“陈诚系”有一定差距,在打击孔祥时也吃了亏。
直到退到台湾后,蒋经国才在父亲的支持下,获得独一无二的地位。
非嫡系
一、党内元老。
在国民党内资历胜过老蒋的元老派,他们与老蒋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利用。
比如“西山会议派”,以林森、邹鲁、张继为代表,他们是典型的“右派”,从一开始就反对中山先生“联俄联共”的政策。
比如汪精卫派,以汪精卫、陈公博等人为主,在一段时间内是老蒋在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
此外,还有胡汉民系、孙科系等。
这些派系都曾觊觎国民党领导权,曾威胁过老蒋的地位。
不过,最迟到抗战时期,都已经基本不成一派了(除比较特殊的孙科外)。而其最强大的代表汪精卫派甚至做了卖国贼,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地方实力派。
1、桂系。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核心的地方实力派。
桂系的军事实力是最为强大的。我军后来就总结:讲广西话的敌人,要格外小心!
他们与老蒋既合作也竞争。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他们都曾立下大功。
解放战争中,他们也曾给我军带来过一定的损失,甚至在老蒋嫡系被粉碎后,成为我南下的主要对手。
由于军力强大,桂系也令老蒋头疼。
1927年底,桂系与西山会议派、汪精卫派合作,一起逼老蒋下野。
此后,蒋桂之间又几次发生内战。
1949年,三大战役后,桂系又曾逼老蒋下野。由李宗仁任总统。
直到我军南下,桂系才基本被击破。
2、晋系。
阎锡山为首的晋系。
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直到1949年我军解放太原,晋系统治了陕西38年。
他们参与过倒蒋战争,但大多数时间内,他们都是“三个鸡蛋上跳舞”,算是一个典型的割据势力。
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无论是抗战,还是解放战争,他们的参与程度都很高,因此,影响力在地方势力中相对较大。
商震、傅作义,都成了闻名遐迩的名将。
3、西北军系。
西北军系,主要领导为冯玉祥。
作为一个整体派系,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随着冯玉祥下野,西北军已不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军事力量了。
不过,分化出来的宋哲元系、杨虎城系,依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西北军的一个特点是:出名的将领特别多。
宋哲元、韩复渠、杨成虎、石友三、刘汝明、孙连仲、孙良诚、张自忠、庞炳勋、吉鸿昌等人。
不必说了,每一个名字,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多的故事。
4、其他地方势力。
张学良的东北军,刘湘、刘文辉的川康系,龙云的滇系、“南天王”的陈济棠系等,都曾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地方势力。
事实上,国民党的派系极为复杂,除上述派系外,还有一些其他派系未及收录,而即便是这些派系之内,也并非铁板一块,也不乏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