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诸葛亮除了机智、才华横溢,善于算计等特点之外,从外观上诸葛亮最大的特点就是手中有一把不离手的扇子。在游戏三国杀中,这把扇子还具有功能,算得上一件武器。
原来诸葛亮少年时期就已经在水镜先生司马徽那里学习,他和徐庶、庞统、崔州平等人都是同窗。但这些人的才华都比不上诸葛亮,为此年轻气盛的诸葛亮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司马徽知道骄傲会让人堕落,于是提点诸葛亮让他收下自己的态度,记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不然以后他的成就将会有限。诸葛亮知道司马徽说的意思,于是开始刻意压制自己的姿态,开始借助扇子来使自己静心,因为扇子是文人墨客的标配,经常拿着也不会觉得突兀。
诸葛亮作为儒生,拿着蒲扇,正好符合“羽扇纶巾”的形象,就连儒将周瑜也会偶尔拿着扇子扇一扇,看来这也是文人墨客的标配物品之一。而且东汉末年,一些官员们都是喜欢配扇子的,这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不拿反倒有些奇怪了。
因为扇子在那时候算得上是文人的标配,若是拿着也并不显得突兀。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这么做的效果真的很好,他每次想要反驳别人时或者是想要刺激人家的时候,都会意识到要让自己的欲望低一点,扇一下扇子就可以克制。可以说如今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离不开扇子的帮忙的,从那以后不管多大的风雨他都会拿着扇子,后来他结交了黄月英,两人成亲之后对方也知道扇子对他的含义,所以又送了一把蒲扇给了他,当作两个人的信物,也就是后来诸葛亮一直拿的那把扇子。
毛扇不是羽毛扇,而是麈尾的别称。麈(读作“主”,注意和“尘”的繁体字“塵”相区别)是一种来自东北的大鹿,古人有的说是麋鹿也就是俗称的四不像,也有说是驯鹿,专家考证应该是驼鹿。驼鹿的尾巴较长,古人有将其尾毛夹在柄中,制成一种类似拂子的物件,称为麈尾。其轮廓像扇子,故而称为麈尾扇,又因为其用羽毛做成,称为毛扇。
新婚之夜,黄月英就把鹅毛扇转送给诸葛亮,孔明知道鹅毛扇的故事后,对这把扇子爱不释手,他认为这不仅是对夫妻之间真挚感情的体现,还能经常查看扇子上的治国安邦的谋略,真是一举两得。所以从此以后,不管做什么,诸葛亮都是手不离扇。
那鹰子鸟的羽毛被诸葛亮拔走了,就化成了石头,所以宜都的人们就给这块山石起名叫“鹰子石”。从此,鹰子石的周围,春天不再闻鹰叫,春粮年年长得好。至今,宜都还留下石迹坡、石字岭、石灰桥、石柱山等地名。这些地方,就在当年诸葛亮寻找鹰子精时走过的路上。
像这样的装扮非常的明显。就是想要告诉敌人他在这里,因为当时他的名气非常的大,只要他出现不仅仅可以攻破对方的防线,还可以打压对方的士气等等。其实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虽说诸葛亮手无缚鸡之力,但确实是非常的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