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战争中,有勇无谋是不可能一直打胜仗的。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击溃秦军40万大军。在后期,率3万精兵,打败刘邦56万军队。从战绩来看,在军事上,项羽绝对有勇有谋。但历史的胜利不仅要靠军事,还有政治,盟友等等,刘邦那边队友实在太强。战将有兵仙韩信,谋士有张良,治国有萧何。不但队友强,还不断挖项羽墙角,把他的队友搞叛变。奈何项羽是强,但自己队友不给力,坑的坑,送的送。最后还被刘邦反悔协约,才失败的。这里也说明,争取天下,是一个团队游戏,而项羽不适合这个游戏。项羽适合当一方诸侯,绝对强力。适合当队友,不适合当天下的管理者。
其次,针对所谓的鲜有败绩。想必大部分人的参考资料都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通过这些资料,看完大概的人物事迹以后就会疑惑,怎么赢着赢着就被刘邦打到老家,然后四面楚歌,直接围住,然后玩完。鲁迅先生曾肯定过《史记》的文学性,但恕我直言,《史记》作为史书的客观性,有待商榷。
原因在于司马迁本人的笔法,不难看出,既是史学家也是文学家的司马迁对于人物是有偏爱的,而且善于用文字渲染气氛。对于偏爱的人物,是不留余力的赞美,大书特书,即便是失败者。可以参考,但这样写出来的事件,客不客观?想必大家心里应该有答案。这个其实不难想到,只需多加思考,可别被文学家的文字玩弄于鼓掌之中。
再者,有人说,那就从刘邦的传纪当中去看项羽的败绩,换个角度。那么不好意思,笔法还是这个笔法,为了衬托,能忽略则忽略,没什么好夸的。项羽多次屠城的事就不提了,确实毫无良知可言,人心的收敛方面就是一个大问题。单论能力,不说灭秦之时,就楚汉之争时期,确实打了几场漂亮的仗,但在更高层次的战略意义上,大部分时候都是劣势,败局早已注定。针对问题当中有勇,我认为是无勇。原因很简单,勇不等于鲁莽,屠城之事(虽然估计刘邦也干过,但大小之分,很是明显),实难恭维。
我认为的勇,应当是个褒义词,而不是贬义,因此项羽当不起。即便要用也应该打上双引号,是谓反用。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怎么可能推翻强大的秦国。作为一名逐鹿的霸主,只能薄情寡义,心狠手辣。刘邦还定三秦后,得到了秦国一样的地理优势和后勤补给。秦国能依仗三秦之地一统,那刘邦也可以。
大家总是说彭城之战,项羽3万击败刘邦56万,所以项羽无敌。但是要明白一点的是,彭城是项羽的老家,不是刘邦的地盘。后面彭越、刘贾、灌婴等等,随便一支军队都可以威胁彭城。项羽何曾威胁过刘邦的大本营?刘邦自出军之后从未退入过关内,在荥阳成皋一线就跟项羽拉锯住了。
战将肯定是各有胜负的,但太史公仍然使用春秋手法歌赞项羽,那么项羽肯定是有过人之处。但是仅凭武力就能征服太史公吗?这对于点墨千年的文官,明显是不可能的。要说项羽是有勇无谋之人,那也太小看了古代的精英阶层了。试想,就算我等穿越过去,见秦皇营帐,也不够胆说出“彼可取而代之”与“大丈夫当如是也”。可见,项羽和刘邦都是人中龙凤。他俩虽然一个贵族一个小吏,但却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很多人多说,刘邦是无赖地痞,但他款待劳犯、壮士行路,焉有畏惧,剑斩白蛇、指兵当将、颂大风歌,很多都有着豪情一面。从楚汉战争开始刘邦最惨的时候也离关中远着呢。不就是彭城一战把对方首都打下来没守住么?那玩意本来就是个军事冒险,失败了退个几百里而已。从头到尾项羽连中线都没见过,一直在他的地盘打,怎么打都是项羽输。虽项羽仁而爱人,但有功不赏。另一边刘邦一顿封王封侯。双方力量对比已经严重失衡,差的是军事力量平衡点的打破。所以,当刘邦带领韩信、陈平、彭越、英布、吴芮、樊哙等实力派(嫡系和非嫡系都有),霸王只有乌江自刎。
就个人推测,项羽之所以分封天下,不予部将分封,是想拥兵自重,待时机像秦皇一样,一统天下。毕竟那句“彼可取而代之”,实在引人遐想。就这样,当两个顶级精英对攻时,那么胜负手,就在于他们身边的人。刘邦身边是谁?三杰就算只有张良,我想刘邦也会是胜利者。张良可是耐心巨足,以相国之资,又习《太公兵法》之人。而项羽身边呢,范增年龄实在太大了,即使项羽尊其身份,名为亚夫,但也有代沟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分地在东,然名为西楚。西楚不仅是那时代的尊方位西为贵,其实也暗指项羽也想征讨天下,坐坐位于咸阳的秦皇皇位。
刘邦是绝对的政治家,项羽是绝对的军事家,我认为刘邦的转折点是在韩信成为上将军之后,当时刘邦驻军秦国腹地,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走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刘邦具备天时地利,再加上一直以来刘邦走的群众路线,到后期,基本上都不用打直接归降。
再看项羽,一生无所畏惧,杀人如麻却偏偏在鸿门宴上心慈手软,当然这个心慈手软并不是他不舍杀刘邦,毕竟那么多诸侯看着呢,他要是杀了刘邦,诸侯就会离心,但是你其他时候倒是也注意注意人心啊,仅仅这一次,成功的避开了正确答案。正当刘邦按照秦国的路子走的时候,项羽在干嘛?他在齐国屠城杀红了眼惹怒了齐国人民,齐军民混战,一发不可收拾,成功的为刘邦的胜利让了路。最后,我觉得韩信但凡有些政治头脑,历史绝对改写,鲁肃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点子是不是来源于此呢?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