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迪丽瓦拉
2025-07-24 14:32:44
0

周武王有理想,分封诸侯屏卫天下,立七十一国,而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但武王崩,第一个举兵叛乱的就是武王的兄弟,他们联合东方诸国涂炭天下。

等到周公再次平定天下之后,为了进一步理顺这种君臣关系,他又建《周礼》来维护阶级秩序。但理想终究只是理想,终会被无坚不摧的事实所摧毁。

(分封制下的周王朝四分五裂)

《周礼》的核心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核心是宗法制、世袭制,都是用来维护王朝的等级制度。但八百年的周朝,八百年的战乱,“分封制”导致了中土的四分五裂,分裂就意味着战乱,无数生灵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乱中灰飞烟灭。

这,就是事实!所以说,所谓的“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其实就是一个大谎言。

但谎言说了一千遍,它就成了真理,就成了曾经存在的幸福传说,成了每一个春秋人心中的“净土”,成了无数人为之向往的“桃花源”。

诸子百家之中的“儒家”虽然可圈可点,但其中的某一个流派,在“礼乐崩坏”之后,仍然拼命地鼓吹着这种“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理想社会。

秦帝国建立之后,他们主张再度启动分封,重建“礼乐制度”,让天下重归安定,这一流派就是“分封制”的坚定支持者。单就这一点,就与秦始皇的执政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从而引爆了“焚书坑儒”事件!

第一点:秦始皇为什么要 “焚书”?

(焚书场景)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皇帝布置酒会于咸阳宫,在酒席上,丞相李斯、仆射周青臣等法家大臣开始讨论“法家集权”与“大一统”的好处,并且表示愿意支持大秦帝国的这两项国策,把“郡县制”向关东地区全面推行,始皇帝听了之后大为欣慰。

然而,公子扶苏的老师、齐地大儒淳于越却向始皇帝进谏曰:

“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的国运长达一千年,就是因为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来屏卫王室的缘故。而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宗室子弟却未得分封,就现在周青臣这些法家大臣,当面阿谀奉承,一看就不是忠臣的模样,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只会加深陛下的错误啊!”

淳于越的一番话,不仅提出了要重新分封,而且还把“郡县制”说成了秦始皇的过错,秦始皇听了之后,大为不悦!

大儒淳于越所提出的

“事不师古而长久者,非所闻也!”

他认为,既然我们看不到未来,那我们可以回到过去,从过去的成功案例去借鉴经验,用“克已复礼”的手段,依靠“宗法制”重建分封,回到当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幸福传说,这就是“师古”。

(大殿中互相辩论)

李斯当场则反驳,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时变异也”

他认为,既然我们看不到未来,但过去也已经回不去了,那我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走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大一统法家路线,这就是“师今”。

“师古”与“师今”之争,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次对话,而是“集权”与“分封”两种理念的一次对决,它决定了帝国的国策走向和国家执政方针。

如果“分封势力”赢了,那天下分封再起,宗室与功臣将要享受到那“开国”的万世荣光;如果“集权势力”输了,那帝国将“国中造国”,从一个方圆万里的帝国又变回了一个地方数千里的王国。

这一次争论,也非常明白地向秦始皇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分封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分封的浪潮还是太大太猛,竟然在朝堂上达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

当然,按周朝八百年来的制度来说,君王制定国策,将相征战四方,如今天下统一了,分封就是应该的,因为这是古制,古制就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一次,秦始皇不惜成为天下人之敌,他带领着法家众臣,牢牢地坚守着“集权”的堤岸。他先命令李斯“

谬其说,绌其辞

”,然后再让他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在打击分封势力的同时,也将“郡县制”向天下强势推行!

“焚书坑儒”就是在这一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次“统一思想”的运动,也同样是 “清洗政敌”的一种手段。历史证明,“焚书坑儒”之后,秦始皇大获全胜。

第二点:“焚书令”的全部内容。

(李斯向始皇帝上书)

“咸阳酒会”之后,李斯向皇帝上书,提出了“焚书”意见。见于《李斯列传》: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

1.凡《诗经》、《书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除了博士官保存的以外,都交郡守烧掉。

2.胆敢互相讨论《诗经》或《书经》的人应予处决,并曝尸于众。

3.“以古非今”者与其亲属一起处死。

4.凡官员对违反这些规定的人知情或见情不报者,与违反者同罪。

5.凡颁布命令后三十天之内未焚书的人,应黥面和强制劳役。

6.所不去者,医药卜树之书。

7. 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第三点:“焚书令”的第一个目的——罢黜百家,独尊法术。

(分封制催生了百家争鸣)

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称霸、吞并,导致了春秋无一场义战,天下也无一日之和平,“礼乐制度”彻底崩坏。

各大贤这才纷纷入世,他们著书立说,意图寻找出一条救世之道,这就是“百家”诞生的起源。从另一角度来说,正是周王朝四分五裂的土壤环境,才摧生出了“百家争鸣”之盛况。

秦始皇灭六国,暂时性的地完成了疆域统一,但是关东人心怀故国,六国旧贵族不忘复国。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他们也有反对大一统理念的,因为天下一统,“百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疆土统一”之初,六国旧贵族垂死挣扎,但结果是六国宗庙香火断绝,秦国成为了唯一的胜者。同理,秦始皇尊法家则法家独存,法家就是唯一的胜者,也就代表了百家道统的即将断绝。六国作垂死挣扎,难道百家就不垂死挣扎?

当然要挣扎,这也是历代常见的“道统之争”了。所以,淳于越就成了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们与秦国内部倾向于“分封”的臣子相互呼应,也为“分封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只要重建分封,那么“百家”便可存活。所以,淳于越才会把“郡县制”说成秦始皇的过错。

“焚书令”的

第1、6、7条可以看出,秦始皇先是将承载着“八百年分封文化”的古书籍全部烧掉,直接对分封的思想文化进行切除,让分封思想文化直接断层。再打击私学、“以吏为师”,建立起秦帝国自己的“教育体系”。

当然,也不是什么书都烧,对于利于国家发展、利于国民的书不烧,比如“医学、识药、卜算、种植”方面的书籍就不烧。

第四点:“焚书令”的第二个目的——清洗政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秦始皇亲政之后,嫪毐被杀,去“毐国”,吕不韦被赐死,去“洛阳封国”,这其实也是秦国坚持“郡县制”的必然结果;六国焚灭,承载着“分封文化”的六国旧贵族在这一场场灭国之战中同样也灰飞烟灭;秦始皇自已的部下、丞相王绾追求分封,也被秦始皇所罢免,从此不再见于史书之上。

一桩桩一件件,所指向的都是贵族、豪门、官员,而“焚书令”的内容也是针对这些人而去的。讨论《诗经》、《书经》以及百家著作者直接处决。

“以古非今”者,也就是崇尚分封而否定集权的人,与其家属一并处死,当然,能讨论“分封”的肯定都是权贵,这老百姓就没必要谈论了;官员看到以上状况的违法行为却知情不报的,同罪;见到颁布的通告以后,三十天内没有焚书也要处罚。

一条比一条严厉,可以看出,“焚书”其实也是一起“清洗政敌”事件,目标就是秦国臣子中追求分封的个人或者势力。

秦始皇利用这起政治事件为借口,杀戮和清洗政敌,不仅明确表态不再推行“分封制”,而且还加大了集权的力度,想要重建分封的那些人都成了秦始皇所要打击的对象。

个人认为,“焚书坑儒”事件中,被清洗的必须有这三类人:一是秦国内部追求分封、阴谋分裂的臣子,二是鼓吹分封的儒家子弟,三是为“分封制”提供理论依据的其它诸子百家。

(始皇帝六巡天下)

统一大业完成了,“统一盛宴”开始了,在这一场惊天的胜利中,有的官员已经迷失了自已。他们幻想着秦始皇会像周公一样,分封天下,幻想着后代子孙又会出现一名国主。

然而,秦始皇却一遍又一遍地坚持“集权制”,他不惜发动“焚书坑儒”来打击分封势力,推进中央集权,又不惜“六巡天下”,通过展示个人威望与中枢权威,来使得大一统理念更深入民心。

可惜的是,秦始皇死了之后,继位的胡亥没有他那种纵横捭阖的手段与能力,再加上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纠缠在一起,秦帝国二世而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世... 说起世界地图,我们知道有七大洲、四大洋。很多国家只是在七大洲上有一部分的领土。面积最大的俄罗斯也只不...
原创 清... 说起清朝的历史,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那就是康熙王朝时期的“三藩之乱”,以吴三桂...
原创 《... 鲁迅与陈独秀,这是一个初看似乎轻松,实则十分艰难的话题。在通常的认识中,鲁迅的主要角色是文学家,陈独...
原创 民... 前言 民国背景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主人公手拿流通货币的画面,这可不是以往的银元,而是一块圆形货币。...
琉璃河遗址首次发现“两重城” 位于房山区的琉璃河遗址被誉为“北京城之源”,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昨天,市文物局公布:考...
原创 契... 融入历史背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里,虽不常见直面描绘“契丹”和“辽”,但总会穿插其中,如金庸大师的《天龙...
原创 慈... 如果要讨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覆灭,就一定会有人说起慈禧太后。这个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大权在握的...
隋唐:大隋朝的一帅一将四总兵,... 咱们先来瞧瞧大隋朝里那位统帅、那位将领,还有那四位总兵都是何方神圣? 【一帅:指的是兵马大元帅杨林。...
原创 日...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为寻长寿灵丹妙药派徐福东渡。而且跟徐福一起来的还有三千个童男童女们,据说徐福是把他们...
原创 美... 现在拖欠工资已经成了一种常态,特别是那些每天加班996模式的上班族,好不容易熬到发工资那天,老板却告...
原创 “... “韩国故宫”扩建挖到历史遗迹,出土500年历史的文物,却非得和中国三星堆遗址进行对比,结果却让人无法...
原创 您...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桃园三结义,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死生不相负,为人所敬仰;瓦岗结义却全...
原创 解...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军不论是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在兵力人数上都有了大幅度的...
原创 一... 古往今来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了解一般都从书本上和网页上得来。但是这些文字的记载还是过于片面,难以让人...
原创 陈... 郭忏,土木系四大金刚,浙江绍兴诸暨人,保定军校六期炮兵科毕业,抗日战争时英勇杀敌,保家卫国。1929...
为何花剌子模40万精锐难抵10... 1219年,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大军首次向西出征,他们的目标就是花剌子模。 这次他带兵出征,手下只有十多...
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并非关羽... 诸葛亮心里真正看重的大将军,其实并不是关羽和张飞,而是另外四个人。就连那个挺厉害的魏延,都比不上他们...
原创 民... 民国时期的保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 保长这个概念源自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农民的...
白起和韩信谁更厉害? 全文共1825字 | 阅读需4分钟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白起与韩信犹如两座并峙的高峰,前者以"人屠"...
原创 日... 综述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武器装备普遍领先于我国,别看日本人当时个子不高,但凭借先进专业化的训练以及...